时间:2020-05-05 作者:牛丽
[大]
[中]
[小]
摘要:
1990年末,天津市国营工业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合计为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银行流动资金贷款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8%;企业的产值、利润却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35.6%。按照历史规律,每增加一亿元的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工业总产值应增长1%,而1990年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了16.8亿元,工业总产值却在下降。企业的流动资金究竟流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银行贷款速度远远高于产值、利润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还在日益膨胀呢?
原因之一:流动资金紧缺不是信贷投入不足造成的,而主要是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没有达到资金使用的预期效应。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流动资金供应跟不上。1982—1988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率连续7年超过30%,由于投资规模的惯性,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投资规模偏大,一方面挤占了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加重了与之相配套的流动资金的需求。所以,尽管从1989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大量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仍然紧缺。2,企业流动资金内部结构失调。一是定额流动资金比重下降,非定额流动资金比重上升。这主要是应收及预付货款增多,加大了非定额流动资金占用。1990年末...
1990年末,天津市国营工业企业全部流动资金合计为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7%;银行流动资金贷款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8%;企业的产值、利润却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35.6%。按照历史规律,每增加一亿元的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工业总产值应增长1%,而1990年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了16.8亿元,工业总产值却在下降。企业的流动资金究竟流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在银行贷款速度远远高于产值、利润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还在日益膨胀呢?
原因之一:流动资金紧缺不是信贷投入不足造成的,而主要是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没有达到资金使用的预期效应。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流动资金供应跟不上。1982—1988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率连续7年超过30%,由于投资规模的惯性,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投资规模偏大,一方面挤占了流动资金;另一方面加重了与之相配套的流动资金的需求。所以,尽管从1989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大量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仍然紧缺。2,企业流动资金内部结构失调。一是定额流动资金比重下降,非定额流动资金比重上升。这主要是应收及预付货款增多,加大了非定额流动资金占用。1990年末天津市国营工业企业仅应收及预付货款就占用流动资金1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8%。二是库存产成品占用定额流动资金比例高。截至1990年末,天津市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总值达38.86亿元,比年初增加7.80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预算内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32亿元,比上年上升38%。三是自有资产比重甚微并日趋下降。天津市国营工业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定额流动资金的比例已由过去的60—70%降低到1990年的18%。由于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资金占用水平偏高,产品积压滞销,严重影响资金的正常流动。1990年天津市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比上年增加了19天,比1988年延缓了36天,致使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明显下降。1990年百元工业总产值占用的流动资金为45.81元,比1989年多占用8.17元,比1988年多16.44元;1988年百元销售收入占用的流动资金为24元,1989年增加到28.71元,1990年达到34元。
原因之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加大了资金占用,造成流动资金紧缺。
原材料市场实行价格双轨制,使已经短缺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一再提高。据统计,1988年天津市220种主要原材料平均涨价幅度达32%。据测算,用同样数量的原材料1989年比1984年多占用70%的流动资金。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不仅扩大了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加之目前价格体制改革不到位,中间环节倒买倒卖,造成某些紧缺原材料价格失控,超过企业自我消化能力,致使生产成本增加,库存产品价值虚增,更加大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
原因之三:资金的使用、管理及体制上存在诸多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财政、信贷双紧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限的资金未能合理有效使用,管理不善则造成资金的多占和流失,传统的资金管理体制又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不少企业把缓解资金紧张的希望寄托在财政上,或要求减税让利,或期待冲抵亏损,或呼吁提高企业留利比例等等。财政停止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后,削弱了财政对流动资金的管理、监督和调控职能,更造成企业资金管理的监督不严,甚至流失。据天津市纺织、一轻、二轻、电子、建材五个工业局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1990年共损失报废流动资产1.03亿元,扣除盘盈,净损失7278.4万元,占全市工业企业年收入的17.8%。
原因之四: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补偿严重不足。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亏损严重。自补流动资金困难较大。1990年天津市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比上年下降16.1%;亏损面由上年的16.1%扩大为25.1%。利润减少,留成相应减少,企业为保奖金、医药福利开支,用于发展生产的越来越少。据对部分企业留成比例分配情况分析,福利和奖励支出占70%,只有30%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三金”,大大低于60%的规定比例。
原因之五:投资行为、企业行为短期化。
近年来,天津市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同消费结构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产品在超前消费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当银根“紧缩”,消费“降温”,行情变化后,立即表现为资金周转紧张,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为完成承包合同,往往用流动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垫抵上缴任务,造成财政虚收,职工实得,企业实亏,进而增加了流动资金需要量中的水分。据工商银行典型调查推算,天津市工业贷款中各种资金需要量中的水份大约3亿元左右,占全部贷款的3.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当前资金紧缺问题,仅靠银行增加贷款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企业、银行、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进行综合治理,方能奏效。
对策之一: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搞好信贷结构的调整。调整信贷结构要以调整贷款存量、增量及企业内部资金结构为重点,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与流动资金贷款的比重,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同银行贷款的比例,企业不合理占用贷款等,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固定资产投资要在控制总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对基础原材料工业的投入。控制投资总规模可以减少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加强基础工业的投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以解决工业利润、资金大量转移的不合理状况。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分析: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为6—8%时,物价涨幅为5—7%,货币增幅为16%。据此推算,流动资金贷款的增长应控制在20%—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控制在12—14%。根据历史规律,流动资产积累与固定资产积累的协调比例应为30%:70%。今后,各级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在安排基建或拨改项目时,都要在总投资中,备足30%的铺底流动资金,否则,不予立项。
(二)利用流动资金贷款的规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前,应首先摸清企业的效益水准,把资金优先贷给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以保证资金尽快回收,从而形成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其次,根据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有保有压,优先保证基础工业改造的资金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的资金需求,以及出口创汇企业与产品的资金需求,通过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缓解流动资金的紧张。
(三)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动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当前,有相当数量的资金被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占压着,无法周转增值。如何搞活这些资金,使其成为真正流动的资金?首先,应对所有国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对不合理的资产占用进行调剂,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其次,切实强化优胜劣汰,搞好企业的整顿、兼并和改组。再次,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企业破产法》,使无力生存的企业破产或改组,对效益差的企业敲个警钟,促其挖潜改造增效益,促其从调整产品结构上找出路。从而使我市工业尽快走上正轨。
对策之二:促进企业发挥自身潜力,搞活资金。
长期以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躺在银行的温床上度日的,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而忽视了企业自身对流动资金资金的补充。要尽快走出资金短缺的低谷,必须眼睛向内,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潜力。第一,将流动资金按生产部门和管理科室层层分解下去,实行资金目标管理。对储备、生产、成品资金的需求和使用要严格把关。对储备资金要坚持以产定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购进,避免造成积压;对生产资金坚持以销定产,对无市场无销路、质次价高的产品决不生产;对成品资金要加强出入库的管理,抓住市场时机,及时销售,广拓市场,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回收。第二,抓紧处理积压产品。某些工业库存积压较多而市场销售困难的商品,特别是积压一年以上、价格过高的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过剩的低档产品,以及与人民生活关系不大、越存越贬值的商品,要尽快进行削价,以便收回资金,使这部分资金尽快进入下一个再生产过程中,实现资金的周转增值功能。第三,依靠科学技术立即着手改变产品结构,使企业尽快生产出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的产品。这是企业走出流动资金短缺困境的最根本、最有力的做法。
对策之三:积极补充企业自有资金,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
(一)建议修改补充流动资金办法,目前天津市规定从企业留成中剔除奖励、福利基金以后再补充流动资金。实行这种方法,补充的流动资金来源太少。可否考虑从企业利润留成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补充自有资金。
(二)补充流动资金应纳入企业承包合同,恢复“增拨企业流动资金”项目,由财政和银行共管企业流动资金。今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安排新上项目时,要把补充流动资金作为一项硬指标来完成。企业承包时要将补充流动资金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纳入企业承包合同,如果承包单位不按规定补充流动资金,银行可以不贷款。
对策之四:改革现行财务制度,提高流动资金使用效益。目前,我国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般情况,借款越多,占用时间越长,利息支付越多。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有利于督促借款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息计入成本。使本应由借款企业负担的利息大部分转嫁给国家,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也大为降低。因此,应该改革现行财务制度,变利息计入成本为由企业税后留利支付。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