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是个丘陵地区。1990年,县级工农业总产值8.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亿元,农业总产值4.68亿元,财政收入5769万元,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16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6元。三台是四川省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如何规划好,发展好该县经济,对四川省整个经济发展有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和该县、区、乡、村、企业干部群众一起,研究了发展三台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共同分析了三台县经济状况
一是发展快,为继续前进打下了一定基础,但继续发展的基础比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三台经济发生根本变化,十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2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97.10%,乡镇企业增加23.7倍,财政收入增长2.3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37倍,职工工资增长2.18倍,农民收入增长3.35倍。但是,三台县是两头在外的县,地下没有矿产、煤资源,能源缺乏,电力紧张,交通通讯比较落后,投资的硬环境较差,因此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脆弱。
二是农业资源、副业资源比较丰富,为发展加工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土地负荷重,要想依靠农业达到小康水平,困难多。
三是工业经济门类多,这为存量资产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对扩大批量上品种,有用武之地。但企业小,结构低,粗加工多,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少,经济效益差,财政没有稳定的来源。
四是有一批科技人才,全县广大群众有急于改变三台面貌的迫切要求,有加快走小康之路的愿望,这是动力、源泉。但是遇到当前经济双紧方针,缺资金投资,要求和可能有矛盾,而且缺资源、缺市场,乡镇企业起步迟,要发展起点要求高,难度大,这就制约了三台的经济发展。
我们共同分析的结论是:三台经济有长处也有短处,如何贯彻七中全会精神,搞好发展规划,找出发展路子,必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进行规划。
二、初定三台经济发展的路子
坚持改革开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础上,立足县情,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支柱产品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实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搞好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做好城乡结合,协调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闯出一条三台县经济发展的路子。
主要目标: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1990年增长43.5%,五年平均递增7.5%;2000年达到18亿元,比1990年增长114.3%,十年平均递增9.1%,其中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5.5亿元,比1990年增长19.5%,五年平均递增3.6%,2000年达到6.5亿元,比1990年增长38.9%,十年平均递增3.3%;工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6.5亿元,比1990年增长75.2%,五年平均递增11.9%,2000年达到11.5亿元,十年平均递增12%。财政收入1995年达到0.85亿元,比1990年增长47.3%,五年平均递增8%;2000年达到1.5亿元,比1990年增长160%,十年平均递增10%。
经济发展总战略:三句话——依法治县,科技兴县,勤俭建县。三个台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精神文明都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围绕中心,优化结构,依靠科技,外向开拓,艰苦奋斗,强化管理,两效并重,稳定发展。
发展社会事业的指导思想:主动服务,稳定运行,深化改革,振奋人心,艰苦奋斗,相应发展。
三、突出了主攻目标和重点措施
(一)狠抓两个基础——农业和科教。农业是基础,是衣食住行的来源,是工业的原料基地,是发展出口加工业的基石。在农业上具体实行三、三、四、四。一是三个开发。即开发水利资源优势,靠水吃水,发展水产品,搞水利。开发多种经营优势,它一头联着农业,一头联着工业,投入少,得效快。农民直接受益多。开发低产田,荒滩,荒坡,立体开发,空间发展。确保人均耕地面积不减少。二是调整三个结构。即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在增粮增棉,稳油、增猪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经济作物。调整养殖业内部结构,发展节粮型食草动物,养牛、养鸭等。调整乡镇企业内部结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拓宽农副业产品加工,发展丝绸、竹草编、旅游产品。三是强化四大支柱即农业种植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建筑业为主的劳务输出业。四是实行四个依靠即依靠政策和改革,依靠科技,依靠投入、依靠干部领头。
科教也是基础,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也是教育竞争,要抓好,要有一个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深化科研、教育机构体制改革,积极开发智力资源,引进技术人才,建立对外技术信息网络,尊重科学、教育、人才,用好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人尽其才。
(二)突出两个重点——技术改造和投资环境。三台经济有一定基础,在治理整顿中,经济发展战略要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相应开展其他工作。总体上以存量资金调整为主,辅之必要的增量投入,以优化经济结构、产品、产业组织结构为重点,以农业、电力、基础设施为重点,使三台县在“八五”期间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应市场的,有一定技术管理水平的,有后劲基础的,效益显著的新格局。
技术改造方面,一是对现有传统工业,围绕市场和效益,以加工深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黄磷厂、氮肥厂靠在一起,在布局上很好,合起来的化工产品很有前途,要往下做,一系列的磷化工、氨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很多。酒精厂现在亏本,要搞深加工产品。全县化肥还不够,需要15万吨,只生产4万吨,化肥要发展上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与黄磷结合,开发新产品,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结合起来。二是围绕行业和集团的规模效益,整体改造茧、丝、绸、服装、工艺品扎染、绣衣、绣品。轻纺工业,纺纱要细支化,加工要深化,原料要多样化,操作要具体化。对传统产业,提高加工深度。三是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来搞改造,来进行消化、吸收,把新技术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为我所创,创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市场。技术改造要抓住重点,重视规模效益,重视市场覆盖率,重视配角的专业化。
投资环境方面,包括硬环境、软环境。硬环境,目前电力不足,道路不好,要发展电力、发展公路、电讯、邮电。要使商品、物资进得来,出得去。软环境,是上管理、人才、法律。
(三)抓住两个关键——一个是效益,一个是市场,两效原则就是指这个。今年是效益年,各行各业,城市、农村都要抓效益。一是把项目搞准,经委、财政提前介入加以可行性论证。抓住五看:看项目方向、看项目前途、看企业素质、看偿还能力、看经济效果。二是抓时间效益,缩短建设周期,集中力量,由县计委统筹考虑搞个项目库,按项目顺序来,节省时间,把资金回收期缩短。借钱要借得巧(低息),用得好,还得快。三是抓管理效益,同样的技术,管理不同,效益大不一样,要有少而精的管理机构,严格的管理纪律,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是少投入,多产出的有效方法,是捞浮财。四是抓人的效益,抓教育培训,使人员素质提高,责任心提高。
抓市场,增加有效供给。一是抓市场信息,要建立一个市场流通信息网络,资金流通,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没有市场信息不行。二是加强经营队伍,要千军万马,千方百计,千家万户搞经营。三是加强经营管理。
(四)用请进来,引进来,打出去的主动进攻精神,发展横向联合。对内对下,打开大门,为乡镇企业,为农民商品交流创造条件。对区域,服务上门,甘当配角。对上请进来,跑出去,多请教。对外地,向三北地区要资源、原材料、市场,向先进地区要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要成果、要技术、要人才。对国外,要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打出产品,劳务可以输出,工艺品、草竹编,都可以出去。劳务输出是多方面的,要想方设法把门打开得大一点,能当主角就当主角,不然就甘心当配角。
(五)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