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财政的关系,从哲学上看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即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要使财政充裕,必须有经济的充分发展。财政反作用于经济,就是以培养财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财政工作必须把经济工作与财源建设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有计划、有目标、主动地培养财源,从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采取什么方式培养财源?我们认为,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抓好全省的结构财源建设。
(一)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就应有一级财源的要求,全省从上到下分四个层次抓财源建设。
1.省级抓省直企业的财源建设。1989年,86户省直企业(其中工业36户、物资供销50户)中仅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就达15.7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上交利税3.7亿元。但省直企业特别是工交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改造任务重,包袱大,步履艰难。针对这些困难,应采取三条措施:(1)安排一部分周转金,重点支持省直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通过集中部分折旧基金和建立生产开发基金等办法,筹措一部分技改资金。(2)按照有偿增利的原则,省与地方联合办厂,按投资多少分红。(3)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省直企业的利益分配格局。
2.市地级抓市和地直的财源建设。省辖市是我省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支柱和骨干,对我省财政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89年,7个省辖市(不含武汉)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不含武汉)的50%,上交省级财政收入占市、县上交省级财政收入的80%。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省财政经济的发展后劲仍寄希望于省辖市的发展。目前7个省辖市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增幅不大,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支持省辖市的财源建设,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省财政将增加相当数量的周转金实行有偿使用,增加投入,不提高其收入上交比例。关于投入的办法,一是按比例投入,即按上交省财政收入的多少确定比例进行投入;二是项目择优投入,即对技术先进、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重点投入。以第一种办法为主,两种办法结合。同时,7个省辖市也要相应建立自我发展的集资机制和投入机制。
按照我国的政府组织和财政机构设置原则,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我省现在还有6个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虽然不是一级政府,但履行着省政府交付的职责。相应设置的财政机构,虽然不是一级财政,但执行着一级财政的职能,担负着大量的资金供给任务,而组织收入的渠道非常有限,收支缺口较大,长期依靠吃省财政的补贴过日子,每年吃补贴3700多万元,成为省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我省对财政补贴县有取消补贴、实现财政自给的成功先例。当前要比照补贴县的办法,对地直财政提前预拨财政补贴款,支持发展生产,培养财源。
3.县市级抓补贴县和亿元县的财源建设。我省原有34个县财政收不抵支。从1983年开始,省财政分四批对其实行“提前预拨一年补贴款,限期实现财政自给”的办法,提前拨付补贴款1.5亿元,帮助发展生产,培养财源。1990年除神农架林区未到期外,其余33个补贴县可分批如期兑现合同。有21个县实现了由补贴到自给或基本自给,继而向贡献型财政发展;有12个县正在由补贴型向自给型发展,但当前仍有困难。今后对34个补贴县发展的基本思路是:(1)1990~1993年,进一步采取措施,使情况较好的21个县向新的目标奋斗,做到财政自给,收支平衡,略有贡献;对困难较大的12个县,面对现实,区别情况,再给两年的补贴款,分四年拨付,使之到1993年力争做到收支平衡。(2)从1993年~1995年,再对极少数县实行重点倾斜,全面扫尾,做到县县收支平衡,略有贡献。
同时,对已实现财政自给的县,要求在1993年分四个档次分别达到8000万元、6000万元、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财政收入目标。省财政按1993年的目标收入减去1989年收入的差额部分,每年借一定比例的周转金,连续借三年,不收占用费;从1994年开始分三年归还周转金,到期新增收入按一定比例上交省财政14.4%。
按照“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培养财源”的原则,在一手抓补贴县财源建设的同时,一手抓财政收入过亿元县的财源建设。从1987年开始,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15个县到1990年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亿元、8000万元和6000万元。省财政按1990年的目标收入与1986年实际收入的差额部分,每年借给10%的周转金,连续借三年,达到目标以后分三年归还,到期新增收入上交省财政14.4%。1988年,当阳县率先突破财政收入1亿元大关,成为我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到1989年,15个县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1986年增长101%和80%,高于全省同期增长58%和39%的平均水平。1990年15个县基本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收入,将有6个县财政收入过亿元。在总结第一批财政收入亿元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利用第一批亿元县新增收入中由省集中的财力,继续进行第二批亿元县建设。今年省财政又与10个县分别签订了到1993年财政收入过亿元和8000万元的合同,支持的办法与第一批相同,但周转金投放的时间适当集中和提前。
4.乡镇一级抓乡镇财源建设。通过各级财政部门重点倾斜,发展生产,培养财源,逐步实现乡镇财政收入过100万元、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目标,推动乡镇财源建设。
(二)每一级财政都要形成一个结构财源网络,按照支柱财源、主体财源和群体财源的布局,依次建立结构财源。
各级财政在全省的结构财源建设中,都要有自己的财源支柱来支撑本级的财源建设。一般来说,支柱财源提供的财政收入应占到本级财政收入的40~50%。在县一级,有几个利税过500万元的企业才能形成支柱。
围绕支柱财源,还要开发主体财源。主体财源是在支柱财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即以支柱财源为轴心,幅射办厂开辟财源。一般来说,包含支柱财源在内的主体财源所提供的财政收入,应占到本级财政收入的60~70%。
群体财源是整个结构财源网络的基础,它提供的财政收入是其重要的补充。仙桃市不仅抓住了以棉纺为支柱和以纺织行业为主体的财源建设,而且还抓住了以乡镇企业为群体的财源建设,1989年已有3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过500万元,最高的已达726万元,全市乡镇企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0%。
(三)在结构财源网络中,每一种财源都要形成梯级结构,轮番替代,及时补充,保持财源长盛不衰。
在结构财源网络中形成梯级替代,是针对财源的生命周期提出来的。产品有其生命周期,财源也有其生命周期,并且是基本同步的。任何一种财源都要经历生长、旺盛和衰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巩固发展现有支柱财源、主体财源、群体财源的同时,积极瞄准下一个目标,开发新的支柱财源、主体财源和群体财源,及时替代老财源,形成新的结构财源网络,使财源长盛不衰。因此,财源建设当前抓什么,今后抓什么,必须心中有数,有一个明晰的财源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