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邢光和同志,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他虽然没有使人惊心动魄的事迹,但他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朴实无华的作风,着实令人敬佩。
这位五十年代末入伍的军人转业到地方已十几年了。至今仍保持着部队生活炼就的朴实勤俭作风。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穿着朴素,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他朴实勤俭的品德。他担任桓台县财政局办公室主任近十年来,曾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对财政局机关的经费开支总是严格把关,精打细算,决不浪费一支笔、一张纸、一分钱。局里的文件传阅夹已用了快二十年了,封面上“文化革命”时特有的图案和口号还依稀可辨,其他同志几次提出更换新的,老邢说,只要能用就行,买新的要多花钱。文件传阅夹至今还用着,只是经过大家的反复传递。表面上有了一层难以擦去的灰尘。办公室墙上缺个文件分发袋,有人说买点布让个体缝纫户做做,他却说:这点小活又没技术,找个体户做还要花钱,于是老邢利用单位做窗帘剩下的布,拿回家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时,别人不注意掉到地上一个大头针,只要他发现了就拣起来。他就是这样为财政局机关理财的。
然而,更使人敬佩的是邢光和同志那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的行动。作为一个办公室主任,职权范围内既管钱又管物,财政部门的业务关系单位也很多。应该说个人办点小事是很容易的。老邢转业到地方十几年了。爱人一直没有工作,全家靠他一人的工资,生活比较困难,可他从来没有向领导提过要求,自己也没有利用职权为妻子找工作。直到前几年,局里才为他爱人在一家事业单位设的饭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单位里的车辆由办公室直接调配,但老邢从不因私事用车。同志们都记得这样一件事:去年夏天,一场暴雨刚刚停下,他的两个兄弟从十里外的老家风风火火地赶到财政局办公室,焦急地询问邢主任:“母亲是否被大雨淋着了”?办公室在坐的同志们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啥事,原来在上班前,邢主任让休班的爱人蹬三轮车到农村老家接老母亲来县城住,不料,回来路上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他爱人急中生智,拼命把车蹬进路旁的瓜棚,才使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避免了雨淋。知道了事情的原曲,大家都说老邢:怎么不用车接老人呢,来回不过半小时。老邢却说:自己能办的事自己办,怎么能为了个人一点小事用公家的车呢。老邢同志的行为,或许有些人看来有点太迂腐,太不合时宜了,而他个人认为,这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财政干部应该必须做到的。
如今,邢光和同志已经年过半百了,但工作起来仍比年青人精力旺盛。门卫宋大爷最清楚,早晨,老邢第一个上班。晚上,他最后一个下班,经年累月,天天如此。上班时间总看到他忙个不停,别人不管的事他都管,别人不干的他都干。别人问他累不累,他风趣地说:办公室就是“上管国家大事,下管鸡毛蒜皮”,这就是我的工作吆。繁忙的工作中,他还抽空为大家理发。去年局里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老邢主动承担了为同志们理发的义务,不怕脏和累.有求必应,这些年来从未间断.有些早已调离财政局的同志依然是他的老“顾客”。在他的影响下,理发技术有了传人,两个年轻同志主动从他手中接过了剪刀。他们不仅是从老邢那里学到了理发技术,而可贵的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十几年来,邢光和同志,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党为人民忘我工作,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他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言行赢得了人们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