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位于燕山脚下,有粮食播种面积36万多亩,1986年开始进行粮食基地建设。我县的粮食基地建设既没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没有要求上级给什么特殊政策,靠的是县财政大力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五年来,县财政部门共为粮食基地建设筹集资金1067万元,其中水利投资282万元,农机投资650万元,农业科技投资135万元。全县落实扶持项目24个,其中水利工程配套打井126眼,建扬水站12座,衬砌灌渠32公里,清挖排水渠96公里,发展喷灌2万亩,管灌5万亩,建拦水闸4处等。这些项目建设,大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增长。198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公斤,比粮食基地建设前的1985年增产3300万公斤,增长了21%;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400公斤增长到525.5公斤,增长了31.4%。今年又获大丰收,预计总产可以突破2亿公斤大关。
一、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指导粮食基地建设
为了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把我县粮食总产单产推上一个新台阶,1986年,县领导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建设粮食基地乡的发展战略,并成立了县粮食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成员有财政、银行、科委、农机、水利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同时,各乡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办公室。县领导小组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对基地乡的全面规化、建设项目的审核以及资金的统筹运用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基地乡领导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落实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以及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反馈。
二、选准对象,择优扶持
县级财政实力有限,支农资金数额不多,要发展粮食生产,选准扶持对象是关键。为此,县粮食基地领导小组确定了基地乡的四条选择标准:1、粮食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并相对集中,成方连片,地理条件优越,生产条件好,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2、基础好,潜力大,粮食单产在400—500公斤,经重点扶持能在三、四年内使单产达到700公斤以上,向吨粮迈进;3、已开始形成专业化管理,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4、乡村两级领导班子过硬,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科学管理经验。根据上述选择标准,我县认真选择了发展粮食生产的目标。1986年至今,我县共选择建设商品粮基地乡999个,播种面积达17万亩,并选择建成集体农场36个,粮田专业队160个,承包专业户913户。
三、突出重点,把好投入关
粮食基地乡确定后,为了重点发展生产急需的建设项目,我们采取了由粮食基地乡报计划,县领导小组审查,基地乡办公室核实的三步骤。并同时组织有关农口各局的成员组成联合工作组,逐一下到基地乡,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优先扶持的重点项目,避免了项目选择的盲目性。近几年,我们主要把资金投入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五年来,我县财政部门共拿出资金282万元,加强了9个粮食基地乡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扶持重点放在节水、抗旱、排涝等方面,大力推广管灌、喷灌,以建立节水高产田为目标。如百善乡地下水源贫乏,无法打井取水浇灌农作物,过去每到用水季节,该乡有5000亩地只能依靠孟祖水库下游一个长达2430米的小型排灌两用土渠进行灌溉,轮灌期长,水源浪费严重,还不能保证用水需要。同时,该渠是一个排灌两用渠,下游渠底低,自流还解决不了灌溉问题,只能截渠修坝,沿渠建有4座扬水站。针对以上问题,1988年县财政局拨出粮食专用资金34.5万元整修渠道,使原来破旧不堪的土渠旧貌变新颜。据测算,现在每轮灌一次每亩可节水60立方米,按每年轮灌三次计算,一年可节约用水90万立方米,取消沿渠扬水站一年可节约资金两、三万元,轮灌期时间缩短一半。在此基础上,该乡还衬砌支渠17.2公里,做到了干、支渠配套,向土地田园化管理迈进了一步。
——抓好农机配套投入。我县农机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向机型规范化,作业系列化方向发展,重点开发增产、增收效益明显的小麦、玉米两茬平播全过程机械化作业项目,扩大机收、机耕、秸杆还田面积。为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进程,使耕地种、收主要作业率达到90%,1986年以来,由县财政部门牵头为基地乡购置农用机械986台件。其中,大型收割机260台,玉米收获机92台,大中型拖拉机533台,精量点播机101台。由于农机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小麦收割期由8—10天缩短为4—5天,夏平播从收到种不超过2天,大大提高了粮食种收效率,有利于农作物生产的保墒争时。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近几年,在扶持粮食基地建设中,县财政部门注意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网建设的投资比例,扶持建设了以县为龙头,乡为骨干,队为基础的科技服务网络。本着提高县一级、充实乡一级的原则,县财政部门支持有关部门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种子质量,扩大优种面积;二是搞好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乡级科技服务组织建设,使之成为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科技实体。为增强科技实力,全县共投资135万元购建科技设备等固定资产,每个基地乡建立一个科技服务站,全县共建苗情、植保、土壤监测点250个,每年还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7次,可培训技术人员300多人次。通过增加农技投入,我县粮食新品种试验示范面积已达12.6万亩,9个基地乡全部实现了农作物良种化。
——确保肥料投入。为了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增强粮食生产发展后劲,提高粮食产量,五年来,县财政局共拿出资金676万元,帮助基地乡建起了7个养鸡场、36个规模猪场和2个养牛场,每年可以提供优质有机肥30万立方米。不仅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还为首都市场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肉、蛋、奶,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路子。另外,为了解决土地肥力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财政部门还为乡农机服务站提供部分周转金,缓解了农民购买磷肥资金困难的问题,改善了地力结构,保证了粮食的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