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湖北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为了开创财政工作的新局面,加速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我省从1983年开始,分四批对全省34个补贴县(市)提前预拨一年补贴款,用于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增加收入,限期实现财政自给。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巩固这一改革的成果,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将这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生活费变开发费 口粮钱变种子钱
湖北省的71个县市中,有34个是吃财政补贴的县市。这34个贫困县市中,除少数一二个县在平原地区外,其他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1980年全国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以后,我省财政体制直接包到了县(市),对全省34个收不抵支的县(市)实行定额补贴的办法,并对补贴款占支出30%以上的县市实行一定比例的递增。尽管采取每年给这些县市补发生活费的办法,他们也只能一年度一年,而无经济能力开发本地的自然资源,贫困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山区究竟怎样脱贫?补贴财政的出路何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厅于1983年4、5月份,到大山区的保康、谷城等一些县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到这些地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生产的门路很多,...
为了开创财政工作的新局面,加速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我省从1983年开始,分四批对全省34个补贴县(市)提前预拨一年补贴款,用于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增加收入,限期实现财政自给。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巩固这一改革的成果,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将这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生活费变开发费 口粮钱变种子钱
湖北省的71个县市中,有34个是吃财政补贴的县市。这34个贫困县市中,除少数一二个县在平原地区外,其他都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1980年全国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以后,我省财政体制直接包到了县(市),对全省34个收不抵支的县(市)实行定额补贴的办法,并对补贴款占支出30%以上的县市实行一定比例的递增。尽管采取每年给这些县市补发生活费的办法,他们也只能一年度一年,而无经济能力开发本地的自然资源,贫困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山区究竟怎样脱贫?补贴财政的出路何在?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厅于1983年4、5月份,到大山区的保康、谷城等一些县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到这些地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生产的门路很多,关键是缺乏资金,没有财力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过去对开发山区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交通不便,流通不畅,存在地区级差,成本高,利润少,制约了生产和销售。三是缺人才,缺技术,难以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四是缺资金,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财在河里流,宝在山下睡,林木山上烂,工业基础差,农业上不去,年年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而各项事业又要发展,需要增加的支出越来越多,地方财政连吃饭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有钱用于发展生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生活费”变“开发费”,“口粮钱”变“种子钱”,将财政补贴款提前一年拨付,给他们作为开发基金,用于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增加收入,求得几年以后做到财政自给。
一项改革措施 带来巨大变化
财政补贴款提前一年拨付措施出台以后,我们为了把这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取得经验,于1983年先与保康县、兴山县、通山县、谷城县签订“提前拨付一年补贴款,四年实现财政自给”的合同,经过一年的努力,4个县用补贴款新建、扩建改造了17个项目,新增产值4190万元,实现利税1040万元,占补贴款1348万元的77.15%。这一改革成果不仅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为适应补贴县市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决定对全省34个补贴县、市分期分批实行这个办法。于是,省财政厅陆续与补贴县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提前拨付一年补贴款,用于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四年实现财政自给,兑现合同后再奖励一年补贴款;补贴县如果提前兑现合同,补贴款和奖励款也提前拨付,以鼓励他们尽快实现财政自给;补贴县(市)有好的生产项目,省财政厅在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以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培养财源。由于提前预拨补贴款的改革措施适合补贴县市振兴经济脱贫致富的迫切要求,极大地调动了这些县市的党政领导当家理财、加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尽快实现财政自给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改变了过去“无能为力”、“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各县市都成立了脱贫摘帽领导小组,由书记、县(市)长挂帅,每上一个项目,都落实到人,实行责权利相结合,限期竣工、投产、收益。他们把有限的补贴款作引子,将财政周转金、银行贷款、五小补助、企业自筹资金,引进资金都吸引过来,捆在一起使用,发挥群体资金力量,形成规模经济。
经过补贴县(市)的艰苦努力,各补贴县(市)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为补贴县(市)的经济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省34个补贴县市利用省财政厅提前拨付的1.5亿元补贴款作引子,吸引其他方面资金7亿元,因地制宜新建改造了311个生产项目,截止1989年底,累计新增产值22亿元,利润2亿元,税金3.6亿元,入库收入3.3亿元,还贷款1.2亿元。现在,全省34个补贴县(市)中有20个县(市)兑现合同后基本做到了财政自给,有13个县(市)做到了完全自给。这几年34个补贴县(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及财政收入,不仅快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而且是补贴县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
全面深化改革 力争再上新台阶
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这项改革的成果,我们经过调查研究,针对近几年减收增支的口子开得过多,超过了一部分补贴县(市)的承受能力,尽管这些补贴县(市)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支出的增长,要做到完全自给还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国家紧缩银根,又影响了一部分补贴县(市)生产项目的竣工投产,使一部分补贴县(市)的财政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对补贴县(市)扶上马再送一程。为此,我们又制定了如下几项措施:
一是补贴县(市)兑现合同后,在奖励一年补贴款的基础上,还将提前一年拨付的补贴款留给他们继续发展生产,培养财源。对定额补贴在300万元左右的补贴县,兑现合同后,再借给200万元周转金周转两年。
二是对补贴款500万元以上的补贴县兑现合同后,财政自给仍有一定困难的12个县,1989年确定再给一年补贴款,按“五三二”的比例分三年拨付,1990年经过调查研究,改“五三二”的政策为“八六四二”的政策,即将两年的补贴款,分四年拨付,帮助他们逐步做到完全自给,在此期间内,对他们效益好的项目实行重点扶持,以帮助他们尽快建成自己的骨干财源,在力争完全自给的同时,为建设成贡献型财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兑现合同后,基本实现财政自给的21个县(市),实行分类指导,分别支持他们在一定期限内向财政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6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目标奋斗,以帮助他们直接从自给型财政转化为贡献型财政。省财政按这些县的目标收入与1989年的决算收入的差额借给款,6000万元和8000万元的按差额的10%借给款,连续借给三年。3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按差额部分每年借给15%,连续借给三年,实现目标后,分三年归还。这些县(市)将省财政的借给款主要用于现有项目的竣工投产、填平补齐和必要的技术改造。
四是要求各县(市)加强乡镇财源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贫困乡镇定期实现财政自给。目前,我省乡镇财政1559个,吃财政补贴的乡镇就有583个,占37.4%,成为制约县级财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各乡镇都能自给有余,那么,县财政回旋的余地就大多了。乡镇财政作为国家财政的最基层,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待开发的领域多,开辟财源的前景十分广阔,有的地方项目,当年投资当年就可收回,只是苦于没有财力启动。因此,我们要求各县依照补贴县的办法,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帮助贫困乡镇尽快脱贫致富。
认真总结经验 抓好财源建设
总结七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归结到一点,必须抓好财源建设,这是打好财政翻身仗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在财源建设中,必须按照市场的需要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才能使自己的财源长盛不衰,抓好贫困地区的财源建设,我们的体会是:
1.必须加强领导,重视调查研究。财政是经济的综合反映,增强财政补贴县自给能力,不单纯是个财政问题,而是补贴县整个经济的振兴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敢于实现财政自给的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上下左右打好总体战。补贴县(市)的领导都尝到了财政吃补贴无钱搞建设的苦头,为了成功地搞好这项改革,各补贴县都成立了财政自给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层层承包,落实到项到人。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补贴县按期兑现合同。同时,省政府领导经常听取补贴县的工作汇报,加强指导。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的同志经常下去调查研究,及时从政策上、工作上帮助补贴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正是因为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补贴县的财源建设才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2.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选准项目。各地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有本地特色的财源基地,花大力气去培育几棵摇钱树,几个聚宝盆。同时,注意把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开拓进取精神,与外地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开发出技术起点高、质量好,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在联合中提高自己。在此基础上稳扎稳打,采取“滚雪球”的发展战略,避免建设战线拉得太长。
3.必须加强资金管理,开展双增双节,以不变应万变。各地利用财政补贴款和借款,广泛吸引资金,统一投放,一次到位,保证尽快投产受益,增加收入。同时,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尽量把钱用在生产上,做到一个钱顶几个钱用。我们与各补贴县签订合同时,经济环境比较宽松,各地都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和市场行情上了一批项目,后来资金日益紧张,市场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给补贴县的财政自给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突出地表现在一部分项目“差口气”,形不成设计生产能力。我们面对这种情况,不是虎头蛇尾,而是坚持一抓到底,适时调整政策,对兑现合同后,自给有困难的12个县再给两年的补贴款,同时针对有效益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在帮助他们自给的同时,为致富打下一定的基础。对兑现合同后能够自给的,我们再借给一定的周转金,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培养财源,争取再上新台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