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田村原貌
西田村位于周庄镇西北,地理位置偏僻,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向镇里,与邻村相连的是三座用毛竹搭架的便桥。全村928人,耕地1001亩,人均1.08亩。农民将传统手工制坯烧砖视为生财之道,制坯烧砖平均每年耗地30亩之多,大片良田变成低洼地。全村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农民上缴的“两金一费”和两家土窑承包户的上缴款,村上电话不通,广播不响,照明线路电压低,经常断电。1988年前人均分配水平名列全镇各村之末。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西田村依旧是一个贫困的死角。帮助西田村脱贫致富成为我们财政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扶贫尽我心
为了帮助西田村脱贫致富,1987年我们与村民委员会联系,经过调查测算,决定扶持该村化工厂生产n—羟甲基丙烯酰安,由镇工业公司担保,镇财政所投放周转金2.4万元。年终一算帐,销售收入2.9万元,亏损1万元,投放的周转金虽由担保单位偿还,但第一次扶贫以失败告终。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西田人初次尝试搞工业,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而且化工行业处理三废需要较大投资,显然不适合该村的实情。
面对第一次失败,我们没有恢心退缩,而是发挥财政部门联系面广的特长,帮助西田村与上海卢湾皮鞋厂周庄联营厂牵线搭桥,接上了关系。在洽谈过程中,我们向对方介绍了该村具有帮助外厂加工生产皮鞋的历史,至于资金问题,财政所将尽力扶持,并当场帮助西田村解决周转金12万元。经过反复洽谈,解决了资金和加工业务上具体问题,对方同意将外发加工任务给西田村,并具体负责加工业务指导。谈判成功促成了西田皮鞋厂的建立,1989年该厂吸收职工65人,全年生产皮鞋7.1万双,完成产值176万元,当年获利2.1万元,剔除各项补贴后,职工人均年工资2100元。年终,皮鞋厂上缴给村的利润为9547元,上缴给村的建农基金和生猪开发基金为10140元,全村的电费统由皮鞋厂支付。
扶贫初见成效,给我们以莫大的慰藉。针对西田村的现状,我们继续给该村领导当好参谋,建议他们改来料加工为紧密型联营,并要求在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经与该村领导取得一致意见后,我们借翻迁西田小学的有利机遇,报请镇政府批准拨款1.3万元搬迁该校。在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思想指导下,既解决了西田小学的危校搬迁问题,又在西田小学旧址上扩建了仓库、车间和办公场所,从根本上改善了皮鞋厂的生产条件和厂容厂貌。厂容厂貌的改观,促成了西田皮鞋厂与上海卢湾皮鞋厂周庄联营厂紧密型联营的成功,在生产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财政所积极当好“红娘”,拿出20万元周转金给卢湾皮鞋厂,作为西田皮鞋厂的流动资金,并促进双方签订了紧密型联营协议,使西田皮鞋厂攀上了一门“高亲”,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壮大村级经济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三、今日西田村
紧密型联营的成功,使西田村干群人心大振。1989年,村民委员会花了7000元首先改造接通了广播线,使村头巷尾的广播响了;花了5000元架设电线2000米,使各家各户的电灯亮了;花了5000元改造了电话线,使村里的电话通了;花了34000元搬迁了小学,花了8000元铺设改造道路1000米,等等。村级经济的初步发展,既改变了该村的自然状态,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过去村里人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西田村:“广播不响象聋子,电话不通象哑子,电灯不亮象瞎子”;如今,又有人这样评论西田村:“电话通、学校新、书声朗朗,听新闻、看电视、天伦共享。”今日西田村,确实变了样。
西田村的变化,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鼓励村民多种粮、多养猪,村的具体奖励措施是:超额出售粮食,每公斤补贴0.20元,凡出售商品猪,每头补贴25元。1989年全村出售商品粮165吨,超额12吨完成任务,出售商品猪65只。(2)村办企业的初步发展,使部分剩余劳动力,从坯场转移到工厂。(3)村提倡以桑养蚕,凡农户出售蚕茧,每公斤补贴10元,1989年全村共出售蚕茧2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