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5 作者:徐志顺 山东省临沂市市长
[大]
[中]
[小]
摘要:
临沂市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县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沂蒙山区老革命根据地,总面积174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是全国几个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临沂人民发扬“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市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到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2亿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1988年财政收入过亿元后,1989年财政收入达到12103.7万元,比1984年增长一倍。由于近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不仅连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而且保证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临沂经济振兴的步伐。
一、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打好基础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可靠基础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针对临沂市经济基础差的状况,在三个坚持上做文章。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经济...
临沂市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县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沂蒙山区老革命根据地,总面积174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这里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是全国几个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临沂人民发扬“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市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到1989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2亿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1988年财政收入过亿元后,1989年财政收入达到12103.7万元,比1984年增长一倍。由于近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不仅连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而且保证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临沂经济振兴的步伐。
一、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打好基础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可靠基础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针对临沂市经济基础差的状况,在三个坚持上做文章。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经济的方针。根据我市国营经济规模小,集体经济实力弱,个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巩固加强国营经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支持鼓励个体经济的方针,全面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实力,将财政收入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经济基础上。几年来,由于政策对头,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各类经济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到1989年,国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比1984年增长3.7倍,村以上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4.4亿元,比1984年增长4.5倍,个体经济完成产值3.4亿元。国营、集体、个体工商企业实现利税分别占财政收入的39%、50%和8%,充分发挥了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中的主导作用、骨干作用和补充作用。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外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到1989年,共利用外资3254万美元,发展合资、合作、“三来一补”项目28个,出口创汇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是,坚持走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经济的路子。围绕发展经济的目标,我们确定了“以市属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市、乡、村、户四个轮子一起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并注意从政策上引导,规划上落实,措施上保证,促进了各类企业的发展。在发展市属企业方面,我们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为手段,重点抓上等级、上水平、上规模。1984年以来,共筹集资金1.6亿元,新建和改造扩建了市酒厂、车辆厂、地毯厂等70多个项目,投产后新增产值3.2亿元,新创利税5400万元,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按照“合理规划,正确引导,重点扶持,积极发展”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在乡镇企业的崛起中,我市还形成了9个工业产值达亿元的乡镇,16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是,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对国家财政困难的现实,丢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了“以立足当地资源为主,以现有企业为主,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为主,以自力更生为主”,引导和鼓励企业依靠自己发展自己。五年来,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贷款支持的同时,通过以资代劳、发放企业债券、交纳风险抵押金、群众集资等措施,共筹集资金1.84亿元,在保证企业流动资金需要的同时,还改造扩建了298个项目,新增产值2.8亿元,增强了我市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特别是198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双紧”政策,在企业普遍感觉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我市通过广筹资金,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仍以年总产值增长30%的速度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深化改革,搞活经济,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注入活力
国营和集体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搞活财政,就必须首先搞活企业。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两点:
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搞活工业企业。十年来,我们以搞活企业为目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在改革的各个阶段,既注意抓好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注意企业内部和外部改革的配套联动,使企业在改革中逐步搞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企业整顿的基础上,从调整、理顺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在全地区率先实行了年度经济承包,使企业从统得过死的体制中解脱出来,初步启动了企业活力,连年实现产值、利税大幅度增长。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针对有些企业承包后存在短期行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调整,完善承包办法,于1987年实行了以产值、利税三年翻番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目标管理,并在承包中引入了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三年经济目标管理的实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有59家企业实现了三年经济翻番目标,其中有8家企业翻了两番,共增加产值3亿多元,利税2700万元。随后,我们按照上级部署,对企业实行了以利润承包为主要内容、以“二包一挂”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在逐步理顺企业和国家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逐步完善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使企业活力大大增强,使全市工业产值以年均30.4%的速度递增,财政收入也以每年平均17%的幅度增长。
二是以完善市场机制为手段,努力搞活流通。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我们充分发挥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集贸市场为网络,城乡结合、批零兼营的流通网络,以流通促经济繁荣,以经济发展保财政收入。首先,大力发展国营批零企业,扩大销售业务。近几年,国营商业批零网点扩大一倍多,营业额增长近两倍。如新建的纺织品批发站,年经营额近2亿元。市百货大楼、供销贸易中心两个零售企业,年营业额和实现利税也都超过改革前他们所在系统全系统的年营业额和实现利税,真正发挥了国营商业主渠道的作用。其次,大力加强城乡市场建设,积极拓宽流通渠道。全市相继建成小百货、纺织品、服装鞋帽、毛皮、陶瓷等16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6亿多元,同时还恢复和发展集贸市场102处。市场网络的形成,不仅搞活了流通,发展了经济,而且为财政收入开辟了新的财源。由于流通不断扩大和搞活,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1.2亿元,完成流通税金4500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0%以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突出重点,建立一支骨干企业,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作保障。鉴于我市无国营骨干企业,多数企业起步晚、规模小,不能抵御风浪的状况,促使我们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素质较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以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逐步形成这样一批企业,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合理规划。按照年产值过千万元、年利税过百万元的要求,围绕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进行重点技术改造,通过上能力、上水平,逐步形成大户骨干企业。1986年以来,我们集中3.3亿元资金,对50多个规划企业分期分批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86年,有59户企业实现了年产值过千万或年利税过百万元,比1986年增加58个,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相当规模的市级骨干企业。近两年来,这些企业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20%,完成了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利税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中的骨干作用,为连续两年实现财政收入过亿元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保重点。工业是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支柱,重点利税大户企业又是工业的中坚。稳定财政收入,就必须保利税大户这个重点。为此,我们每年都排出几十个重点大户企业,在政策上倾斜,在生产上重点调度,在资金、能源、原材料方面重点保证。同时,我们还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按照优化产品结构的原则,对优质名牌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适销对路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以重点促一般,形成规模效益。如市机械厂生产的名牌绞肉机,畅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我们围绕名牌产品上能力,使这个企业的年产值由不足千万元增至3000多万元,产品出口量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以上。
三是政策引导。为了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争创市级骨干企业,为国家多做贡献,我们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对实现规划的大户企业,不论全民还是集体,该升格的升格;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除给予精神鼓励外,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这些激励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企业争创骨干企业的积极性。
四、发挥财税部门的作用,实现以扶增收,以管保收
在充分发挥财税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财政增收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服务,支持生产发展。通过扶持生产发展,培植财源。近两年来,财税部门利用支工、支农周转金,预算外资金的沉淀资金,按照“以创名优产品为主,以技术改造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以短线产品为主”的资金投向,急企业所急,帮企业所需,共投放资金3409万元,扶持了720个项目,新增产值2.3亿元、利税3200万元,实现了以扶增收。
二是,积极争取省、地财政支持。两年来,共借用省、地财政预算间歇资金1100万元,扶持企业42户,新增产值4500万元、利税620万元。
三是,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强化税收征管。我们在市、乡两级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参加的税收征管委员会,强化了对税收征管工作的领导。在计划安排上,坚持深入企业进行税源调查,合理安排税收任务,把税收目标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在具体征管上,坚持依法办税,严把减、缓、免口子,保证应缴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在加强征管的同时,主动为企业服务,积极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增产增收。
四是,完善乡级财政体制,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为了解决乡镇政府依赖市财政吃大锅饭的问题,发挥好市、乡两个积极性,我们在调查试点的基础上,于1985年在全省第一家建立了乡级财政。对乡镇实行了“核定收支,收入上交,超收分成,减收分担,支出包干划拨,节余留用”的财政管理体制。乡级财政的建立,不仅完善了乡级政权职能,而且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自建立乡级财政以来,乡级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从1984年的1240万元增至1989年的3967万元,为全市财政的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