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5 作者:江苏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一、亿元县的发展是江苏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江苏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1980年仅2个。到1988年,亿元县增加到19个,其中,武进、吴县、张家港3个县(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亿元,无锡、江阴、常熟3个县(市)超过了3亿元。1989年,尽管由于资金、能源、原材料紧张和市场疲软,企业面临严重困难,但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的工作仍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有一批亿元县登上了新的台阶,如无锡县的财政收入超过了4亿元;二是亿元县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比上年新增了3个,达到22个,占全省64个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几年,我省亿元县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984年,亿元县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3%,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3.3%,1988年分别上升为30.09%和61.74%。1989年,我省22个亿元县的财政收入为41.06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124.01亿元的33.1%,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6.2%。十分显著,22个亿元县1989年比1988年增收5.0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增收总额的58.5%。事实充分说明,亿元县已经成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是江苏省财政工作的重...
一、亿元县的发展是江苏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江苏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1980年仅2个。到1988年,亿元县增加到19个,其中,武进、吴县、张家港3个县(市)的财政收入超过了2亿元,无锡、江阴、常熟3个县(市)超过了3亿元。1989年,尽管由于资金、能源、原材料紧张和市场疲软,企业面临严重困难,但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的工作仍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是有一批亿元县登上了新的台阶,如无锡县的财政收入超过了4亿元;二是亿元县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比上年新增了3个,达到22个,占全省64个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几年,我省亿元县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984年,亿元县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6.3%,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3.3%,1988年分别上升为30.09%和61.74%。1989年,我省22个亿元县的财政收入为41.06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124.01亿元的33.1%,占县级财政收入的66.2%。十分显著,22个亿元县1989年比1988年增收5.0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增收总额的58.5%。事实充分说明,亿元县已经成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是江苏省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几年来,我省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的工作。1985年省财政厅提出了抓两头的工作方法,即一头抓发展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的工作;一头抓财政补贴县,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尽快改变面貌。省委、省政府肯定了这一做法,确定每年分别召开一次抓这两头的工作会议。
1985年至今,我们已召开了六次全省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经验交流会。会上,不但请亿元县介绍经验,而且还邀请一些将要达到亿元的县参加交流,激励他们努力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会后,我们将有关材料编印成册,印发各级财税部门,便于广大财税干部学习亿元县的先进经验,掌握较好的工作方法,使他们在促产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鼓励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几年来,省财政部门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尽可能地筹集一些资金,借给亿元县用于发展生产,搞活经济。这项资金,1986年有7400万元,1987年以后每年都在1亿元以上。除此之外,省财政厅还对财政收入首次超亿元的县以及超亿元之后又登上新台阶的县给予一次性奖励,对争取在下一年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也给予适当支持。
由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仅鼓励了财政收入超亿元县继续努力,争取登上新的台阶,而且激发了其他县(市)努力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的热情。许多县(市)领导非常重视、关心财税工作,经常听取财税部门的工作汇报,帮助他们协调各方面关系,促产增收,并积累了搞好财政经济工作的经验。
三、亿元县提供了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丰富经验
经济决定财政。毛泽东同志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同时,财政也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运用得好,可以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我省亿元县的实践,为我们全面认识经济与财政的辨证关系,并运用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经验。
1、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些亿元县立足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我省在上海以西、无锡以东的9个亿元县(市),1989年外贸商品收购总额都在35亿元以上,其中常熟市达6亿元,吴江县达6.8亿元。特别要提出的是,昆山市从1985年开始,以上海为依托,外引内联,筹资兴办了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搞得有声有色。现在已有中外合资企业11家,内联企业19家,1989年工业产值5亿多元;五年来,开发区出口创汇4079万美元,上交税金5000多万元,超过了同期40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总和。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昆山市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87年步入了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市)的行列。
2、增加农业投入,稳定经济基础。亿元县虽然直接从农业取得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很小,但他们都认识到,增粮增棉,发展多种经营,稳定农业这个基础,是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财源的关键,因此,十分重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武进县政府提出了加强农业的十条措施。在资金投入方面,除了耕地占用税、农林特产税留县部分和调出粮收入、粮食专项资金等全部用于农业外,从1989年起,县财政每年按总收入的4%用于农业。1989年武进县财政安排农业投入1401万元,比上年增加12倍,加上乡、村投入农业的资金,一共近4000万元,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使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铜山县从1985年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均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力地带动了乡村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由于稳农措施的加强,铜山县夺得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198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仍比上年增加1.05亿公斤,并在全省第一个超额完成了粮食定购议购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通报表扬,并被国家和省政府分别命名为“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和“粮棉生产先进县”。
3、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要使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就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速度型转变为效益型。因此,就要促进企业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依靠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内涵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使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些亿元县非常重视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努力帮助企业从各个方面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常熟市财政部门深入到企业,帮助算四笔帐:一是如何加速资金周转的节约帐;二是如何消化原辅材料涨价和成本费用上升帐;三是如何通过挖潜革新改造实现增产节约帐;四是如何提高质量,从扩大销售来增加收入帐。在此基础上,召开厂长,财务科长参加的“双增双节”座谈会,研究落实具体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全市26家国营工业企业,1989年各种增支因素11470万元,通过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挖掘内部潜力,把增支因素的90%消化掉了。铜山县在“双增双节”运动中,狠抓扭亏增盈工作,有的从解决班子入手,加强领导;有的通过健全规章制度,查漏堵洞;有的组织转产,及时掉头,使多数亏损企业扭亏为盈。该县县属企业亏损额由1988年的208万元减少到1989年的46万元,在乡镇企业中有60多家摘掉了亏损帽子。1989年,铜山县财政收入11609万元,成为我省淮北地区第一个亿元县。
4、认真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合理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按照宏观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要求,适时进行经济结构的小调整。这是亿元县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铜山县在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将县乡工业划分为发展型、巩固型、治理型三类,本着服从宏观,自觉整治、保证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扶持发展型,稳定促进巩固型,慎重处理治理型,对素质好、效益高、产品适销对路,潜力较大的企业,特别是原材料工业、农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创汇企业,实行原材料、电力、资金三优先。1989年,全县500多家发展型企业,共上交税金886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6.4%,对巩固型企业,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机器转、人不散、吃上饭、渡难关、创条件、求发展”的要求。对缺技术、缺管理、缺人才、缺资金、转产无实力,外联无吸引力、关闭无偿还力的“四缺三无”企业,实行少关停、多并转,帮助他们投大户当配角,以微利求生存。1989年全县累计有123家企业走上并、转、联的路子,靖江县以“原料有基地、销售有市场、产品有效益”为原则,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适应性调整。对186个适销对路的商品大力组织生产,对200多个平销产品进行以销定产,对25个滞销产品实行限产或转产。二是开发性调整。1989年,该县开发新产品110项,当前投产80项,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税利1500万元。三是战略性调整。立足长远,立足发展,明确工业拳头产品,做到设计一批,投产一批,巩固一批。该县在三个调整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支持单个产品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0个,必保产值2000万元以上、税利30万元以上的企业23个,限制的企业10个,做到有保有压,通过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许多县(市)财政、税务等业务部门,都能明确目标,竭尽全力扶持生产,培育财源。江阴县早在1988年就明确要求税务部门对50个税源大户,财政部门对60个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从多方面帮助企业安排生产,提高效益,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5、努力缓解资金矛盾,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运行,1988年以来,由于宏观控制的需要,资金供求矛盾相当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正常生产和流通的需要,亿元县在筹集资金支持生产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武进县成立了资金调度领导小组,对财政、银行、信贷、横向融资等进行综合协调和调度。1989年,由于财政、金融实行“双紧”,资金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他们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第一,眼睛向内,发动各工业主管部门、各乡镇和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第二,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向外拆借资金。第三,用好用活财政小贷和支农周转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县、乡各政级府的配合下,他们做出几件实事:一是1989年第一季度,在全县工业企业中广泛宣传动员,普遍推行增量股份制和职工带资进厂。经过发动,共筹集资金1.01亿元,缓解了上半年工业生产急需的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二是对县级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向外拆借融通资金实行目标管理奖,由县政府拿出适当经费作为奖金。1989年,县各专业银行从县外拆入资金年平均余额1.16亿元。三是大力吸收储蓄存款,增加信贷资金来源。1989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6.84亿元,比年初增长45.74%,净增2.25亿元。四是狠抓清理、压缩“三项资金”,变死钱为活钱。到1989年底,全县乡村企业压缩“三项资金”共7490万元。积极发挥财政小贷和支农周转金的调节、支持作用。仅去年县属、乡村企业技改和流动资金的数额有7743万元,到年末,县财政小贷和支农周转金余额已达1.18亿元。六是发挥税务部门“支、帮、促”的作用,为企业筹措资金。1989年,县税务局利用多种渠道为企业催收和筹集资金861万元。
6、加强征收管理,堵塞跑冒滴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加强了征收管理。1989年我省各个亿元县的工商税收任务都超额完成。特别是通过开展对个体税收的专项检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常熟市1989年征收个体税收4003万元,比1988年增加1217万元,占全市增收总额的37%。铜山县在加强征管方面,一是抓重点,全县138个10万元以上税收大户,入库税金4317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总额的47.3%。二是抓难点,把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作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巩固集体经济、调节社会分配、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89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入库税款达1530万元,比1988年增加1006万元。三是抓检查,1989年三大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651万元,应入库533万元,已入库514万元。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