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财政困难,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财政赤字县,但是安徽省宣城地区却是柳暗花明,自1984年以来,这个地区所辖县(市)连年县县无财政赤字。是他们的经济条件好吗?不是的。宣城地区地处院南山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偏少,六县一市就有五个山区县,三个贫困县,其中,宣(城)郎(溪)广(德)是全省三个落后片之一。这个地区是1983年从芜湖地区划出来的,地区机关搬到宣州市,白手起家,毫无实力支持县级经济发展。1984年全区财政收入6747万元,人均只有26.67元,在全省各地区中处于低谷。那么,宣城地区为什么能做到连续六年县县无赤字呢?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领导和财政部门长期坚持收支平衡的理财思想,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逼上梁山,穷日子穷过”。树立收支平衡思想,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对财政部门来说是个老传统、老规矩,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而对地县领导来说,长期坚持这一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地方领导由于受“赤字无害论”的影响,认为不搞赤字预算要吃亏,因而有的强行要求财政部门编赤字预算,执行赤字政策。而宣城地区领导却不随大流,不但自己重视财政收支平衡,而且要求各级领导牢固地树立收支平衡的理财思想,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行署专员在有关会议上多次表明:反对不顾财力可能,超前消费,超前办事,寅吃卯粮的做法。当1988年全省出现大片赤字县后,有个别县领导思想发生动摇,觉得人家能搞赤字,我们为什么不能搞;认为不搞赤字预算划不来。针对这种思想,地区领导在全区财政扩大会议上强调指出:全区财政收支能否平衡,关系到全区经济能否稳定发展,各县市要自觉地保持收支平衡,决不能打赤字预算,那种认为不搞赤字预算划不来的想法不但要不得,而且是要吃苦头的。前些年有些地方搞赤字,结果工资不能按时发出,弄得人心惶惶,对政治、经济稳定都不利。县财政打赤字预算,说到底,是不顾大局和缺乏全国一盘棋思想的表现。地区领导的明确态度,打消了有的县领导搞赤字预算的念头。同时,地区把财政收支平衡列入县(市)长任期责任制,促使县领导更加重视财政工作。有的县长上任后看的第一本书是《和县长谈财政》(安徽省财政厅科研所编写),找的第一个了解情况的局长是财政局长。县(市)长们表示,在任期内决不搞赤字预算,不给国家增加困难,不给后任留下隐患。
在财政工作中,他们把坚持收支平衡思想和量入为出原则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去。
——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宣城地区领导和财政部门认识到,预算支出管理软化是造成某些地方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因此,他们在编制预算时就坚持收支平衡,严把赤字关。在支出安排上,他们设置三道防线:一是支出安排建立在稳固可靠收入的基础上,不把力争超收的部分当饭吃;二是支出安排留有余地,不论财力多紧,总要留有按支出总额3—5%的预备费;三是经费拨付从严控制,不超前拨付。1984年,宣城地区在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欠收,工业欠产,商业滞销,财政短收的情况下,各县财政测算可能出现百万元左右的赤字。他们仍坚持量入为出原则,采取保吃饭、保救灾、压其他支出的办法,实现了收支平衡。1987年从徽州地区划归宣城地区的旌德县,由于经济落后,财力薄弱等原因,带来70万元的财政赤字。他们采取七项硬措施压缩支出,甚至连县长的小车子坏了也没有及时修理,经过努力,1988年实现了收支平衡。在编制1988年预算时,宣城、郎溪、广德三县(市)收支出现差额,他们就采取压支出、压结转经费等办法,消除了预算赤字,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采取措施,保持收支平衡。为了进一步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地区近两年连续发出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通知》。其中,1989年发的《通知》文稿是经地委书记、副书记、委员和行署副专员签字同意,最后由专员签发的,这在宣城地区是没有先例的。两个《通知》都重申量入为出原则,规定对超出财力可能的支出项目坚决压下来,坚持一支笔审批支出项目,坚决保持收支平衡。地直单位带头贯彻《通知》,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缩会议,非开不可的会议,缩小规模,长会短开;大力控制出差,对到外省参观学习的人严加控制;严格控制集团消费,地直几十个单位,较好的轿车比较少,目前还没有较高级的宾馆。各县(市)也大力紧缩开支。县里到地区出差的人员抓紧办事,能当天赶回的就不留宿。
——千方百计培植财源。宣城地区坚持财政收支平衡,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们既强化支出管理,狠抓节支,认真过紧日子,又千方百计支持生产建设,培植财源。他们认识到,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财政收入才能增加,财政状况才能好转,财政收支平衡才有稳固可靠的基础。因此,地县财政部门采取从预算中安排一点,从有限的机动财力中挤一点,从有关方面筹集一点等办法,每年组织资金不少于4000万元,支持生产,培植财源。各县从实际出发,组织资金,重点扶持。泾县财政局1987年投放周转金104万元,扶持41个乡镇企业,其中重点扶持6个茶叶、竹木经营加工企业,当年就获利22万元。绩溪县投放财政贴息贷款150万元,重点扶持蚕桑生产,使全县桑园面积达2万多亩,1987年蚕茧产量达1294万吨,比1986年增长13.6%,为县办缫丝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1989年全区从机动财力中拿出1018万元支工支农,还通过财政信用筹集资金4800万元,支持企业用于短期周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的供需矛盾。由于财政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宣城地区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0.75:1上升到1989年的1:0.8;人均国民收入由1984年的372元上升到1989年的882元。从而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来源,1989年人均财政收入72.93元,比1984年的26.67元增长1.7倍。
——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宣城地区在狠抓节支、努力培植财源的同时,还注意大力组织收入。1984年以来,地区年年分别召开全区财政、税务工作扩大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布置任务。专员到会作动员报告时,请各县县长到会,动员各方面力量,大力组织收入。财税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把该收的钱坚决收上来。首先,严格控制减免税,他们认为不能使企业靠减免税过日子,地县财税部门对减免税情况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税收的征管工作,堵塞偷税漏税。同时,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去年出现的市场疲软,产品积压,资金短缺,能源紧张及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等不利形势下,全区预算内国营企业实现利润还比上年增长19.9%;上交利税除工业企业因还贷等因素略有下降外,商业企业仍然比上年增长11.3%,粮食企业扭转了亏损局面。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宣城地区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地增长。1989年全区财政收入19085万元,比上年增长27.6%,比1984年增长1.8倍,从1984年到1989年平均每年递增23.1%。
还应当指出,宣城地区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收支平衡的理财思想,实现连年县县无赤字,与安徽省财政部门的鼓励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从1988年开始,安徽省财政厅明确宣布,今后县财政出现赤字要自行弥补,省财政不再给予补贴。这无疑是对宣城地区坚持收支平衡的很大促进。省财政厅在1988、1989两年连续授予宣城地区财政局先进单位称号,并多次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表彰他们顾全大局、坚持收支平衡的事迹。同时,安徽省现行的县级财政包干体制也有利于促进县财政增收节支和消灭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