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武博山
[大]
[中]
[小]
摘要: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陈云文选》中有丰富的理财思想,这里,仅就学习《陈云文选》中的理财思想,谈一些体会。
陈云同志非常重视财贸工作特别是财政工作
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先抓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即统一财政收支,统一重要物资的分配和调拨,统一金融和外汇的管理。他在抓全面经济工作的同时,特别重视财政工作。翻开《陈云文选》,在建国初期的1949至1953年的五年中,大量的文章、讲话,讲的是调拨物资,调拨粮食,收税,发公债,平抑物价,收缩银根,弥补财政赤字。核心是加强财政管理,平衡财政收支,保障军政供给。1949年12月26日,他在给马寅初的电报中,列举了中财委所管各部召开的各种专业会议。他特别指出:“其中,最重要者为财政会议。”陈云同志这么重视财政工作不是偶然的。1980年底,当财贸工作受到一些责难的时候,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要为财贸金融系统恢复一点名誉。消息灵通、反映灵敏的是:财政、金融、商业部门。在这些部门中可以看出大局”。陈云同志长期抓财贸工作,经常从分析财贸情况方面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全局问题。财政贸易工作,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宏观情况,...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陈云文选》中有丰富的理财思想,这里,仅就学习《陈云文选》中的理财思想,谈一些体会。
陈云同志非常重视财贸工作特别是财政工作
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先抓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即统一财政收支,统一重要物资的分配和调拨,统一金融和外汇的管理。他在抓全面经济工作的同时,特别重视财政工作。翻开《陈云文选》,在建国初期的1949至1953年的五年中,大量的文章、讲话,讲的是调拨物资,调拨粮食,收税,发公债,平抑物价,收缩银根,弥补财政赤字。核心是加强财政管理,平衡财政收支,保障军政供给。1949年12月26日,他在给马寅初的电报中,列举了中财委所管各部召开的各种专业会议。他特别指出:“其中,最重要者为财政会议。”陈云同志这么重视财政工作不是偶然的。1980年底,当财贸工作受到一些责难的时候,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现在要为财贸金融系统恢复一点名誉。消息灵通、反映灵敏的是:财政、金融、商业部门。在这些部门中可以看出大局”。陈云同志长期抓财贸工作,经常从分析财贸情况方面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全局问题。财政贸易工作,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宏观情况,可以通过这些综合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又可以通过财政收支、银行信贷、市场贸易,看出微观经济的问题,进行微观调整。财政、金融、贸易,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部门,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对这些综合部门的情况,系统地反复地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从全面着眼,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发现经济活动中内部联系的主要环节,最大限度地避免片面性。
在财贸工作中陈云同志较多的注意抓财政工作。这是因为财政是国民收入的主要分配手段。财政收支平衡了,银行信贷平衡也就容易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也就有了前提条件。当然,还不止此。因为,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财政。统一财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统一国家的重要前提。财政收支体现了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就指出:“国家的预算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里面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因为它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这个思想在《陈云文选》中得到多方面的体现。陈云同志认为财政权力是国家的大权。他在谈到关于编制预算的权力时说:“预算是体现国家政策的,不是单纯收支计算和管理问题。党要管预算,国家预算应集中在中央,地方预算应由省、市委主持。这样,党可以更好地掌握财经方面的政策。”可以说,财政收支反映国家政策,这是陈云理财思想的一贯思路。
陈云同志为什么注重财政工作?我的体会是:首先,统一的财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以统一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统一的计划经济,必须有统一的财政作保证。削弱财政,削弱财政的调控能力,必然要削弱计划的统筹安排、协调各方的能力,自然也就削弱了计划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财政不仅是保证国家政权行使职能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财政收支计划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分配政策,体现了国家、企业(包括集体企业等)、个人(包括私人)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收支方面出现的问题是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研究经济问题从分析财政入手,就容易抓住带全局性的问题和找出要害。财政运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定额考核和成本管理,通过对资金利税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找出企业等经营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潜力所在,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和财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财政奠定了充实的基础,而巩固的财政又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财政又是加强对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增产节约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个手段。
最后,财政部门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综合部门,财政部门应当当好中央的参谋,积极为国家理好财,充分发挥国家总会计、总财务、总经理的作用。陈云同志抓财经工作先抓财经工作方针,他说:“这个问题的性质,是属于财经工作中的政治”。陈云同志抓财政,则明确地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应该分别先后”。他指出:“在财政上,经常存在着要多和要少、要早和要迟的矛盾,这是正常的现象。这是局部与全局的矛盾。最后的决定,要求局部必须服从全体”。分清主次和先后,这就体现着国家的政策。因此,财政上的各项支出,不能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面面俱到。而必须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把有限的财力使用在主要的方面,解决主要的问题。
从财政入手抓计划工作,搞好综合平衡
计划和财政是国民经济的两大综合部门。计划必须建立在财力可能的基础上,财政必须大力促进计划的实现。在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从需要出发考虑问题多一些,有些部门从可能出发考虑问题多一些,这是不奇怪的。现实要求这两个方面必须结合,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把两者统一起来,按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办事。在制定安排经济计划和财政计划时要提倡全局观点,防止片面性。陈云同志经常提醒一切财政经济工作者都要树立政治观点,从全局出发综合地考虑平衡问题,强调树立三大平衡的观点,即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需平衡。后来又提出外汇收支平衡,称为四大平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综合平衡。综合平衡,是陈云理财思想的精髓。
陈云同志为了使财政经济工作者加深对综合平衡的重大意义的理解,从理论上对综合平衡进行了阐述。陈云同志指出,“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论点来之于马克思”。他指的是马克思如下一段话:“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为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全集》第2卷,368页)在陈云同志看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它同自然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取消的。人的思想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注意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安排好了,就可以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了。
40年的经验说明,综合平衡搞得好的时候,经济发展大体上就有比例、就协调稳定,经济效益也比较好;综合平衡遭到破坏的时候,也就破坏了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就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经济效益就降低。综合平衡遭到破坏,是和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的,通货膨胀的程度,反映了比例失调的程度。比例失调引起经济大起大落,就需要进行调整。过去几十年,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多次进行调整,充分说明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符合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经济的需要。
陈云同志在抓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中,特别注意抓基本建设规模问题。陈云同志有个著名的论断:“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象我们这样一个有6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极为重要。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这是陈云同志在1957年1月份针对1956年的冒进讲的。现在30多年过去了。回顾这一段时间,几次大起大落,几经反复都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安排过大造成的。1958年基本建设投资较上年增加125.68亿元,增长87.69%,在“大跃进”的头脑过热情况下,连续三年基建规模膨胀,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市场不稳,经济蒙受重大损失。直到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三年大力调整,经济才又趋于稳定,计划安排才逐步实现综合平衡,随之出现了1963年至1965年经济有比例的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速度也是不慢的。1978年基建投资较上年增加118.62亿元,增长31.02%,1979年基建投资较上年增加22.49亿元,增长4.48%,这两年,由于利用外资引进项目过多,国内配套资金不足,造成投资膨胀,这就是所谓的“洋冒进”。1979年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主持中央财经小组,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停缓了一些项目。但是,后来我们有些同志并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1982年基建投资较上年增加了112.62亿元,增长了25.42%。这几次都是大起之后,随之而进行调整,又出现大落。1982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已。虽然也提出要降温,提出固定资产投资三年踏步,实际并没有稳住,而是继续大踏步地前进,大大超过过去多年的增长幅度。198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200亿元,到1988年增加到45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55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率达24.7%。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比例失调,社会经济生活中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任务,现在正为实现这一任务而努力。
从财政平衡入手搞好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
陈云同志提出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多年来的经验证明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财政平衡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财政平衡,陈云同志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预算收支计划的编制上要留有余地。第一个五年计划预算收支即留有较大的余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五年计划开始时制定的投资计划,增大了40%。基本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工程,许多矛盾只有在执行中才能逐渐暴露,并为人们所认识。只有在编制预算收支计划时留有较大的余地,才能有力量保证基本建设的顺利完成,避免因项目不配套,使建成的项目不能发挥效益。
其次是要留有较多的预备费。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原来陈云同志提出财政预算安排5%的预备费,由于支出太多,挤来挤去,最后预备费只列了4%。当时陈云同志指出:“预备费能不能再减少?现列的预备费是不能再少的。今后三年只有38万亿元(旧人民币,一万元旧币折新币一元——编者注),只占总支出的4%,是很少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某些临时的支出一定会有。而且根据过去经验,工业的项目及其造价往往比原计划增加。这些都要求财政上有一定的后备力量。”长期财政计划也要留有余地并列较多的预备费。在年度财政计划编制时也应执行这一原则。年初定预算收支计划时,收入也不能打得太紧,支出要打足,不能留缺口。根据执行情况到下半年再根据经济情况进行调整。我们经常说的“八月十五放光明”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是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农业的情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财政情况都有重大影响。农历八月份,农业的丰歉,就可基本定论,这时再考虑对财政收支计划进行适当调整,财政就更加稳妥了。这样,五年财政计划为年度计划留有余地,年度财政计划为执行中留有余地,多层次地留有余地,就把财政置于巩固的基础之上了。
第三是为了使财政预算稳妥巩固,不但财政收支要平衡,信贷计划也要收支平衡,财政计划要结合信贷计划统一平衡。这是因为,信贷计划出了差额和财政计划出了赤字一样都要多发票子,都会影响货币的巩固和市场的稳定。社会主义银行的一切收支,最后都要反映到财政上来。
财政和银行,在分配和使用资金上,是两个不同的部门。财政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部门,资金使用一般是无偿的(对经济性的支出,通过银行采用信贷的方式运行是另一回事);银行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存款和放款对社会资金进行调剂分配,资金使用是有偿的。根据这一特点,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财经实践中,根据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划分管理范围:长期资金由财政部门供应解决,短期资金由银行供应解决。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严格划分,界限清楚,分工明确,“桥”归“桥”,“路”归“路”。有了明确的界限,才能互不挤占。在上述分工的范围内,财政、银行在各自平衡的基础上再结合统一平衡。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由财政拨款补齐,银行资金有剩余可以把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转给财政使用。这样的平衡才是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也才是真正的平衡。目前财政、信贷资金互相挤占情况相当严重,一般是长期资金挤了短期资金,财政资金挤了信贷资金,信贷资金靠发票子弥补。这种情况很难再延续下去了。
有的人主张财政、信贷不妨有些赤字,用增发票子的办法进行解决,认为多发点票子,物价每年略有上涨,对经济发展有利。陈云同志坚决不同意这种主张。早在1950年1月陈云同志就指出:“有人说,‘温和的’物价上涨,是可以刺激生产的,这种说法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物价的波动,只能打击生产,使经济停滞。这是后退的办法。少发行多收税,负担是重了一些,但物价平稳,经济逐渐发展,则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办法。”有的人总是想用发票子的办法去搞基本建设,认为有点赤字,有点通货膨胀没有什么了不起。目前的财政赤字和信贷差额,本质上就是用发票子的办法去搞基本建设。这种主张,陈云同志坚决反对。1979年陈云同志曾明确指出:“可否发票子来弥补基建投资赤字?不可能,而且决不能这样做。因为这将无以为继。基建投资年年有赤字是不行的,因为年年用发票子来搞基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爆炸’”。
执行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是否会影响经济建设速度呢?事实证明是不会的。因为这是市场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基础,“物价涨落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生产的多少,需求的状况,运输的条件,以及时局的、心理的因素等等。但是这些都不能最后决定金融能否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财政概算的平衡与否。”陈云同志十分重视市场的稳定、金融物价的稳定。因为稳定的金融物价市场,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陈云同志多次在会议上很形象地说到,吃饱了肚子再搞建设,屁股坐稳了再搞建设,前者是指农业、粮食的稳定,后者是指市场物价的稳定。
学习陈云文选,回顾四十年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深感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方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