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做好支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并做到合理使用。近两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据统计,1989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包括农林水基建投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事业费,下同)达到8.2亿元,比1988年增加1.4亿元,增长20.6%,比历史上农业投入的最高年份增长17%。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合理安排预算,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江苏省财政厅每年在安排预算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的支农支出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正常增长幅度,并力争更高一点。1989年省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安排中,支农支出为5.6亿元,比1988年支农预算增长24.5%,高于全省预算总支出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此外,省政府还规定,各级财政的预备费,灾年应重点用于抗灾,正常年景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1989年仅省级财政预备费中用于农业抗灾等方面的经费就有3000万元,占省级预备费的62%。
二、大力筹集农业发展基金。1989年上半年,江苏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增加农...

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重视农业的发展,努力做好支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并做到合理使用。近两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据统计,1989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包括农林水基建投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事业费,下同)达到8.2亿元,比1988年增加1.4亿元,增长20.6%,比历史上农业投入的最高年份增长17%。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合理安排预算,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江苏省财政厅每年在安排预算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的支农支出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正常增长幅度,并力争更高一点。1989年省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安排中,支农支出为5.6亿元,比1988年支农预算增长24.5%,高于全省预算总支出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此外,省政府还规定,各级财政的预备费,灾年应重点用于抗灾,正常年景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业。1989年仅省级财政预备费中用于农业抗灾等方面的经费就有3000万元,占省级预备费的62%。
二、大力筹集农业发展基金。1989年上半年,江苏省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增加农业投入的通知》精神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农业发展基金筹集使用的具体办法,并在全省财政会议上作了具体安排。为了把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渠道落到实处,做到“有渠有水。渠水畅流”,各级财政部门千方百计采取措施,狠抓了农业发展基金的筹集工作。1989年全省共筹集农业发展基金1.67亿元,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保证。
三、优化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粮棉油的生产投入。江苏省财政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调整支农资金的分配结构,重点增加对粮棉油生产的投入。据统计,1989年全省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的支出达4.98亿元,占财政支农支出的64%,比前几年平均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由于支农资金的分配重点突出,使用效益也比较显著。
四、大力支持抗旱夺丰收。1989年,江苏省淮北地区在连续几年大旱后,又遇到严重干旱。为了解决水源不足的困难,确保粮食丰收,省财政和地区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及时安排了6000万元抗旱经费,支持淮北地区的抗旱工作。在财政支持下,各大型翻水站共向淮北地区翻引江水148亿立方米,对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夺取粮食丰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1989年,江苏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继续安排好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洪泽湖综合开发资金、里下河综合开发资金和用好世界银行贷款的同时,实施了黄淮海地区(江苏部分)的农业综合开发,现已投资8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42万亩,为这一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以粮棉为主的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了后劲。
六、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江苏省财政部门合理使用支农资金,扶持贫困地区自力更生,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尽快改变落后面貌。阜宁、滨海两县的11个乡镇,过去因水利问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量、低收入的状态。1988年以来,省、市、县、乡各级共同努力,投入资金2000万元,用于疏浚河道,改造低洼易涝的圩区,从而改善了各乡镇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1988年这些乡镇的粮食总产量比1987年增加9900吨,1989年又比1988年增产8000吨,初步改变了该地区的贫困面貌。
为了从根本上缓解农业资金的供需矛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江苏省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逐步建立一个以国家资金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利用外资和横向吸收资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投资体系,以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