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方杰
[大]
[中]
[小]
摘要:
1989年,在江苏省淮北地区奇迹般地出现了第一个财政收入亿元县——铜山县。
铜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环绕徐州市区,拥有220万亩耕地,150余万人口。1949年铜山县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190万元,财政收入117万元。解放后,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直到1979年仍是一个财政补贴县。十年改革,使铜山县的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89年县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8年增长38.81%,一跃而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因为铜山县府座落在徐州城南的凤凰山麓,于是人们将铜山县财政收入过亿元誉为“金凤凰”起飞。
(一)
说铜山县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是奇迹,这是因为在1988年这个县财政收入只有7737万元,1989年江苏省发展亿元县的计划中并没有列入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上这么大一个台阶,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其实,这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铜山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一位县领导同志说:“说是奇迹也并不奇,我们铜山县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与这几年我们坚持不懈地抓财政经济工作是分不开的。”的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中,团结一心,致力于经济建设,一步...
1989年,在江苏省淮北地区奇迹般地出现了第一个财政收入亿元县——铜山县。
铜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环绕徐州市区,拥有220万亩耕地,150余万人口。1949年铜山县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190万元,财政收入117万元。解放后,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直到1979年仍是一个财政补贴县。十年改革,使铜山县的财政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89年县财政收入达到1.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8年增长38.81%,一跃而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因为铜山县府座落在徐州城南的凤凰山麓,于是人们将铜山县财政收入过亿元誉为“金凤凰”起飞。
(一)
说铜山县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是奇迹,这是因为在1988年这个县财政收入只有7737万元,1989年江苏省发展亿元县的计划中并没有列入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财政收入上这么大一个台阶,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其实,这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铜山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一位县领导同志说:“说是奇迹也并不奇,我们铜山县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与这几年我们坚持不懈地抓财政经济工作是分不开的。”的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中,团结一心,致力于经济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1986年,铜山县委、县政府从全国各地请来一批专家、学者,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铜山县的自然资源状况、交通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现有的经济基础,寻找优势,认识劣势,对铜山县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可行性的科学论证。1987年4月召开的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了铜山县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战略。这就是:立足本县优势,面向徐州市场,依托城矿,发展农村;服务城矿,富裕农民;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1988年,县委、县政府又确立了“稳定提高农业,巩固发展县乡企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搞活经济,为实现经济发展、财政增收而努力奋斗。
农业是财源基础。虽然财政直接从农业方面获得的收入不多,但从战略意义上看,农业是稳定经济大局、稳定财源的十分重要的基础。铜山人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不先抓好农业,稳定粮食,势必影响经济大局和社会安定。本不固,枝难荣,增加财政收入只能是一句空话。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始终注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从领导力量上看,近年来,县政府分派两名副县长抓农业,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从资金的投入看,1985年以来,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增长比例均超过每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仅1989年,县财政对农业的拨款就达20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扶持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如先后拨款近千万元用于小化肥的技术改造、降价补贴和垫付县化肥厂、农药厂筹建时的欠款,以解决近年来农业生产肥缺、药紧的突出矛盾。财政的支持,带动了乡、村和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增强了农业的发展后劲,农业生产夺得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1988年铜山县分别被国家和省命名为“粮食生产交售先进县”和“粮棉生产先进县”。198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铜山县农业生产仍然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0.46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5亿公斤,并在全省第一个超额完成了粮食定、议购任务,受到了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工业是财源支柱。铜山县工业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解放初的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3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0.47%。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也只有213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12%。改革、开放以来,铜山县在狠抓农业基础的同时,巩固发展县乡工业,以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建立工业支柱,保持适度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铜山县工业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骨干产业。连续多年,县乡工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左右,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县乡工业。1989年,县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66个,乡村办集体企业达到2100多个,工业总产值16.4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56%。二是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推行质量管理和标准计量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铜山县针对一些企业工艺技术落后、部分设备陈旧、不配套等问题,狠抓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向技术进步要效益。仅1989年,全县县乡企业完成技改、技措148项,总投资8117万元。为了提高企业素质,铜山县认真组织县乡企业升级整顿,积极开展创优夺牌活动,以质量求效益。1989年乡镇企业全面完成了产值百万元以上骨干企业的整顿验收,13家县乡企业跨入了省、市先进企业、明星企业的行列。县陶瓷厂还被评为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县考核的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4%,全县有7个工业产品分别获得市优、省优和部优产品称号。
乡镇企业是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说起铜山县财政收入过亿元,不能不提及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已成为铜山县经济的“半壁江山”。铜山县乡镇企业真正起步是从1986年开始的,最初是开山采石,以建材工业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建材工业、食品加工、纺织工业、造纸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七大行业为主体的乡镇工业。1989年,铜山县乡镇工业在资金紧张、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下,仍完成产值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2.4%;实现税利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上交国家税金6051万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县财政收入的55%,为铜山县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1989年是全面贯彻执行治理、整顿方针的第一年,由于经济结构上的矛盾和实行财政、金融紧缩的政策,还有动、暴乱的影响等因素,给经济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铜山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一方面自觉服从宏观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在治理、整顿中抓好结构调整。1989年上半年,铜山县政府根据治理、整顿的精神,组织力量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分析排队,大体划分为发展型、巩固型、治理型三类,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有保有压,综合治理。
重点扶持发展型。对素质好、效益高、产品适销对路、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对那些原材料工业、农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创汇企业,实行原材料、电力、资金三优先,保证它们正常生产,支持它们更上一层楼。去年,500余家发展型企业共上交税金8866.76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6.4%。
帮助促进巩固型。这类企业基本能维持现状,尚有一定的潜力。对这类企业,实事求是地帮助它们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新工艺,强化内部管理,挖掘现有潜力,努力做到在不增加过多投入的情况下,逐步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慎重处理治理型。对素质、管理、效益较差,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转产无实力,外联无吸引力,关闭无偿还力的企业,本着少关停、多并转的原则,帮助它们投大户、搞联合、当配角,以微利求生存。去年,全县有123个企业走上并、联、转的路子。
——在深化改革中求发展。从1987年下半年开始,铜山县对县、乡、村工商企业分期分批实行了承包制,企业内部普遍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落实了工资与效益挂钩。在此基础上,1989年重点抓了企业承包责任制的配套、完善和发展,使承包责任制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承包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对承包企业进一步健全约束机制,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着力解决企业的短期行为。对早期试点合同期满的企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滚动连任、竞争选聘、考核委任、民主选任四种办法平稳过渡。这样一来,承包经营者普遍安下心来,企业活力大大增强。1989年,全县承包企业合同规定的上交利润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同时,承包企业留利相应增加,为企业自我发展增添了后劲,职工也得到了实惠。
为了进一步发挥乡级财政的职能作用,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抓好乡级财政收入,1989年铜山县对乡镇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的财政新体制,即:以1988年各乡镇财政收入入库实绩确定收入基数,以实际支出确定支出基数,在此基础上,分别根据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在5.5~10%的幅度内确定收入递增率,一定二年。新体制执行结果,1989年全县39个乡镇完成财政收入8843.6万元,比上年增长43.3%,其中列入收支挂钩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2152.7万元。青山泉乡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大吴、大泉、夹河、柳新四个乡财政收入超五百万元。
——加强征收管理,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在广开财源的基础上,1989年铜山县充分发挥财政税务的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征收管理,积极组织收入。
抓重点。1989年县政府列出一批利税大户,对它们在生产上重点扶持,管理上重点帮助,经营上重点指导,使这些企业的产值和效益大幅度增长。全县出现了138个1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入库税金达4317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总额的47.3%。县农药厂、酒厂上交税金都近200万元。
抓难点。集贸税收和个体工商税收是征收的难点。去年以来,铜山县把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作为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作用,强化个体工商税的征管和查补。全县先后有7294户自查补税共157万元。税务部门重点检查4133户,查补税款655万元。1989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入库税款达到1530万元,比上年增收1006万元。
抓检查。去年,铜山县为了搞好一年一度的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抽调一批得力干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落实大检查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把关,对偷税漏税、乱支乱用、擅自提价等认真进行检查清理,把该收的钱及时足额地收交入库。去年全县共查出各类违纪金额650.6万元,其中应入库532.9万元,已入库514.3万元。
铜山县成了亿元县,然而铜山人并没有满足。他们说:我们县财政收入虽然超过了亿元,但人均财政收入水平还很低,与其它亿元县相比差距还很大,我们还须继续努力。是的,铜山在前进,任重而道远。铜山人不会停歇,铜山县财政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已经起飞的“金凤凰”会飞得更高更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