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虞列贵
[大]
[中]
[小]
摘要:
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和下降的原因
今年以来,经济活动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这使原来效益就不很理想的工业经济出现非常严峻的局面。1989年1-8月预算内工业企业同上年同期比较,工业总产值增长5.3%,销售收入增长17.2%,实现利润下降15.1%,利税合计增长幅度只有2.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了1.25倍,可比产品成本上升20.2%,销售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下降12.5%和27.6%。由于经济效益下降,国家财政受到很大影响,1-8月预算内工业企业上交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37.6%,减少收入55亿元。经济效益下降从表象来看,同去年下半年实行的一些经济政策有关,如两次提高银行利率,开征了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银行紧缩信贷等。但这些因素对今年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前几年经济问题累积下来的结果。
一是多年来经济工作中片面追求速度、轻视效益造成的结果。几年来.我们强调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提高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停留在口头上多,经济行为中一味追求速度的冲劲一直很大。1986年至1988年,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6.5%,其中1987年增...
一、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现状和下降的原因
今年以来,经济活动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这使原来效益就不很理想的工业经济出现非常严峻的局面。1989年1-8月预算内工业企业同上年同期比较,工业总产值增长5.3%,销售收入增长17.2%,实现利润下降15.1%,利税合计增长幅度只有2.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了1.25倍,可比产品成本上升20.2%,销售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下降12.5%和27.6%。由于经济效益下降,国家财政受到很大影响,1-8月预算内工业企业上交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37.6%,减少收入55亿元。经济效益下降从表象来看,同去年下半年实行的一些经济政策有关,如两次提高银行利率,开征了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银行紧缩信贷等。但这些因素对今年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前几年经济问题累积下来的结果。
一是多年来经济工作中片面追求速度、轻视效益造成的结果。几年来.我们强调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提高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停留在口头上多,经济行为中一味追求速度的冲劲一直很大。1986年至1988年,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6.5%,其中1987年增长17.7%,1988年增长20.7%。这种超过国力的发展速度是难以持久的。去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搞治理整顿,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这个决策是正确的。但在调整时期,速度效益减少后,经济转轨一时难以跟上,难免出现效益下降的状况,建国以来,我国对经济进行了几次调整,起初都出现效益下降的局面。三年调整时期平均资金税利率由“二五”的33.5%下降到25.1%;1981年的调整,资金税利率由1980年的26.4%下降为25.1%,直到1984年才开始回升。原来摆了那么大的摊子,调整时期突然一收缩,大量的存量资金调不动,发挥不了效益,新增加的资金又有限,出现效益下降的现象是必然的,可以说这是为前段时期高速度付出的代价。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差,有的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包袱。1986年至1988年,基本建设投资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5%,比“六五”期间平均73.8%降低了2.3个百分点,比“五五”时期平均74.6%降低了3.1个百分点。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生产领域一年少增加15亿元的生产能力。而且1986-1988年这个比例逐年降低,1986年为79.1%,1987年为71.4%,1988年仅为65.8%。同“六五”平均水平比较,1988年少增加生产能力120多亿元。据对1984-1986三年已全部建成投产的235个大中型项目的调查,四分之三的项目生产能力尚未充分利用,四分之一的投资没有发挥效益,有五分之一的项目发生亏损。1981至1985年投产的37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只有10.8%,还不到老企业资金利税率的一半。由此看出,从总体上来说,新建企业不仅未能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反而影响到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
三是经济结构失调。多年的高速度和盲目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1984年以来,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所占比例逐步下降,到1988年降低到50.6%,轻工业产值比例不,断上升,到1988年已占49.4%。二者之比,由1978年的1∶0.76变为1988年的1∶0.98。在重工业产值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在连年下降,制造工业产值比重在上升。现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紧张。据测算,全国由于煤炭、电力不足约有30%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不少企业停三开四,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是资金分散、地区封锁,盲目建设,重复布点,造成很大浪费。目前,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37.2%下降到1988年的18.9%,大量的资金掌握在地方、部门、企业手中。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经济效益。需要国家集中财力搞的重点建设资金不足,而县市级的小烟厂、小酒厂、小纺织厂、小炼油厂、小钢铁厂、小机械厂等蜂拥而起,全国小型企业由1978年的34.4万户猛增到1987年的149万户。这些小企业同大企业争原料争资源。省、市加工工业上升也很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新三件”省省都有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一个产品全国红火一阵子,过几年转为滞销积压,然后又转向另一个产品,造成的浪费无法估量。地区之间各自为本地区打算,人为地限制资源合理流通,原材料产地,不调出原材料,自己加工,产品质量不好,效益差;有加工能刀的大厂又因原材料不足,开工不足,停工待料。
五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消耗大、质量差。如,每吨钢综合能耗,最低为1.17吨标准煤,最高为2.28吨标准煤,相差95%。我国生产的风机、水泵,其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平均低20%,一年要多耗电300亿度。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在治理、整顿期间,如何探索一条速度适当效益比较好的经济发展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尽管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但只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计划性,合理使用好现有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尽力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是大有希望的。
(一)切实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生产,保持合适的发展速度。现在资金紧张,原材料、燃料短缺。在调整时期,财政、银行实行紧缩政策,增加的能源、交通的投入在短期内也不会见效。但只要应用好现有资源,使工业生产速度不滑坡,不过热,保持适当的增长幅度,是可以取得好的效益的。今年1-8月,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0%,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只增长5.9%,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14.4%。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人才、技术大多集中在那里,从总体上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大大高于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我们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优先保证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限制那些与大企业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消耗高、浪费大的小型企业的发展。在调整时期,总的发展速度保持在8%左右,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应快一些,可以保持在10%左右,而集体乡镇企业的发展则应控制在6%以下,以保证总的发展速度保持在适当水平上。这样的发展速度同现有资源和财力相适应,经济效益又会有大的提高。我们应把这个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牺牲局部利益顾全大局,牺牲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发展,切实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轨道上来。
(二)加强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基本建设投资效益。要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精神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对现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清理,中央抓大项目,省、市抓中型项目。将项目分类排队,分轻重缓急,投产后有材料保证,能发挥效益的,集中现有的财力、物力、人力,在短期内能搞上去几个搞几个。把项目、资金、材料衔接好,搞一个成功一个,尽快见效。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发挥财政监督作用,对损失浪费,项目投产后效益差的要进行通报,并追究领导责任。
(三)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一是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增加能源、交通、基本原材料工业的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加工工业一律不搞新企业、新项目,从增量上逐步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过来。二是加强现有资源分配的计划性,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从存量上优化现有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对现有生产紧缺原材料、能源的企业.在资金、物资分配上作为第一顺序,优先保证供应;其它产品根据市场要求情况分类排队,有销路、效益好的作为资金、物资供应的第二顺序,保证供应;对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不供应原材料、燃料、电力,不给予流动资金贷款。
(四)适当集中资金,从资金来源上消除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国家可以分配的资金量,减少靠市场引导的资金量,从资金源泉上解决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问题;要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总的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强中央财政对宏观经济的引导和调控能力;要改进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向分税制过渡,消除块块分割、资源封锁,优化资源配置。
(五)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
1.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缓解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新建项目,除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外,其它一律不搞,节约出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不足,以发挥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切实解决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基本建设计划中要列出流动资金计划。投产项目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开工或开工不足的,应追究责任。二是银行要调整贷款结构,少搞长期贷款,多搞流动资金贷款,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三角债”的问题,使资金能正常周转起来。三是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其留利不能用于搞技改项目,先参与流动资金周转,补充流动资金不足。四是有针对性地搞清仓利库工作。现在全面搞有困难,可以先选择一些积压严重,材料库存大的企业搞,把死资金变为活资金。
2.加强价格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通过认真整顿流通领域公司,今后乱涨价现象会有所好转。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双轨制。一个产品实行多种价格不好管理。用户用同一种原材料因价格不一样,经营成果不同,经济效益难以考核、比较;煤炭、钢材等产品,计划内生产亏损,计划外生产盈利,企业不愿生产计划内产品,供货合同执行不好,影响了生产。实行最高限价以后情况也未好转,企业之间通过价外加价,收取补贴、运输费、管理费等变相涨价,这部分收入很可能流失、不入帐。因此,应逐步取消价格双轨制,对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取平议价之间的中等价格执行。为加强价格管理,可以划几条杠杠,对生产资料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哪些是中央管的,哪些是省管的,哪些是可以放开经营的。价格混乱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要下决心管住、管好。
(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使企业挖潜增收。在今明两年内,对所有承包企业都应进行清查,承包基数和递增比例明显不合理的要进行调整。承包企业上交利润基数低于上年实际上交利润的要调平;上交利润递增比例不能低于生产增长幅度。这有利于约束企业追求速度,靠高投入增收。国家财政困难,要强调企业为国家作贡献。对税前还贷要严格控制,实行计划还贷,凡未完成承包目标的企业,不得用税前利润归还贷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税后承包、税后还贷试点,经过一两年的试点取得经验后,争取在全国普遍实行,使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化。另外,产品涨价收入大于原材料涨价增加成本支出的部分,要大部分上交财政。承包是鼓励企业增产增收、挖潜增收,不能鼓励企业靠涨价增加收入。这不仅是财政收几个钱的问题,这有利于约束企业靠涨价增加收入的动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挖潜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真功夫。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