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目前在全国2346个县(市)中,吃上级财政补贴的有1439个,占61%。这是制约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财税部门的重视。各地特别是那些吃补贴县较多的省份,要把减少和消灭吃补贴县,列为研究财政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采取措施,作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解决。现将湖北省石首市通过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摘掉多年“吃补贴”帽子的经验刊登如下,供参考。
湖北省石首市(县级市),长期以来靠吃补贴过日子,每年省财政补贴该市约200万元。为了摆脱困境,从1984年开始,该市通过改革乡级财政体制,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乡级经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7年摘掉了“吃补贴”的帽子,
石首市摘“吃补贴”的帽子,是被“逼上梁山”的。1984年,省财政厅同该市签订了三年后做到“财政自给”的合同,使该市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石首市认真分析本地情况,积极研究对策,认识到只有乡级财政富了,市财政脱贫致富才有可靠基础,而乡级财政之所以不富...

编者按:目前在全国2346个县(市)中,吃上级财政补贴的有1439个,占61%。这是制约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利因素。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各级财税部门的重视。各地特别是那些吃补贴县较多的省份,要把减少和消灭吃补贴县,列为研究财政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课题,采取措施,作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解决。现将湖北省石首市通过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摘掉多年“吃补贴”帽子的经验刊登如下,供参考。
湖北省石首市(县级市),长期以来靠吃补贴过日子,每年省财政补贴该市约200万元。为了摆脱困境,从1984年开始,该市通过改革乡级财政体制,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发展乡级经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7年摘掉了“吃补贴”的帽子,
石首市摘“吃补贴”的帽子,是被“逼上梁山”的。1984年,省财政厅同该市签订了三年后做到“财政自给”的合同,使该市处于“背水一战”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石首市认真分析本地情况,积极研究对策,认识到只有乡级财政富了,市财政脱贫致富才有可靠基础,而乡级财政之所以不富不活,主要是多年来吃市财政的“大锅饭”,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改革乡级财政管理体制,经过反复酝酿,统一认识,1984年8月,该市借鉴农村“大包干”责任制的经验,制定了《关于乡(镇)财政体制的实施意见》,决定对乡(镇)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收入上交,支出下拨,年终结算,收入超基数部分比例分成或递增包干,欠基数部分全部扣赔,一定三年不变”的财政包干体制。在落实这一体制的过程中,石首市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保上富下。在保证国家增收的大前提下,尽量让利于乡(镇).以增强乡级经济的造血功能,壮大乡级财政实力。1985年到1987年,全市乡级机动财力累计达到1388.8万元,平均每个乡(镇)78.74万元,超过当初规划的167%。同时,1987年市财政总收入也增加到2024万元,超过当初规划的13%。
二是确定比较科学合理的包干基数。他们认为,乡级财政包干基数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调动其生财、聚财的积极性,也就失去了这种财政体制的意义。为此,石首市对各乡(镇)的现状和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据此进行客观评估和反复匡算,最后确定以1984年金库实现数作为包干基数。三年实践证明,这个基数是比较合理的。
三是区别情况,实行不同的包干办法。石首市根据各乡(镇)经济状况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把全市17个乡(镇)按经济实力划分为四个类区,分别实行不同的包干办法。第一类是工商业基础好,财政收入增长快的乡(镇),实行年递增7%的包干办法;第二类是行政体制几经折腾的老市辖镇或有一定基础但经济实力不雄厚的乡,实行年递增5%的包干办法;第三类是各业待举的新建镇,实行超基数对半分成办法;第四类是边远和经济薄弱的乡,实行超基数“四六”(市四乡六)分成办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政策,有利于调动各个类区的积极性。
四是坚决维护财政包干体制的严肃性。包干体制确定后,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分别与各乡(镇)签订合同,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在执行中基本上做到了兑现合同“不留缝”,对分成高的“不眼红”,对受罚者“不怜悯”。如财政包干体制实行的第一年,17个财政所有16个分成得利,最多的得利25.6万元,年终市财政局如数兑现,分文不留。有一个乡歉收1.2万元,尽管乡长、书记上门求情,市财政局也照章扣罚,分文不免。头一“炮”打响了,人们严格执行合同的观念大大增强了。这就进一步调动了各乡(镇)的积极性,保证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圆满实施。
新的财政体制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乡(销)领导由过去单纯抓生产转向生产、财政一起抓。各乡(镇)生产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如绣林镇,过去在旧体制的束缚下,“部门管钱不用钱,镇政府用钱不管钱”。实行递增包干财政体制后,镇领导感到“有责、有利、有权、有底、有劲”,都积极抓财政工作。该镇三年来财政总收入年平均递增25.3%,一年一个新水平。三年来,石首市17个乡(镇)从自有资金中共拿出319.8万元,兴办企业156个,年增产值1670万元,税利130万元。如调关镇,1986年初用镇办工业提留的26万元投资办日化厂,一年就收同投资;1987年又投资80万元办油化厂,当年11月建成投产,预计1988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创税利140万元。又如,新厂镇利用工业基础较强的优势,加快发展镇办工业,198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4.1%,财政收入增长74%。目前,各乡(镇)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1985至1987年,全市17个乡(镇)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达15.7%,三年平均每个乡(镇)获得财政分成收入20.4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18.5%。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