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是个山区县,有六个山区乡列入市贫困乡,还有两个少数民族乡。去年,遵照中央关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政府制定了改变贫困乡面貌的“七五”规划,明确和坚持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扶志抓本,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功能,变自然优势为商品优势的指导思想。我局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扶贫精神,把落实扶贫政策、措施,支持帮助贫困乡、少数民族乡发展商品经济,尽快改变面貌,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注意发挥财政综合部门的职能作用。1986年我们在同有关部门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管理,统筹安排,集中使用,重点扶持,把资金用到刀刃上。经过一年的扶持,使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加强。
一、统筹安排资金,集中使用,保证重点。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贫困乡村改变面貌,我局在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采取了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年初各部门在安排支持贫困山区计划时,按照各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资重点,在分清资金渠道、归口核定预算指标的基础上,财政和各主管部门共同研究,根据资金数量,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集中使用。1986年我县支持的重点是:1.以种植红果、板栗为主的果林业;2.利用山区丰富的牧草资源,以饲养长毛兔、绒山羊、肉牛为主的养殖业;3.以开发铁、金、莹石等矿为主的采矿业;4.利用山区沟谷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以育种、蔬菜、西洋参为主的种植业;5.支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工程。由于使用得当,各项资金均发挥了较好作用。1986年,我县共支持贫困乡村各种生产项目32项,其中重点开发资源项目6项,收到了显著效果。如:列入我县六个贫困乡之一的琉璃庙乡,经国家地质部门勘探,蕴藏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储量大、品位高,有很大的开采价值。该乡干部群众计划筹建一座铁矿选矿厂。经过可行性研究和预测,建矿需投资266万元,该矿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67.7万元,年获利84万元,并能带动运输和其它行业的生产。为了确保这一项目按时投产,尽快受益,财政、银行、民政等有关部门和琉璃庙乡共同筹集资金,各尽其力,解决了所需投资,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奋战,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为振兴该乡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改革办法,探索新路,加强管理。为了更好地帮助贫困乡村发展生产,解决财政资金的供需矛盾,我们改革了扶贫资金的使用办法,以适应贫困乡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需要。1986年,我局对扶持贫困山区无偿、有偿资金制定了各种不同投资办法,确定在审定扶持项目上实行“五优先”的办法。即:优先支持有自力更生精神、有计划、有措施、决心大,能够尽快脱贫致富的乡、村;优先支持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的项目;优先支持乡镇企业配套、挖潜改造有较大效益和有后劲的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开发性、示范性的关键项目;优先支持有益于培植财源,增加集体和财政收入的项目。同时,对不同的项目分别确定不同的投资比例。如:购买长毛兔按购入价,财政和乡政府各补贴30%,受援者负担40%;购买绒山羊按购入价,财政补贴40%,乡政府和受援者分别负担30%。1986年我们按上述投资办法支持崎峰茶、八道河两个穷乡的贫困户购进长毛兔456只,绒山羊147只。按比例财政投资14156元,乡政府和村、户筹款28000余元。由于乡、村、户都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各级加强了组织领导,饲养者增强了责任心。财政投入的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据调查,上述两个乡长毛兔年底存栏1800只,加上出售的种兔,比购入时增加4.3倍。绒山羊198只,比购入数增加35%。年内受援户共出售种兔531只,商品毛267斤,羊绒814斤,总收入已达20185元,户均收入334元。
为了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1986年我局对各项扶持资金实行了效益验收付款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的发生,杜绝了资金的浪费。具体做法是:
(1)对水利和林业补助资金,采取工程项目完工后,财政局与有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亲自到实地验收。井站工程正常出水后付款;小流域治理工程按验收的土石方量及治理面积付款;林业按面积成活率付款。
(2)对支持贫困乡村骨干企业的资金,根据各企业的申请,由县财政、乡镇经委、工业支援农业办公室、物资部门共同深入各厂调查落实,预测效益,对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确有保证的,予以解决一定的资金。
(3)对扶贫救济资金的使用,由县财政同民政部门按各贫困乡、贫困户数的多少分配指标,与乡政府民政助理、乡财政所共同落实到户,同时造册上报县主管部门备案。
三、扶贫治本,开发资源,生产致富。为了帮助贫困乡人民摆脱旧的生产方式,开拓新的商品生产渠道,使其具有“造血”机能,以其血,养其身;用其资源,促其致富。我们注意把扶贫资金和各项支农资金用在扶本上。1986年我局与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扶贫资金,重点扶持了贫困户购置采矿物资,开发矿业,仅一年的时间,就使七道河、东黄梁、东岔三个贫困村275户脱贫致富,这些户年人均收入达到480元。如汤河口乡东黄梁村有丰富的莹石资源,但建设矿点缺乏资金,我们及时支持1万元资金,为他们购置采矿设备,帮助进行人工采矿,到年底共开采莹石1500吨,总收入21万元。仅此一项,全村700口人,人均收入140元。喇叭沟门满族乡东岔村农民于凤,全家8口人,3个劳动力,以前只围绕几亩山坡口粮地打转转,收入低微,生活困难,多年吃救济,一直没有脱掉贫困的帽子,欠队里和亲友的债务逐年增加。为从根本上帮助于凤致富,从1985到1986两年,财政扶持周转金800元,于凤购置了钢钎、炸药等采矿物资,两年共采金矿石20多吨,纯收入1万多元,不但还清了财政周转金,也还清了其他借款,翻建了住房,添置了彩电等生活用品,他不但自家摆脱了贫困,去年还帮助90户困难户也脱了贫。
四、支持骨干企业,增产增收。去年我们同有关部门共同筹措资金250万元,采取有偿、无偿、临时周转金等不同形式,对15个产销畅通,经济效益较好,有发展前途的贫困乡村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据年底统计,受援企业创产值1050万元,其中部分企业已成为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有个贫困乡的五金厂,有职工140人,主要生产台钳,由于资金不足,生产受到影响。我们重点支持该企业周转金22万元、无偿贴息贷款2万元,解决了企业购买原材料无资金的困难。1986年该企业共创产值95万元,获纯利10万元。劳务返乡12万元,为财政增加税收4万元,已成为该乡的重点企业。
一年来我们共扶持六个贫困乡和两个满族乡生产资金487万元,其中有偿周转金306万元,无偿投资181万元,扶持生产项目32个。对改变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培植财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起了很好作用。1986年,贫困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284.8万元,比上年增长20.2%;纯收入达到2101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所得比上年增长0.4%,经济效益增长速度之快,是多年来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