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任务,就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一)关于经济形势问题
同志们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乡绝大多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形势是很好的,同时,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悲观失望和盲目乐观都是没有根据的。大家在讨论中强调,判断经济形势,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区分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当年,也要看连续的几年及其对今后的影响;既要看经济发展速度,更要全面考察速度、比例、平衡、效益;既要看到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也不容忽视当前的财政困难。观察财政问题,必须运用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原理。如财政出现赤字,本质上是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财政上的反映,解决财政问题,不能就财政论财政,而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综合治理。
(二)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问题
大家认为,加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既要看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具有相对性,又要在经济发展和变化中努力保持两者的基本平衡,避免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的可能;既要合理控制投资需求的总量,又要合理安排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大家还认为,在当前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要压缩过热的空气,要在改善总供给状况的同时,重点抑制总需求,坚决贯彻“三保三压”的方针,压缩固定资生投资总规模,并有效地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会议还讨论了新形势下,财政信贷统一平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代表们指出,当前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算外资金的数额迅速上升,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由此还带来了资金渠道的多元化、信用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使财政、银行的平衡方式与内容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根据新形势下财政、信贷的各自平衡和统一平衡的内容、特点和方式,重新确立财政、银行的分工协作关系,协调运用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和其他信用形式,正确引导社会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大家在讨论中认为,正确协调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搞好财政、金融的配套改革,对于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健全企业经营机制,提高资金运用的社会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深化财政改革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税收和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总的看,方向对头,进展快、幅度大。通过几年来的改革,改变了过去财政统收统支、集中过多的做法,扩大了地方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权;注意了财政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各项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安定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财政改革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看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资金过于分散而缺乏有效管理,使用效果欠佳;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同其承担的支出任务不相适应;财政上负担的各种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数额越来越大,包袱沉重;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税前还贷使企业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截留、摊派越来越多,使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仍感活力不足;财政自身的各项改革,以及财政改革与其他各项体制改革,在不少方面还不配套。同志们在反思的基础上,探索了深化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总的认为,应从强调减税让利、增加财政补贴,转变到增强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上来;应进一步强化税收的保证财政收入、调节经济的职能和杠杆作用,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应进一步合理调整财政支出格局,努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应在争取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财政改革的步骤,突出改革的重点,搞好内外配套。
与会同志还讨论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总的认为,应按照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的原则,结合政治体制改革,正确划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并据以划分收入和确定支出;要改进预算管理方法,分别编制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决算,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制度。
(四)关于健全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的问题
会议讨论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企业活力的标志、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症结、健全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外条件以及财政、财务改革在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中的作用等问题。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那些试图改变全民所有制的种种主张都是错误的。深化企业改革必须从全局出发,解决好微观要搞活与宏观要控制得住的问题,正确处理增强企业活力与国家承受能力的关系,以及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与健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关系。
健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重点在于落实厂长责任制和企业自主权,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把责权利密切结合起来,严格经济核算。
在财政改革如何促进企业健全经营机制的问题上,与会同志分析了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利改税的优缺点。一般认为,应充分发挥利税两种杠杆的作用,要在利改税的基础上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不能再减税让利,要坚持按现行财政体制进行自费改革。要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同时相应调整所得税率。
(本文是陈如龙同志在中国财政学会1987年年会暨第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上的闭幕词摘要,题目是编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