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八年前,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中国农村兴起。仅仅两三年时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潮流就席卷全国569万个生产队,它象闪电一样揭示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几乎全体农民都拥护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变成为1.9亿农户的承包经营;超常增长的农村生产力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迅速打破了我国工业一元化的格局。
尽管人们已作了很大的努力,然而贫困还在一部分中国农村存在。根据1985年统计,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约有1.0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2%。以江西省为例,全省84个县(市)中,有老区、贫困地区78个县(市),其人口达150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44%。其中有401个特困乡,589万人。在井岗山区、赣南等一些著名老区,那里有数百万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长期依赖国家救济。如此众多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仍然非常困难,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经济问题。怎样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治穷致富,我认为: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而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专业市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
八年前,一场深刻的变革在中国农村兴起。仅仅两三年时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潮流就席卷全国569万个生产队,它象闪电一样揭示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几乎全体农民都拥护对人民公社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变成为1.9亿农户的承包经营;超常增长的农村生产力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蓬勃发展的乡镇工业迅速打破了我国工业一元化的格局。
尽管人们已作了很大的努力,然而贫困还在一部分中国农村存在。根据1985年统计,全国农村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约有1.0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2%。以江西省为例,全省84个县(市)中,有老区、贫困地区78个县(市),其人口达150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44%。其中有401个特困乡,589万人。在井岗山区、赣南等一些著名老区,那里有数百万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长期依赖国家救济。如此众多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仍然非常困难,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经济问题。怎样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治穷致富,我认为: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而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建立专业市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流通阻滞,市场不开放,商品生产就会失去活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开发战略的转移,由逆向开发取代正向开发。
过去,我们在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中,比较重视抓生产的正向开发。即从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出发,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产条件加速生产发展。对抓流通促生产的逆向开发,即从市场条件和生产终端出发引导生产发展则比较生疏。贫困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低开发区,由于资金、技术不足,交通、邮电等限制,买难卖难成了大问题。对于本乡本土的小型圩场交换已经适应不了目前商品生产的需要。因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种专业市场。
首先要开放商品市场。只有开放商品市场,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推销土特产品,让买卖双方直接见面,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砍掉当中的“伸手派”,使群众直接受益。例如,江西弋阳县为了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县领导把建设农贸市场作为搞活商品流通的一件大事来抓。根据本县生产特点和产品分布情况,注重发展边界地区的专业市场,与省内23个市县及福建、浙江等地45个单位都有业务往来。并且积极鼓励农民从事商品贩运,准许常年或短期运输和推销商品。县工商部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对从事运输户的农民实行四个优先:优先提供设施;优先免费保管商品;优先照顾征收管理费;优先提供贩运场地。这样,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后,就解决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过去,每到蔬菜旺季,菜农都为蔬菜销售难而发愁。现在,这些运销户根据市场行情,做好调节,把蔬菜运销到外地销售,年贩运量达1250吨。全县农民运输户推销到福建等外地的各类农副产品2300多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增加了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又有利于了解市场,交流信息,引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水平,对于冲破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树立商品生产新观念,也是有力的促进。
其次,开放劳动力市场。为了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的劳动力寻找生活出路,政府可组织这些地区的群众在一定季节外出搞劳务,输送他们到劳动力短缺的省区。政府可牵头外出联系,组织输送,还可酌情贴补盘缠,提供往返路费以及帮助在异地建房等。
二、拓宽流通渠道
抓好开放促开发,搞活流通促生产,这是贫困地区人民治穷致富总结出来的经验。例如江西省德兴县打破地区封锁和城乡分割的局面,积极疏通产、供、销各种渠道。全县已聘请129名经济信息员,建立了信息中心,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了使贫困地区产品生产得多,销售得快,县里多方集资建设农贸市场,提供商品交易场地,在县城兴建了一座集市贸易中心。全县各个乡镇、场及各厂矿企业都在县城设有门市部出售自己的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务工经商农民达7700多户。银行也及时提供条件,使农民由过去原始的“腰缠万贯走单帮”式的现金交易形式,逐步转向票据交易,通信交易。银行以票据承兑贴现、周转、汇兑等办法,减少农民从事商品贸易的风险。
当前,发展商品流通的主要障碍是区域性封锁。有的地方借口保护当地市场价格而限制农副产品销往外省,有的地方为了增加当地税收而禁止农副产品异地交换。这种画地为牢,封锁门户的做法,是只顾眼前一点小利益,而损害了商品生产发展的长远利益。流通渠道越广,生产发展才能越快。一个县也好,一个乡也好,要脱贫致富繁荣本地经济,必须依靠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只准进不准出或者只准出不准进,无疑把自己同市场隔绝开来,封锁别人,到头来还是封锁自己。为此,必须从交通、市场、信息、贷款等各方面为拓宽流通提供便利,放手组织农民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省、地各级应该开门撒卡,四面出击,才能更好地推动商品生产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江西省不少贫困地区,例如吉安,广泛地开展拓宽流通,将供销人员组织起来收集信息,帮助各企业组织生产所需的原料、物资,推销产品,形成了一个“一人为大家,大家帮一家”的可喜局面。吉安的国营、二轻、乡镇共400多家工业企业,供销人员1738人。为了充分发挥这支供销队伍的作用,该地区成立了“吉安经营者协会”,协会对各企业的供销队伍、产品情况、销售情况、原材料供应等进行了摸底调查,编制产品目录,分发给每位供销人员。并积极组织产品订货会,开办供销业务培训班,组织企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物资余缺调剂,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当好“红娘”。吉安首次举办的产品订货会,三天成交额就达1460万元。他们准备逐步在流通领域内发展这种新型的商业形式,即“经纪企业”,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当前商业体制改革的需要。这种经营者协会,实质上就是为“经纪企业”准备条件。它人不多,“资本”不大,但可以起大作用。这种新的商业形式,说它是商,又不完全是商。它既对工厂起“指导、建议”作用,又帮助工厂销售产品。它可以附属商业,也可以附属于工业。它联系生产、消费“两头”,是生产和消费不可缺少的“帮手”。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流通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流通意识淡薄,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现行政策中各种不利于货畅其流的规定和做法,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认真探索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