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31 作者:彭翔|张敏文|郭文松
[大]
[中]
[小]
摘要:
近期世界银行相继发布《遭遇麻烦?制造业导向型发展的未来》和《创新悖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未能实现的技术赶超前景》两项研究著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格局不断发展变化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先进机器人、物联网和3D打印等已成为衡量各国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并改变着国家和企业的生产竞争方式。当前全球制造业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先进制造业对高新技术和配套设施与服务的要求极大提高,有可能改变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随着工业4.0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物联网等将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极大提高了对工业生态系统(包括基础设施、仓储物流、供应基地、配套服务等)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产业链结构,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门槛显著上升。这有可能改变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高收入国家生产精密仪器和配件、中等和低收入国家负责组装”的传统制造业分工 模式。
二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技术进步的巨大影响。智能化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
近期世界银行相继发布《遭遇麻烦?制造业导向型发展的未来》和《创新悖论: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未能实现的技术赶超前景》两项研究著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出建议。
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格局不断发展变化对全球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先进机器人、物联网和3D打印等已成为衡量各国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并改变着国家和企业的生产竞争方式。当前全球制造业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先进制造业对高新技术和配套设施与服务的要求极大提高,有可能改变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随着工业4.0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物联网等将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极大提高了对工业生态系统(包括基础设施、仓储物流、供应基地、配套服务等)的要求,打破了传统的产业链结构,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门槛显著上升。这有可能改变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高收入国家生产精密仪器和配件、中等和低收入国家负责组装”的传统制造业分工 模式。
二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技术进步的巨大影响。智能化技术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并节省人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竞争中的重要性,使全球价值链中原本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低收入国家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同时,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和对劳动技能要求的提高,一批行业将逐渐削减非技术岗位。这意味着过去依靠制造业为非技术工人创造就业的发展模式将发生转变,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相关行业政策和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
三是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附加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不足5%大幅升至2015年的25%。在全球主要的五大制造业领域(全球高新技术创新领域、中等技术创新领域、资本密集型加工领域、原材料加工领域、低技术劳动力密集领域)中,中国在其中四大领域已进入排名前10位的出口国之列。“中国制造”正在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以科技产业主导的“飞雁模式”转变,即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并将其转移至更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同时升级自身的产业结构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这为亚非地区低收入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
四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优势仍为少数高收入国家所掌握。过去20年来,高收入国家制造业附加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特别是美国制造业附加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从1994年的27%降至2015年的17%)。但高收入国家制造业附加值在全球所占比重仍高达60%。同时,在五大制造业领域中,排名前10位的出口国绝大多数是高收入国家并占据较高的全球市场份额。如2011年在全球高新技术创新领域,排名前10位出口国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8%。
五是过去30年以来,全球大部分国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制造业产值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19.7%降至2015年的15.3%。特别是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加拿大、丹麦、法国、英国和美国等下降程度最为明显。在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和中国,制造业占比下降趋势已转换为服务行业的快速增长。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进程的有效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积极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呈不断上升趋势。1995—2011年,中国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造纸、冶金、机械、电子和光学设备、交通设备等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均有所提升。二是在使用工业机器人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95—2015年,全球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全部为高收入国家。近年来中国积极使用工业机器人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预计2018年,中国将在制造业实装40万个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实装工业机器人总量的1/3),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实装国。三是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获取高新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在电子、计算机、光纤仪器等领域的境外直接投资与并购项目从2003—2007年的20个增至2011—2015年的超过100个;机械设备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从2003—2007年的不足10个增至2011—2016年的近50个,其中对全球制造强国德国和其他高收入经济体的投资超过80%。
同时,中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尽管“中国制造”的附加值有所上升,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据反映附加值变化趋势的“微笑曲线”,中国长期处于“微笑曲线”中段 (制造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两端(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转移的幅度有限,这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仍需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劳动力人口红利下降,中国制造业企业可能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导致盈利空间下降,不利于企业积累资本进行转型升级。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当前,创新的周期和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制度以适应发展的新需要。此外,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维权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间。三是制造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规模化生产和成本低廉,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比较擅长流水线管理和实现短期生产目标,缺乏制定长期战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管理技能。随着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
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 工作:
一是进一步营造有利的营商环境,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竞争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这就需要将政策重点从关注劳动力成本转向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完善企业破产和退出机制,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好实施技术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制造业相关行业的良性竞争,减少垄断;通过移动支付等手段促进金融交易的便利性;为企业研发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多种形式的财税政策支持等。
二是促进企业吸收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针对中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专业技能要求高的特点,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工人学习并掌握新技能,增加政府职业培训和再就业项目与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学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应提升制造业企业学习和管理新技术的能力,加强信息系统的数据连通,鼓励企业应用新的商业模式,制定有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长期战略,并提倡有利于创新的企业 文化。
三是增强工业生态系统的联通性,并进一步促进贸易开放。工业生态系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依托,将成为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工业生态系统建设,促进制造资源、数据和嵌入式服务等生产要素的互联互通和无缝对接。特别是应加强物联网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应建立有利于跨境数据交流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促进跨境贸易中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降低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水平。
责任编辑 黄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