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7 作者:巫建国 马培祥 牛丽 (作者单位:天津市财政科学研究所)
[大]
[中]
[小]
摘要:
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为教育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教育长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天津市在发展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财政更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各项支出的重中之重,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一般区县级财政的教育事业费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都在30%以上。但是,在对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财政教育支出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90年代以来天津市财政教育经费增长较快,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水平上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5.2%,高收入国家为5.5%,中等收入国家为4.5%,低收入国家为5.5%,我国的比重仅为2.3%。1998年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800美元,相当于下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9%,就是把社会教育总支出计算在内也仅占3.2%,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供给不足与使用效益低下并存的问题,如学校冗员过多,师生比例不合理,人员经费比重过大等。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增加投入方面,...
建立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为教育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教育长期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天津市在发展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财政更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各项支出的重中之重,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一般区县级财政的教育事业费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都在30%以上。但是,在对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财政教育支出还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90年代以来天津市财政教育经费增长较快,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水平上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5.2%,高收入国家为5.5%,中等收入国家为4.5%,低收入国家为5.5%,我国的比重仅为2.3%。1998年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800美元,相当于下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但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9%,就是把社会教育总支出计算在内也仅占3.2%,与这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教育经费供给不足与使用效益低下并存的问题,如学校冗员过多,师生比例不合理,人员经费比重过大等。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增加投入方面,而对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缺乏足够的重视。
2、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问题。从天津市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看,教育经费的拨付是由区(县)财政根据本区(县)中小学的教师情况核定人员经费,根据中小学学生人数核定公用经费,核定的经费总额拨付到区县教育局,再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分配到各中小学、幼儿园。财政对各学校经费使用中的监督管理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实现的。同时各区县财政对教育经费管理方面还存在人手少的问题,一般区县财政局的事业科专门负责教育经费管理的人员只有一人,有的区县是由一人兼管,这就决定了财政部门对教育经费从核定、到监督管理只能是粗放的,基本做到总量管理,难以做到细致入微。
3、学校之间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实行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政策以后,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增加经费来源,教育经费收支规模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同以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校与校之间出现了苦乐不均的现象。特别是重点校和普通校之间这种差距比较明显。有的重点校每年有几百万元的新生入学收入,还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捐助,其校办企业也能够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照,经营状况一般比普通学校要好得多。而普通校则不具有这种优势,特别是城市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低,各种教学设施差,学生稀少。1996年天津市为解决贫困校问题设立了中小学特困校基金,规定按照预算外收入的15%上缴特困基金,对学校之间苦乐不均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力度还不够大,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4、教育支出结构问题。从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看,存在着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不合理,主要是高等教育经费增长很快,比重过高,而初等教育增长相对缓慢,比重过低。基础教育的公共品属性最强,外部性最强,据世界银行统计:初等教育投资回报率为20%,中等教育为13.5%,高等教育为10.7%。目前我国迫切需要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重点应当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要逐步走产业化的道路。
财政教育支出管理的改革是一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财政体制、财力状况、支出结构、财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涉及整个教育体制,以及人口、就业、居民收入等许多变量因素,因此,教育支出管理改革必须综合治理,重点突破。
一、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优化资金配置
——把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分流富余人员结合起来,合理调整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的比重。针对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冗员过多、人员经费比重过大的问题,应采取分流的办法逐步加以解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加大高校后勤改革的力度,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高校后勤工作将越来越艰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可以分流一部分富余人员,减少一部分人员经费。同时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分流富余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把培训考核与职称晋级、淘汰不合格教师结合起来。
——把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产业化,与教育支出的重点向义务教育转移结合起来,合理调整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朱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发展民间教育,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教育,才能实现大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天津市是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经济、教育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已经初步具备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应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财政教育经费管理的角度看,教育产业化发展是实现财政教育经费收支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财政教育支出重点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转移的一个有利时机。随着教育结构、投资结构的变化,逐步调整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提高初等教育在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比重,把高等教育应用性强的学科逐步推向市场。财政对高等教育支出主要是重点院校、重点学科以及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类学科。
——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与规模,保持基础教育规模与适龄人口相适应。近年来,由于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出现学生过度向重点学校聚集的现象,有的重点学校一个年级可能有5—10个班,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只有1—2个班。要进一步通过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对重复设立的学校合并,减少学校的数量,使教育规模、结构与受教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地区分布结构一致,提高每个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发挥规模效益。
——对教育资源试行区域大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促进现有教育设备的合理、充分使用,建立教师、教学设备调剂使用制度,对座落于同一区域的中小学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使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的教学设备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还可以试行组建教师中心,在每一个区建立一个教师中心,区内所有教师都归教师中心管理,由教师中心统一调度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总体教学水平。
二、强化财政职能,发挥财政对教育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
——加强综合预算管理,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教育经费预算编制上,要逐步打破按基数法核拨教育经费的做法,对人员经费要根据学生人数核定,即根据学生人数和规定的师生比例推算应配备的教师人数,按应配备的教师人数核定人员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同时把用人权逐步下放给学校,招生数量也由学校自主确定。把裁减冗员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对学校购买的各种教学设备、办公用品,要继续坚持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效率。
——对学校的收入适当集中,平衡学校间收入分配差距。在学校经费来源多元化,实行综合预算管理,保证财政教育总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应逐步打破对学校经费拨款只增不减的思维定势,对收入高的学校适当减少经费拨款,对收入低的学校适当增加经费拨款,平衡学校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采取零基预算的办法,对各级各类学校分不同地区制定一个可以满足正常需要的支出定额指标,这是财政必须保障的最基本的支出预算。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新增加的各种有偿服务收入按20%—30%的比例扣减预算拨款。这样做是为了平衡学校间的贫富差距,财政则利用节省出来的一部分教育经费补助贫困学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扶持特困校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保证基金按时足额上缴。
——对各类社会办学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办学要确定重点的扶持对象,当前发展比较快的“民办公助”学校,具有较为固定的校舍、富有经验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管理较为规范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对这类学校应进一步放手发展。扩大社会办学还要为社会办学单位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如目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问题,对民办教师建立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天津市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已经出现招不满生的情况,可以在今后进行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拿出一些学校鼓励私人购买产权。还要加强对社会办学的监督管理,对社会办学单位的校舍、教师、收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考核。
三,从长远上着眼于建立有效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
——充实财政管理人员。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充实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从教育经费的预算编制到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充实加强必要的管理人员,建立详尽的统计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对教育经费使用的各个环节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是提高学校资金使用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规定,在收入的组织上要由学校财务统一核算,对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和私分财务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对不同收入规模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加强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的检查力度,促进学校加强综合预算的管理工作。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