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7 作者:彭龙运 (作者单位:财政部政策规划司)
[大]
[中]
[小]
摘要:
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改革将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财政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以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目标,以加强财政监督为特点的全方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归纳起来,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一个账户、两种资源、三项改革”。
“一个账户”,就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必须合理界定政府财政收入范围,并将所有政府财政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部设在中央银行的综合资金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对于确有必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各种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债务收入等,应在“单一账户”下设立分账户,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伞型账户体系”,做到“统而不死”。
合理的政府财政收入范围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基础,从我国财政收入管理现状分析,目前重点应完成费和税两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政府财政收入体系。在收费(基金)管理方面,一是在对现有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基础...
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改革将是以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财政管理信息化为手段,以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目标,以加强财政监督为特点的全方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归纳起来,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一个账户、两种资源、三项改革”。
“一个账户”,就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必须合理界定政府财政收入范围,并将所有政府财政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部设在中央银行的综合资金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对于确有必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各种专项资金,如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债务收入等,应在“单一账户”下设立分账户,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伞型账户体系”,做到“统而不死”。
合理的政府财政收入范围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基础,从我国财政收入管理现状分析,目前重点应完成费和税两个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政府财政收入体系。在收费(基金)管理方面,一是在对现有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解决“乱收费”问题。二是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再体现政府职能、可以通过市场形成的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三是将一部分体现政府职能、具有税收特征且便于征收管理的收费,改为相应的税收,纳入政府税收体系。近期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修改完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方案,做好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在上述两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税费改革。四是现有收费中符合国际惯例、确需保留的少量规费,以及有偿使用国家资源的收费,继续予以保留,但应尽可能纳入预算,实行规范化管理。暂时不能纳入预算的,也要纳入预算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监督。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由国家金库和财政专户组成的“双账户”制度过渡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税制改革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相应调整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政策。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三是建立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四是逐步开征以财产评估为依据的个人财产税。同时,还要加强税收征管,改革税收调控方式,规范税收减免政策。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建立起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管理规范的政府收入体系。
“两种资源”,是指在积极利用财政资金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财政管理信息资源,发挥两条腿走路的优势。我国政府管理着12亿多人口和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是世界上管事理政最为庞杂的政府之一。作为这样一个政府的财政、财务总管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不仅肩负着十分繁重的财务管理责任,而且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控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如果没有信息的支持,仅仅依靠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已难于胜任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只有借助信息这只“千里眼”、“顺风耳”,才能突破人力和经验的能力界限,制定出协调统一的宏观和微观政策,发挥组合政策效应;才能做到财政监督无所不在,执法严密,奖惩分明;才能实现财政分配公平、合理、有效,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提高财政资金调度能力和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建立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将政府部门财务管理与财政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财政资金资源管理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化与管理手段现代化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财政管理集约化和精细化。据了解,目前已有相当多的财政部门建成并开通了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财政部已制定了有关实行财政系统信息化的计划纲要,这是实现财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现有信息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递,而不是信息的自动生成、收集和处理。今后应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强化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为财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
“三项改革”,主要是指预算制度改革、国库制度改革和财政信息管理制度改革。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将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
(一)预算制度改革。主要包括预算分类方法改革、预算编码体系建设和预算编制方法改革等三方面内容。
——预算分类方法是加强财政管理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基础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财政统计(GFS)分类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财政分类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和一些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这种分类。从与国际接轨和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分析,我国也应借鉴这一分类方法。财政收入可分为一般收入和赠款收入两类,并进一步区分经常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然后分别按收入来源种类进行分类,如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规费、罚没收入等。财政支出可按两种标准进行三种分类,一是按政府职能分类,将支出分为一般性行政管理支出、教育支出、国防支出、经济事务与服务支出等;二是按经济性质分类,将支出分为商品和劳务采购支出、利息支出、工资支出等;三是按上两种分类标准进行交叉分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管理需要。债务和融资分类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按债券(或借款)期限和持债人进行分类,如长期债券和短期债券,机构持有和家庭持有等。这方面改革的技术性较强,应与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科目设计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预算编码是继预算分类方法之后的又一基本要素,是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之一。预算分类虽然可以将财政交易汇总成适合于分析和管理需要的信息类别,但是,每一笔交易和每个信息类别都是由不同的部门、单位完成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在不同的计划、项目和目标下实现的。如果要全面反映财政交易的属性,还应按部门、单位、计划、项目和目标等标准对交易进行进一步的分类,这项任务主要通过编制预算编码体系来完成。为了保证每笔财政交易都有唯一的编码,一般需要将一个编码分成若干层次。例如,以政府级次作为第一层次,可以按政府级次的多少规定若干个字母,如A代表中央,B代表省,C代表市,D代表县等;以交易发生地作为第二层次,可以根据建制确定编码位数,如省一级不可能超过两位数,可规定两位的编码;对财政收入、赠与、支出、贷款、贷款归还、融资等进行区分,也可以规定一位数的编码。如此类推,最终形成一个编码体系,使每一笔交易都有自己的唯一编码,从而为信息汇总、追踪等提供基础,也是消除政府范围内重复计算的有效措施。
——预算编制是公平、合理分配财政资源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预算执行和监督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从我国预算编制制度的现状分析,下一步应进行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提前预算编制时间,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如4月份,即发布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指导意见,开始预算编制工作。二是提高财政分析和预测能力。通过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加大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模型的开发工作,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三是将“基数法”和“零基预算法”结合起来。由于很多指标难以量化,完全实行“零基预算法”,可能会遇到一些具体操作上的困难。“基数法”虽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方式可以完全取代基数法。发达国家中除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实行“产出预算法”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将“基数法”、“零基预算法”和“项目规划预算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因素。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行“产出预算法”的条件,因此,“零基预算法”和“基数法”结合起来应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四是编制多年度滚动预算方案。为了反映财政分配的连续性,综合考虑当年需要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改变目前中长期财政计划只重编制不重执行的现状,将年度预算与财政中长期发展计划结合起来,提高中长期财政计划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五是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原来财政部提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预算是包括所有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要求在内的总预算,没有按部门和项目进行分类,不便于分析、审批和执行。为了便于财政管理和监督,应将总预算的项目细化至预算执行单位(至少是一级预算单位),将部门预算和总预算一起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这项改革已从2000年开始试行。
(二)国库制度改革。国库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控制的重要职能部门,也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关键环节。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库一般具有以下三项重要职能:一是财务管理职能,包括财政资金流动性管理、政府账户管理、财务计划编制和执行、政府债务管理、国外援助管理等;二是预算执行职能,即负责按议会批准的预算方案,严格管理财政资金的承诺、核实和支付过程;三是国有资产管理,包括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目前实行的国库制度,是央行金库经理制,即由人民银行代行管理国库业务。这种金库经理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沿袭下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未有根本性改变。由于国库职能不健全,国库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因而成为第三阶段财政改革的重点。首先,应该将目前由人民银行国库司和财政部有关司局负责管理的国库职能分离出来,建立由财政部直接管理的、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国库部门。其次,应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将预算执行分为承诺、核实和支付三个阶段,并将三个阶段的工作程序细化为分环节操作规定。如承诺阶段可分为资金限额分配、部门或支出单位购买申请、购买认可、供货单位资格审核、合同签订、付款承诺等环节;核实阶段可分为供货到达或服务合同履行核对、质量考核、付款单据审验等环节;支付阶段可分为登记编号、核对印鉴及凭单内容、查对余额及记账、内部审计人员的核签、签发支票、复核、发出支票等环节。
(三)财政信息管理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信息化是世界各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共同取向,也是我国下一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项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要处理浩繁的政府财政管理业务,人力已难以适应,必须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电子系统进行处理。我国地域广阔、政府级次较多、支出部门和单位构成比较复杂,至少应建立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信息系统,同时根据政府职能设计不同的模块,并根据各模块与预算管理的联系紧密程度,区分为核心模型和辅助模型。二是建立适应电算化的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预算执行程序改革和财政支出分类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使之适应于各个支出环节和各类支出的核算要求。同时按照电子核算的特点,规范会计系统的记录、更改、查询、备份、报表和报告等授权制度。三是改革审计和监督制度。通过将审计监督部门与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联网,使外部审计和监督经常化。四是建立后评估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事后评估,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预算分配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上述分析说明,当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体制和方式的一次创新,与过去的财政体制改革相比,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但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规范政府分配方式、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和不廉洁行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治本措施,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必将得到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只要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加强协作,就一定能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化解来自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以及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阻力,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高效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