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8 作者:许国云
[大]
[中]
[小]
摘要:
新世纪农业综合开发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思路,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推动力。
一、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基本保证
1988年以来,安徽省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为基本形式,依托农技推广网络,推动项目区科技普及,树立样板,以点带面,使科技示范项目区成为科技投入的新载体,显示出科技示范的巨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示范项目区成为改造中低产田、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的样板。科技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目标,大力推广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良种和水稻旱育稀植、软盘抛秧、节水灌溉和棉田多熟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使产量大幅度增加。在推广应用各类单项技术的同时,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的自然、经济特征和开发治理重点,还着重树立科技型综合开发样板,建立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比如: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砂姜黑土治理示范区,就探索出一套水利先行、增肥改土、调整作物结构、农牧结合、以牧促农的改造中...
新世纪农业综合开发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思路,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必须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变成农业综合开发的推动力。
一、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的基本保证
1988年以来,安徽省以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为基本形式,依托农技推广网络,推动项目区科技普及,树立样板,以点带面,使科技示范项目区成为科技投入的新载体,显示出科技示范的巨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科技示范项目区成为改造中低产田、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的样板。科技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目标,大力推广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良种和水稻旱育稀植、软盘抛秧、节水灌溉和棉田多熟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使产量大幅度增加。在推广应用各类单项技术的同时,根据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的自然、经济特征和开发治理重点,还着重树立科技型综合开发样板,建立不同形式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发展。比如: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砂姜黑土治理示范区,就探索出一套水利先行、增肥改土、调整作物结构、农牧结合、以牧促农的改造中低产田途径;沿淮洼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了一套控制水患、趋利避害、种养结合、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开发途径;江淮岗丘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了一套以林固土、以牧肥土、以农增产的技术措施,形成农、林、牧协调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体系模式。同时,在农作物栽培、耕作和管理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如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和立体农业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科学平衡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等,对提高耕地、化肥、种子、水资源的利用,促进农业增收增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技示范项目将技术推广与智力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农民群众变成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农民是农业开发的主体,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技,科技开发才能有可靠基础,不断吸纳新技术成果,产生持久的效应。10多年来,安徽省先后投资7 536万元,扶持乡镇农、林、牧、水、农机站点2000多处,添置农技服务设备4万台(套),逐步完善了项目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同时,利用这些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和承担项目的外地专家、学者,强化对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使项目区群众每个成年人都能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计培训农民达476.4万人次,共培养出农民技术员近万人。
3.科技示范项目通过建立一整套的激励和管理机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项目采取公开招标、择优立项的形式,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改变了过去科技推广和培训经费分散使用的做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果。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时有评估论证,立项后签订项目合同,实行合同管理,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此外,通过给科技人员提供政策、资金、物资等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条件,鼓励和支持科教单位与地方政府采取“政技结合,集团承包”等方法,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开展有偿服务,初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
4.科技示范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只有紧紧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克服传统农业的弱质产业特征。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多种经营和龙头项目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项目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项目区加大科技进步力度,通过政策、技术、资金配套投入,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培植了一批对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如:马鞍山市黄池食品(集团)公司,在生产中眼睛不仅仅盯着市场,而且还紧紧盯着科技发展,为基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成立蔬菜种植技术服务指导组,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到农民群众中去,引导农民走科学种植的路子。由于服务到位,科学管理,农户种植经济效益较好,按一年两茬,一茬黄瓜3000元,一茬箩卜1 000元,扣除生产成本1 000元,年亩均收入3000元。
二、找准科学技术长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切入点
十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为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及时转变指导思想,调整战略思路,不仅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更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率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子,把农业综合开发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集约型”,“数量型”转到“质量型”,“速度型”转到“效益型”,“资源型”转到“科技型”上来,开创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1.要把科技投入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不仅是实现粮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而且还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在农业科技的应用上,要选准推动一方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不仅要重视各类单项技术的示范推广,更要重视推动产业化的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不仅要重视种、养、加技术示范,更要重视推广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不仅要搞好种植业的技术推广,更要十分重视多种经营的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并且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不断发展新的专业,新的服务项目,使农业科学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要把专项技术的推广和区域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更好地结合起来,办好科技示范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水平。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重在“综合”。科技创新也要在“综合”两个字上多做文章,不仅要抓好专项技术的推广,还要抓好以区域为单元,对“土、肥、水、种、植保、机械”等多项技术进行“综合组装”,产前、产中、产后全面“配套”服务,集种养加、科工贸于一体的区域综合科技示范区,充分发挥专项技术的“累加效应”和“交互作用”,全面提高开发的综合水平。
办好科技示范区,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水平的一条好路子。现有的国家、省级示范区一定要办好。县级也应该办自己的示范区。每年项目计划中,都列有少量的科技推广费用,都要安排具体项目,落实到示范区上。今后,科技示范区和科技创新,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整个农业综合开发考核范围。
3.要把科技应用和智力开发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农业综合开发继续延伸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是缺乏技术人才。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大力推广应用技术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智力开发,以智力开发促资源开发。从当前开发的情况看,智力开发的重点是人才开发。一是大胆启用人才,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种田能手、能工巧匠、知识青年、部队复员“两用”人员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中来,施展才华,发展新的生产力。二是大力培训人才,尤其是农民培训,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工程来抓,把培训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大量引进人才,不少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很好的市场条件,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无力开发,只有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特别是人才的牵动,才能形成开发的凝聚力,形成新的开发动力。
三、用科技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措施
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台阶,关键是要落实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工作力度。要增强各级领导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的自觉性。在组织领导上、技术力量上、资金安排上,首先要确保科技项目的需要。各级领导要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亲自抓示范点、示范片和样板田,精心组织示范推广工作,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要把科技工作与土地开发治理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科技投入是否每年有较大增加,科技与生产结合是否紧密,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是否明显提高等指标,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重要内容,并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从而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2.加强部门协作,搞好科技兴农大合唱。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广、规模大、内容多,涉及到许多地区、许多部门、许多环节,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型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开发任务,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包打天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合作,形成科技兴农的强大合力。同时,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尤其是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要签订项目合同,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做到责权利明确。各级开发办则要积极搞好资金、物资和人员调度,做好组织协调和项目管理工作。
3.广辟资金来源,增加科技投入。资金投入是科技兴农的首要条件。安徽省历来对科技示范项目舍得拿钱,舍得投入。1988年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省里就拿出500万元资金,建立六大示范区;1995年拿出200万元财政资金,批准立项16个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1997年投资200万元承担六项国家科技示范项目;1999年国家又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总投资1 8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 200万元;今年又拿出250万元立项16个省级科技示范项目。今后打算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使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涉农部门及企业的支持,吸引他们都来支持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广泛开展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外资。此外,还要鼓励单位、集体、个人集资搞开发,争取全社会都来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作者为安徽省财政厅厅长助理)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