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自2003年启动部门预算改革5年来,编制范围不断扩大,编制水平逐步提升,改革成效日益显现。特别是2007年被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规范化部门预算编制唯一试点县市后,部门预算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公开、公正、科学、规范地分配财政资金、强化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体系初步确立。
部门预算编制注重规范化
宜都市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编制并明确“八统一”原则,即统一编制范围、统一使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人员经费编制口径、统一公用经费编制标准、统一项目经费编制要求、统一国库集中收付、统一实施政府采购、统一资产配置与管理,着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规范化、精细化。
一是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2008年,将教育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细化到每一所中小学校,同时积极向乡镇延伸,将乡镇办事处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纳入编制范围。目前,纳入部门预算编制的单位达到了212个,比上一年度净增71个。
二是夯实部门预算基础管理平台。2007年底,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部门预算管理系统专用服务器,改造局域网络,优化部门预算信息化处理平台。应用省财政厅提供的部门预算编制专用e财软件,设置了一套符合宜都实际的部门预算编制报表体系,实现了部门预算单位编制上报、财政审核汇总、批复下达执行等全程信息化处理。同时,根据部门预算规范化要求,建立了以财政供养人员信息为主的基础信息库,内容包括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公务车辆信息库、历年收入数据库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库等,且对基础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基础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
三是实行部门预算定员定额管理。出台了部门预算定额管理制度,规定人员经费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执行,公用经费按照定额标准执行,项目经费按照全市确定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执行。根据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能与工作量大小,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分为政法、党政四大家、一级预算单位(含乡镇)、二级预算单位、教育(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五大类,分别确定日常公用经费和公务用车经费定员定额标准,其中日常公用经费划分为15000元、14500元、13000元、10000元、8000元五档,小车经费划分为40000元、30000元、25000元三档。各单位按在编在册财政供养人数、在编小车数和不高于核定的标准安排资金。因职能特殊需要导致日常公用经费预算难以满足的,通过安排专项经费予以弥补。2008年,全市部门预算管理资金达到5.38亿元,在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同时,还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增强部门预算约束力。严格部门预算的审查,财政审查突出“五性”,即人员基数的准确性、公用经费的真实性、专项经费的政策性、项目资金的必要性和收入计划的科学性。财政部门在对各单位部门预算审核汇总的基础上,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核讨论、市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后,批复各单位执行,年度结束后,审核批复预算单位年度决算,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定期对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确保部门预算执行到位。市人大也组织专门调查组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纪违规行为。为增强透明度,还将财政、民政、教育等20个重点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公开登载。其他单位也采取多种形式公开了各自部门预算。
不乏改进完善之处
总的看,宜都部门预算改革由浅入深地推进,提高了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水平,规范了行政行为和理财行为,方便了社会各界监督,也有力地保障了市、乡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综合预算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强。通过推行“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以及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措施,提高了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综合水平,但离改革所要求的真正的综合预算仍有一定差距。正在进行中的一些改革具有渐进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管到位,目前还难以对有些单位预算外资金进行统筹安排,资金的实际使用主导权仍然在单位,部门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由于上级专项资金下达金额、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年初到位率低,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无法准确把握,致使年终部门决算数据和预算数相比出入较大。
二是支出定额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虽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但由于物价上涨、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执行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与实际开支水平相差较大,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有些项目支出仍然只能参照上年基数,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基预算。
三是部门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待改进。诸如准确性不够等问题,部分单位对全年的财务收支数额和收支项目分析研究不够,导致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悬殊较大,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仍然需要完善,基础信息仍分别由不同的业务科室管理,没有实现数据有效对接、信息共享。
四是完整的绩效考评机制尚未建立。整体而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挤占、挪用、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具体编制过程中,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财政部门难以做到对申报项目在进行充分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因此,建立完整的部门预算考评和追踪问效机制势在必行。
深化改革 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宜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以全面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综合预算管理力度。要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将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债务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形成较为完整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同时,加大预算外资金统筹力度,继续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预算内统一管理使用。此外,将乡镇部门预算工作与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向乡镇延伸以及乡镇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人员支出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规定,全力保障到位。按照公平合理原则,进一步细化日常公用经费开支项目,建立科学的日常公用经费测算模型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基本支出标准体系规范科学。探索建立项目支出标准体系,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原则,在已建立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公务用车以及差旅费等支出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涉及新农村建设、社会民生、教育、科技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项目支出管理办法。
三是提高预算管理监督水平。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逐步做到部门预算、国库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国资管理、人员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同一平台上稳健运行,实现子系统之间无缝对接,数据有效共享。升级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使其在数据录入、修改等方面更具人性化,更快捷,完善审核功能,增强数据分析功能,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效率。在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强化部门预算的社会监督,将部门预算由市人大常委会常务会议审批提升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批,将部门预算审计列入审计部门日常工作范围进行常年审计,逐步将所有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情况全部上网公开,同时加大对违反部门预算制度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这些措施,规范部门预算编制行为,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力,增强预算约束力。
四是推进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市域经济发展、部门职能发挥、预算资金具体用途等各方面的情况,科学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突出清晰性、实用性、经济性、充分性和可监督性;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从主要对财政支出专项经费进行评价做起,逐步做到预算各个环节的全覆盖;不断深化绩效评价成果的运用,逐步探索研究“目标—任务—预算”的预算编制模式,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 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