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本刊记者 ★周多多★
[大]
[中]
[小]
摘要:
要了解当代的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了解小岗村开始。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实行土地包干到户,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作为我国农村中一个普通的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永远地载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因此光环满身。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却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没有迎来发展的春天,村民人均收入长期低于全省水平,1998年,小岗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经济发展,30年后小岗村开始了新一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开始了土地由“分”到“合”,重走集体合作的变革之路。
由分到合—承包方式在变
来到小岗村,看到阡陌交织的种植大棚和不时穿梭其间颇具规模的种植园,不禁眼前一亮。村支书沈浩指着对面的一大片葡萄园,“举报”了起来:“这座葡萄园是严德友的,他一个人就承包了180亩,是村里最大的承包户。他爸就是当年带头按手印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最先得了大包干好处,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小子这次也是赚足了集体合作的利呢。”这位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支书的财政人不禁笑了,藏不住满心自豪的...
要了解当代的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了解小岗村开始。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勇于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实行土地包干到户,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作为我国农村中一个普通的村庄,小岗村因率先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永远地载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因此光环满身。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小岗村却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没有迎来发展的春天,村民人均收入长期低于全省水平,1998年,小岗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经济发展,30年后小岗村开始了新一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开始了土地由“分”到“合”,重走集体合作的变革之路。
由分到合—承包方式在变
来到小岗村,看到阡陌交织的种植大棚和不时穿梭其间颇具规模的种植园,不禁眼前一亮。村支书沈浩指着对面的一大片葡萄园,“举报”了起来:“这座葡萄园是严德友的,他一个人就承包了180亩,是村里最大的承包户。他爸就是当年带头按手印的生产队队长严俊昌,最先得了大包干好处,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小子这次也是赚足了集体合作的利呢。”这位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支书的财政人不禁笑了,藏不住满心自豪的喜悦,讲起了小岗村重回集体合作的探索之路。
1999年以后,小岗村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潮流,这时候也有村民将耕地交给其他村民种植的现象,但这是被迫的。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流转应该是从2001年的葡萄园开始的。2005年以后,小岗村开始出现大规模土地流转现象,双胞菇示范基地、葡萄园示范基地、养猪厂、花卉苗圃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设想是在2006年,那年1月,沈浩提出了村民以土地持股加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完全按照工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的改革思路。2月18日,沈浩召开全村大会,宣讲土地经营方案并征求意见,他提出小岗村要从土地由一家一户的单干转变为由村民发展合作社统一返租承包过来,先期试行流转400亩土地,全凭村民自愿,大部分村民表示赞成。随后几年,小岗村不断更新技术、改良品种,如今作为小岗村的特色农业的葡萄、双孢菇、苗圃所占的共计600亩土地全部由本村村民流转而来,占据了原小岗村土地面积的1/3。
对于集体合作改革的成绩,沈浩也毫不掩饰:“重走集体合作,必须要能产生更多的收益,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2007年小岗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6000元,今年应该能超过6500元,村民的增收有力地证明了土地流转是一个正确的思路。
对于未来的适度经营模式,沈浩给出的第一个设想是农业龙头企业受让土地,农民则收入流转费每亩500元;同时,可以参与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企业或经营者的年底分红;此外,还可以给这些龙头企业打工,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产业工人。第二种适度经营模式则是大户承包,严德友承包的葡萄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第三种模式则是村级合作组织集体规模经营,通过农户间的互助合作,发挥组织统筹的效应,统一种植的项目、统一采购种子、统一耕种施肥、统一销售等。这也是沈浩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根据土地特点选择合适的作物,这样既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又便于大型机械化操作,统一的销售也可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户的利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失地农民可能会成为弱势群体的问题,沈浩认为:“到农村来搞特色经营,就是要带动失地农民富起来,农民愿意流转给你,是因为收入提高,减少劳动投入。流转费、返补分红、打工工资等等,这些一定会高于农民的种地收入,并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沈浩还认为,土地平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的保证是实现三种模式的基础,而这些基础的前提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我们将一如继往的发扬小岗村人民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深化土地流转改革,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沈浩说,“现在是小岗村发展史上的最好时期,我们有信心通过集体合作之路让大家越来越富裕。当然,这种集体合作之路,是一种市场化的道路,和三十年前集体制的内涵完全不一样了。”
统筹规划——发展方式在变
“我们要抓住十七届三中全会这样一个契机,把小岗村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沈浩说道。这个新阶段就是沈浩新构想中下一步要建设的小岗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规划中的公司将建立下属6个子公司,分别是农业分公司、工业发展公司、商贸公司、旅游公司、文化宣传公司以及物业管理公司。其中,农业分公司计划把目前小岗村的双孢菇、葡萄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按照统一销售的构想,将其推向全国各地,在2009年推出“走进北京新发地”的项目,将小岗村的农产品打造成品牌推向首都,开始市场化经营发展之路。
事实上,进行土地流转仅仅是小岗村走出的第一步,如何实现后续发展始终是沈浩和小岗村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小岗村目前的发展差距还是很大的。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小岗村根据自身特点,初步实现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突破,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一旅游产业—工农业协调发展”改革致富之路。
第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为了改变传统农业,早在2001年,小岗村就从张家港市长江村引进资金200万元,建成100亩高科技葡萄示范园,现在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50亩,全村70%的农户种植葡萄。而除了葡萄、双孢菇等农作物的种植,小岗村还积极引进资金,发展养殖业和配置花卉苗圃等。2003年,上海市就将新开发的名优种猪“大明贡猪”的种猪场设在小岗村。
第二步,加快设施建设,发展小岗村旅游业。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这里既有以明文化为中心的人文旅游景点——明中都、皇陵、鼓楼、龙兴寺、禅窟寺等,又有韭山洞、狼巷迷谷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而依托“大包干”事件打造出的“农村改革发源地”品牌,也成为小岗村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又一张王牌。
第三步,跳出小岗村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要实现致富,小岗村必须开拓工业化道路。计划建造中的小岗村工业园约2平方公里土地,为小岗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搞好工业园建设,招商引资是一项重要选择,村里计划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开展招商引资,将有实力的企业引进村。通过工业的发展来达到反哺农业的目的,解决一部分村内的闲置劳动力等。
为了保障小岗村加快发展,安徽省各级财政给予了大力扶持。除了每年拨发的粮食直补、综合补贴以及一定的贴息贷款等,财政还对小岗的特色农业给予了补助,如对于发展双孢菇种植业的农户给予每年每个种植大棚1万元的贴息贷款和5000元的财政补助等。此外,已出台了初步方案,准备将小岗村全村土地进行平整,以便实现村庄规模网络化,使土地流转得到继续深化。
在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小岗村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这使得小岗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由村外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已经全面建成,村内的水泥路也已直达到每一户农家的门口;在村内全面实施的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使小岗村的发展显得更加统筹规范;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修建了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2007年,小岗村还与最早引进其葡萄栽种的张家港市长江村结为友好村,以实现东西联动、共同发展。
勇于尝试——人的观念在变
不管是土地承包方式的变化,还是发展方式的变化,小岗的变化都离不开入的变化。上至小岗村的村委会带头人,下至农户,每一个人在谈论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时都流露出兴奋的语气。思想的改变促成了小岗村每一步成长变化的实现。
带头人的领导思路在变。
“我们设想,明年在小岗村设立一个‘新农村建设论坛’,将小岗建成一个新农村建设探讨和经验交流的阵地。”沈浩对此充满信心,“建立这样一个论坛,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是不行的,这也预示着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方式要进一步跟进。”沈浩在谈到打造小岗村培训基地的规划时,加入了更多产业化经营的想法。不管是谈到土地流转还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沈浩总是试图在新事物中寻找灵感。
此外,作为一个从财政走出来的领导者,沈浩还给小岗村赋予了更多来自财政视角的想法。“给农户们一定的财政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下一步我们还要考虑增加一些小额的贴息贷款,解决农户们发展规模经营时融资难的问题。”2008年6月份以来,凤阳县开始试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吸收社员存款的同时向社员提供借贷。目前,全县经过县政府审核的资金互助合作社已达到40多个。
小岗村外来人的观念在变。
在小岗村的村东头成片的双孢菇大棚前,23岁的苗娟向记者介绍说,她来小岗已有3个年头了,刚来的时候建3个双孢菇大棚作为试验,当年就收回成本。目前已拥有14个大棚,面积达到150亩,每个棚可产菇9000斤左右,年纯收入可达到十几万元。
作为第一批来到小岗村“吃螃蟹”的大学生,在同学们大学毕业,纷纷把目光投向繁华都市的时候,安徽科技学院的苗娟和她的3名同学把创业目标定在了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跳出农门的她选择重新做起了农民。苗娟的成功也冲击着更多年轻大学生的思想。现在每个假期都有大学生到小岗村实地学习,为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作准备。
除了来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新发展观念下的小岗村也大胆地启用新人,参与管理与建设。分管农业发展的大学生村官赵玲也不是小岗村本地人,在谈到当初的选择时,她毫不掩饰地说:“小岗村作为改革的先锋,求新求变的思想也预示着更多机遇的到来。”无论是大学生创业者还是大学生村官,都为小岗村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大学校园回到田间地头,小岗村也正在用优越的条件和品牌优势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转变发展的观念,使得这些“开荒者”的信心更加坚定。
村民们的思想方式在变。
事实上,更多观念上的变化是来自土生土长的小岗村村民。当年小岗村村民徐家成把家里的3亩地租出去的时候,也仅仅是因为全家6口人中4个儿女年岁尚小,干不了活,而不得不将土地租给邻居。“当时没人愿意将地转给别人,还是观念问题。”徐家成说道。但是看到身边的乡亲通过发展规模化经营实现了致富,甚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也到小岗发展“掘金”的时候,小岗村的村民们已经从接受土地流转转为积极地拥护。2008年,小岗村村委会就土地流转的意愿向全体村民做了一个调查,90%以上的村民同意土地流转。就像开发葡萄园大棚的严德友一样,很多当年大包干参与者的第二代小岗人开始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生力军。
“你看这本书,它寓意着小岗村的发展正翻开崭新的一页。”在记者即将要离开小岗村的时候,大学生村官赵玲指着村口广场上一尊呈翻开书造型的石雕信心满满地说道。“分田到户”30年后的今天,小岗村正再次扮演着改革标杆的角色,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与开拓还在继续,小岗村正和以其为代表的新一轮农村改革一起,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行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