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洪忠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推动我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三十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艰辛探索,逐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温饱不足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社会事业蒸蒸日上,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本期专题在展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全景画面的同时,将目光对准了作为农村改革肇始的安徽小岗村,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排头兵的深圳经济特区,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绽放新生的革命圣地延安,它们以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2008年,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改革开放大潮又起。三十年巨变远不是结束,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
编者按:
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响彻中华大地,推动我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三十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艰辛探索,逐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与活力。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温饱不足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社会事业蒸蒸日上,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本期专题在展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全景画面的同时,将目光对准了作为农村改革肇始的安徽小岗村,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排头兵的深圳经济特区,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绽放新生的革命圣地延安,它们以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2008年,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改革开放大潮又起。三十年巨变远不是结束,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三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大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三十年。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美国《财富》杂志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内地共有22家。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三十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三十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三十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6%,集体工业占22.4%,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体企业占2.5%。但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
三、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油料产量2569万吨,增长3.92倍;糖料产量12188万吨,增长4.12倍;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倍。肉类产量6866万吨,比1979年增长5.5倍。
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7年生产原煤25.3亿吨、粗钢4.9亿吨、水泥13.6亿吨、汽车889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439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8478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扩张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达到5.5亿台和1.2亿台。初步统计,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7年比1978年增长25.9倍,冶炼设备增长5.4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5倍,交流电动机增长4.9倍。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烟草类、纺织品类、衣服、皮毛类、皮革、皮革制品、鞋类、碱性金属、电力装备、其他交通工具7个大类占世界比重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0.8%。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200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2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比1994年增长17.7倍。交通邮电蓬勃发展。2007年,旅客运输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8.4%。邮电业务总量19805亿元,比1978年增长580.0倍,年均增长24.5%。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9亿元,占城镇全部投资的20%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1185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累计新增2.6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累计增加2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万公里,增长5.6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1.5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6564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2007年末的54731万户。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400万门升至2007年的5.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
五、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8%,提高57.1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提高45.2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1980年的7.8%上升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则上升至28.6%。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以来,为了弥补国内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而且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贡献也不断提高。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1983年为9.2亿美元,年均增长20.1%。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37.6倍和27.4倍。
六、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三十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全部收入比重2007年达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城乡居民的居住面积不断增加。2006年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0.4平方米;200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5平方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7年,全国共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6.2%。低保等制度的实施使得低收入居民生活得到保障。2007年,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2272万城镇居民和356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4。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2%。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七、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85万人,比1978年增加1799万人。三十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毕业生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6%;初中教育毛入学率98%;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程要求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987万人,每年已有近5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三十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3710亿元,比1995年增长9.6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中国科学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科学家一道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超级杂交水稻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2007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9.8万个,比1978年增长75.8%。卫生技术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长94.3%。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43.8万张,比1978年增长86.1%。2007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1.5人和2.6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到2007年末,基本建成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进展。医疗体制改革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
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国特别是城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722个,是1978年的4.9倍。2007年末,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
体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据统计,1978—200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01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得到加强。
责任编辑 戴开成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