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我们行走在内蒙古新发朝鲜族乡宽阔平坦的乡间水泥路上,湿润凉爽的空气里已经弥漫着丰收的味道。“企业+基地”、“支部+协会”、“品牌战略”、“市场工程”,一个个新鲜的名词都会在不经意间从迎面走来的爷们儿嘴里溜出来,而房前屋后边做农活边闲聊的媳妇们谈论的是粮食补贴领了多少,土地保险给了没有……一串串爽朗的笑声,一个个绽开的笑脸,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生机和活力。

东光村里说变化
新发朝鲜族乡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朝鲜民族乡,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我们驱车前往阿荣旗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发朝鲜族乡东光村采访的路上,眼前不时晃过一支支欢快的秧歌队。“十七大精神,带来春风;新农村建设,描画心中。生产发展画幸福,村容整洁写文明……”,“扭起秧歌庆丰收,惠民政策心里甜,去旧貌,换新颜,美好的明天在眼前……”这欢快的歌声和锣鼓,抒发着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到了东光村,走在干净整洁的村庄里,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有十多家规模不小的饭店,每个饭店门前都停着好几辆轿车,有的还是黑龙江的牌照。看到我们有些迷惑的神情,对面迎来的东光村村长老金指着一排颇具朝鲜民族风情的饭庄说:“这是我们村通过招商引资建起来的朝鲜餐饮风情一条街,现在还不是最红火的时候,每年夏天这里的饭店家家爆满,齐齐哈尔、大庆的客人跑几百里地到这里就为了欣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品尝地道的朝鲜饭菜。”
漫步在村庄里,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些年改革带来的惊喜和变化:投入500万元的新发乡灌区衬砌工程,是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竣工后村里建起了4000亩无公害水稻基地,生产的“阿伦新米”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因为口感好、品质高远销到蒙古和俄罗斯。老金指着一栋栋白墙绿瓦的民居,告诉我们这都是国家实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后重建的,现在老乡们用他们的新居开展“农家乐”生态民俗旅游,去年一年全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旅游和餐饮收入400多万元。在村文化活动室里,我们看到了中宣部捐赠的“万村书库”,几个村民正在认真查阅农技资料。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感受到了太多的欣慰和振奋,民俗展览馆布置得新颖别致,民族敬老院里其乐融融,体育健身路径上是自得其乐的村民……
老金一边和熟识的老乡打招呼,一边向我们介绍东光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东光村是自治区‘北疆文明大通道’创建示范村,自从旗里把东光村确定为全旗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我们就请辽宁省省城设计院来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定位就是发展无公害水稻种植、绿色生态和民族风情旅游业,等大家再来做客时,这里还要大变样!”
农家院里笑声甜
走进东亚镇村有名的“田把式”孙世乾家的农家小院,让人感到一番火热的景象,老孙和他的妻子正在忙碌着给一只只狐狸和一群怪怪的鸡饮水、喂食。看到我们在大门口专注地看着那幅有些褪色的春联,他一边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边用他的大嗓门招呼:“来!来!快屋里请。那副对子是俺在旗里工作的妹夫按俺的意思写的,‘农家同庆辞旧税,乡野欢歌建新村’!”
把我们迎进屋里,刚坐在热乎乎的炕上,老孙就紧忙打开了电视,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致富金钥匙》节目马上到了,看电视俺最愿意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七套的农业节目,再就是旗电视台的《致富金钥匙》。看新闻能及时掌握上面的好政策,看农业节目能抓住一些致富的信息和技术,让俺的头脑活络起来。你们刚才看到的‘怪鸡’是火鸡,那像狐狸一样的东西是兰狐,都是俺‘学习’的‘成果’。”喝了口茶水,老孙把胳膊向窗外指去,“你看看我们新村这一片整齐的大瓦房,都是1998年大洪水后政府帮助建起来的。俺可是赶上了好日子,打心眼里感谢上面的好政策,这两年又给发粮补,又给发农机补贴,想都不敢想——收了一辈子的农业税也被取消了,仅农业税减免一项我每年就减少支出2800多元,年前镇干部又给我送来600多元的粮补,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喜庆。”
问起今年的年景,老孙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今年雨水好,收成高,俺种了150亩大豆,又养了这么多的兰狐和火鸡,就等到时候数钱了……”
一个大嗓门的农民,一串串爽朗甘甜的笑声,一幅别有深意的春联,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农民发自心底的快乐和对新生活的希望!

贫困户的“幸福指数”
孙元是我们包扶的贫困户,包扶前他家住在矮小的茅草屋里,这次再来时,一栋崭新的大瓦房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看到来了客人,孙元忙把我们迎进屋里,宽敞的屋子被收拾得干净整洁。他的妻子一边忙碌着给我们沏茶倒水,一边招呼我们炕上坐,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她还是不由自主地眼圈红了:“前些年孩他爸有病,什么活也干不了,到处求医问药,拉了不少饥荒,孩子们又小,俺家成了村里的特困户。那时候一家人能有衣服穿,有饭吃,有房住,能把老孙的病治好就是莫大的幸福了。”接过孙元递过来的手巾,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笑容又回到了她那红黑的脸上:“自从2000年旗宣传部和俺家结成包扶对子,年年帮俺家联系解决春耕的种子、化肥和贷款,提供致富信息,俺家的日子开始一年一个样,全家对幸福的期盼也一年一个样。前年搬回家一台新彩电,去年又牵回家一辆新‘铁牛’。老孙的病也有所好转,多少还能干点零活了。”这时孙元急忙插话:“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指标’都提前实现了。旗里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俺只要交10块钱,就可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了,俺的病也好多了。”告别时我们再次问起老孙对幸福的期望,老孙的眼里满是憧憬:“有一天俺也想像城里人那样活得有滋有味!”
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治好病——看彩电、买“铁牛”——穿好、吃好、盖新房——“像城里人那样活得有滋有味”……这是一个特困农民对幸福模糊又清晰的期盼。
走在新发乡的广阔土地上,新鲜事一个接着一个,村里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农民开上了轿车、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城里买了楼房……一个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都在逐渐变为现实,随着这些“幸福指数”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了农村改革春天的脉动!
责任编辑 方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