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过量的外汇储备不仅增加了持有的机会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压缩了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空间,同时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加强利用、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改变贸易进出口失衡状态缩小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对外贸易战略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这种“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必然导致进出口的巨额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激增。因此,要改变我国贸易进出口的失衡状态、缩小经常项目的贸易顺差,首先要摒弃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观念,切实认识到进口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改善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达成各国之间的互通有无、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各国福利的最大化,其原理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据此而言,我国没有必要做到所有产品都实行自给自足而放弃进口。相反,应该充分利用和引进他国的比较优势,弥补自己的比较劣势,以便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
其次,应采取配套的鼓励进口、有选择性的限制出口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限制某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和降低出口退税的税率,同时降低国内需求产品的进口税率,并为国内企业进口某些稀缺资源提供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再次,应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建立在土地、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和劳动力低价格基础上的低端经济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它不仅会加速稀缺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而且会使经济长期保持在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增长质量上。因此,我国应抓住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历史契机,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尽快优化国内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
此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以减少出口,拉动进口。我国有13亿人口,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还不到3亿人,主要制约因素是可支配收入水平过低。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关系,让大家富起来,而不是让部分人富起来,只有这样,处于低消费水平人群的潜在内需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也只有这样,进口才有内在的动因。
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缩小资本项目下的巨额顺差
长期以来,我国在引进外资上存在误区,即只重视单纯的资金引进,而忽视了实实在在的外国资源的引进,结果是得到了一张张外国纸币(增加了外汇储备),而失去了用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物资源基础。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忽视了引入外资的质量而盲目追求数量,导致了外资的大量涌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高涨,许多投机性游资也乘势而入。相对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显得微不足道。这一切因素促成了我国资本项目的收支失衡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
因此,要缩小我国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减少资本项目带来的外汇储备,必须认真做如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善外资的构成和投放(不是制造业,而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事业、农业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引入外资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业绩观,既要注意引入货币资金,又要注意引入实实在在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外资准入和完善的外资退出机制,对于一些高耗材、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要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引入的外资应重点投放到处于设备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改制的企业。应加速淘汰社会和环境效益差的外资企业。
2.放宽对外投资限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资本外投采取了严格管制的措施,这种做法,对于当时处于供给经济时期的中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时过境迁,如今我国已经不再缺乏一些基本生活和生产物资,缺乏的是一些战略性资源物资,而这些物资,外国不会主动送上,需要我们实施“拿来主义”。因此,政府应鼓励一些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对外投资规模和力度,进军国外的资源性行业,甚至可以允许这些企业直接动用外汇进行国外收购和投资,这样做既可以减少资本项目的顺差,又可以缓解国内紧缺性资源的供给压力。
3.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增强国内居民投资信心,促使储蓄向投资的合理转化。从实际情况来看,居高不下的储蓄表明我国并不缺乏货币资金,换句话说,如果能够采取改善投资环境等有效措施激发居民的投资信心和热情,合理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可以大大降低对外资的盲目引进。
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从长期来看,只有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时,我们才能从机理上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犹如美国)。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与邻国关系的不断改善,周边国家包括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的日益强大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是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崛起。可以借此机会扩大人民币在这些国家中的影响力,并将外汇政策从盯住美元改为与一篮子货币挂钩,适当增持欧元,改善与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从而将人民币逐步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还要改革汇率制度,放宽汇率浮动幅度,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投机性游资大量涌入。
合理利用外汇以减少存量消化增量
无论是从产品的均衡分配还是货币资源的均衡分配来讲,在国外使用外汇都是有道理的。并且,在国外使用外汇,是一举几得的事情,它不仅有利于消化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增量外汇和利用他国的比较优势、改进自身的不足,而且有利于改善我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因此,我国政府应放宽对外汇的管制,改“严出宽进”为“严进宽出”,实行自愿结售汇和强制结售汇相结合的政策,在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上,变“藏汇于国”为允许“藏汇于企”和“藏汇于民”,增加企业和民众持有外汇的额度,以便于企业和个人利用外汇。
具体来说,国家可将外汇分成必备部分和超额部分,必备部分主要用于维护经济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满足预防需求和发展需求。必备部分应根据我国进口、偿还外债和支付国外投资回报等需要,通过采取强制结汇的政策作适时调整。超额部分的外汇储备,国家则可在加强指导和调控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方式加以利用:
1.国家授权出口创汇多的企业自主消化获取的外汇。鼓励企业利用手中的外汇加大对外投资,转移国内产业和劳动力;同时将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引入到国内来,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改造,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增强竞争能力。
2.允许对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命脉有重要作用的企业参与国内外汇市场交易,鼓励能源、金融行业利用持有的外汇参与国际收购和兼并。通过对世界重要能源和金融企业的参股控股,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定价权力,保障能源供给的长期稳定,同时促进金融行业向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入和提高应对世界金融行业冲击的能力。
3.建立健全QDII(合格的国内机构投资者)机制。QDII机制是在目前金融管制格局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在外汇管制中所建立的特殊通道,可成功解决在外汇管制下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境外资本市场的难题。它的推行一方面拓宽了国内居民使用外汇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减少外汇储备。当然,由于我国自身市场基础尚不坚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QDII需稳步推行。
4.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签订区域性多边货币互换协议,不仅可以享受融资过程中的比较优势,而且有利于减少因贸易而增持的外汇。
5.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援助。随着中国对外援助范围和力度的不断扩大,政府和企业在对外援助时,应减少以实物进行的直接援助,而用外汇直接援助或者用外汇购买他国物资进行援助。
责任编辑 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