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奥运会给北京的城市、经济和社会人文等方面带来诸多改变,提升了城市形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等。但是随着奥运的临近,人们对奥运后城市的发展愈加关注,担心奥运会结束后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且过去的历史证明,奥运会后主办城市往往面临着经济发展放缓的窘境,因此,保障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的平稳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讲,奥运会从申办成功到结束大致分为筹备、举办和后奥运等三个阶段。在筹备阶段,主办城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奥运场馆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可对举办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1.奥运对北京经济的拉动作用。北京在申奥报告中,预计总共投资2800亿元用于奥运场馆建设及与奥运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北京GDP年均拉动1.3个百分点。据估计,在奥运会筹备阶段,北京市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8%,比“十五”期间提高0.8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14%,连续第9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也是自2000年开始连续8年以不低于11%的速度增长。在此期间,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为北京每年创造新增工作岗位60多万个。不仅如此,据预测,2003—2010年,北京奥运会将给北京市地方税收带来约556亿元的新增收入,也就是说,奥运会给北京的地方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正面效应。
2.奥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北京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不仅提出“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而且承诺要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因此,自申办成功以来,北京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能源消耗水平比较低、科技含量比较高、附加价值率比较高的一些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如金融、软件、电子信息及汽车等产业,同时,退出一些消耗比较高、污染比较重的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北京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已经比过去几年有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70%,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北京GDP的13.8%、9.2%、5.8%和5.9%,北京经济已具备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率先进入以服务性经济为主的后工业经济时代。
3.奥运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奥运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具有非均衡性特征,主要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建筑、建材、体育器材、汽车等行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则比较全面,会促进体育、旅游、餐饮、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以及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因不同阶段的奥运需求不同,对上述产业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在筹备阶段,多表现为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集中在第二产业的相关行业;在举办年,投资需求为消费需求所替代,将会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行业的巨大发展。目前,北京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建筑业、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化工业和房地产业,这六大行业的GDP合计占到北京经济总量的44.3%以上。不难预计,奥运在筹备和举办阶段对以上产业的影响将是大而明显的。
后奥运阶段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一般来讲,奥运会承办地为成功举办一项超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建设体育场馆及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而随着奥运会的结束,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出现下滑,导致举办地经济增长放缓,出现经济不景气现象,即所谓的“后奥运低谷效应”。比较典型的是1998年长野冬奥会,赛前准备阶段,日本政府投资190亿美元建设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和滑雪道等体育设施,冬奥会结束后,场馆大量闲置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场馆设施维护需要高额费用,导致长野经济陷入“后奥运低谷”,1999年长野制造业平均下降了30%,200多家企业宣布破产,创造了“二战”以来日本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又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希腊政府赛前投资30多亿欧元建设了30多个奥运场馆,由于事前没有很好规划,赛后场馆利用严重不足,每年1亿多欧元的维护费用使当地经济不堪重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行业在奥运筹备阶段因投资需求旺盛得到快速发展,例如建筑、建材、房地产、体育器材等行业,奥运会结束后投资需求消退,导致上述相关行业出现衰退,严重的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出现停滞。
而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消费需求拉动的服务业则正好相反,奥运会结束后的2—3年内,即后奥运阶段,是奥运举办城市的入境旅游高峰期,这也是近几届奥运会的通常规律。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的1989和1990年两年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同比增长了16.4%和13.5%;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在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旅游目的地排名中巴塞罗那仅居第16位,而奥运会后的1993年已跃居第3位,获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的双丰收,1994年巴塞罗那入境旅游者人数继续上升了4.25%,到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已比之前增长了500%,成为奥运效应经久不衰的一个典范。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奥运会召开当年,澳大利亚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4931万人,创造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历史纪录,奥运会后的2001年,悉尼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比2000年又增加了120万人,并在国际会议市场上的排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到2004年,悉尼的观光旅游中奥运会的因素仍占到30%的比重,足以说明奥运会的“涟漪效应”对旅游市场的巨大影响。
总结国际经验,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后,地方经济面临着“后奥运低谷效应”的风险,一些行业受到需求减少的制约造成发展速度放缓,但是旅游业则会迎来发展高峰。同时,从国内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看,居民消费能力也具备了支撑旅游业继续增长的实力。据预测,2008年,北京将接待国内游客1.01亿—1.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430亿—1490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1.11亿—1.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1730亿—178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旅游业不但不会回落,还会高速增长。因此,与旅游业高度相关的旅游酒店、餐饮行业将会大幅获益。
此外,会展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也将会有较大发展,将会成为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积极应对“后奥运低谷效应”
虽然旅游业、会展业等产业在奥运后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可能出现的“后奥运低谷效应”仍然不容小觑,为此,必须采取应对措施。比如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和结束,要转换城市建设重点,合理调控投资需求。目前,北京政府提出,未来投资重点将向新农村和新城建设两大领域转移。也就是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北京将把城市建设重点向相对落后的区域转移,另外,还要积极倡导各项便民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奥运前后投资规模、平抑投资波动的作用。
在转换产业发展重点的同时,为防止奥运会后相关需求下降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应通过财政政策,推动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在金融、税收、财政等政策方面积极扶持环保、新型能源及体育等新兴产业,如适当采取减免税的办法加大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尤其是要加速培育体育中介组织,使其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推动后奥运经济的平稳发展。目前,北京已明确将体育和文化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今后将连续3年每年拿出5亿元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包括国家体育场、水立方等奥林匹克中心区在内的六大体育功能区,不仅充分利用了奥运场馆,而且有利于将北京打造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心”,推动体育产业化。
另外,应当重视旅游、会展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强化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进行政策引导,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