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放假期间,我回了趟乡下老家。
老家所在的村子坐落在距县城50多里的黄土丘陵上。十年九旱的恶劣自然环境、乡亲们躬耕劳作的艰辛、拮据贫困的生活,是老家留在我记忆中最深的烙印。
这几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从天而降的甘霖,滋润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到无限的喜悦与自豪。
驱车行驶在逶迤蜿蜒的柏油路上,两旁的树林绿荫如盖,田昽里黄澄澄的麦子一望无际。进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二层小楼、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广场,还有家乡人那一张张热情纯朴、喜气洋洋的灿烂笑脸。
“受气筒”成了“香饽饽”
刚进家门,堂哥便风风火火地来了。
“哎哟,妹子你可回来了,快帮哥个忙吧!”堂哥的高门大嗓恐怕几里外都能听得到。
堂哥今年56岁,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如今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村委主任。
堂哥过去当村干部的那些事,我都知道。“刮宫流产,催粮要款”,这是那些年许多乡村干部的真实写照,堂哥也不例外。
一年四季,堂哥多是到镇里开会,回村后和其他村干部尽心尽力地完成上面交办的“任务”,如动员育龄妇女结扎做手术,找超生户收罚款,挨门挨户地催缴农业税、乡统筹和村提留。多数农户能理解配合,可也有不少农户由于各种原因少缴不交,更有甚者公然抗缴。可上面有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就要通报批评,性急的堂哥常常早出晚归,出东家进西家,跑细了腿,说破了嘴,依然无济于事。那一年,堂哥领着镇干部到村东头的二旦家催收税费,上了火的堂哥与出言不逊的二旦干了一仗。在上压下挤中,堂哥在村里“得罪”了不少人,责任田的庄稼被人毁过,树被人砍过,以至于儿子结婚时,村里好多人都没来喝喜酒,一家人很没面子。
那些年,镇干部隔三差五地来村里检查督导,可村集体没钱,堂哥只好领到自己家中招待。堂嫂每年喂养的鸡都成了招待下乡干部的盘中餐。气得堂嫂多次指着堂哥怒吼:“有女不嫁村干部,你不辞职咱离婚!”
“村干部是上下不讨好的受气筒,难干呀!”堂哥不知多少次地喟叹。
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全村再没出现超生多生户;2005年,山西省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费,堂哥终于从“上门要钱”中得到了解脱,境遇也有很大改观。随后,随着国家种粮补贴、退耕还林等各项支惠农政策的落实,村民们发现,堂哥成了上门送钱的“财神”,仿佛由过去的人见人躲的“受气筒”变成了人人爱见的“香饽饽”。堂哥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神焕发。堂嫂也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堂哥是个很要强的人,我刚回家,就急匆匆地找上门,会有什么事呢?
见我满脸疑惑,堂哥急不可待地说:“王镇长明天要领着请来的果树技术专家到各村巡回指导,规定每村只待一天,你和他是老同学了,通融通融看能不能在咱村多待几天?”
我知道,为了尽快增加收入,村民们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栽植了300多亩山楂。一棵棵山楂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果树要增产,科学管理是关键,乡亲们学科学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
我故意逗堂哥:“镇干部来了会添好多麻烦呢。”
“嗐,以前镇干部来了不是要这就是要那,咱做难百姓烦。现在的镇干部来是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老百姓欢迎着呢!村里人再三要求让我给镇长说,我正犯难呢,看见你回来了,我没你的面子大,你给哥帮这个忙吧。”
我拨通了王镇长的电话,好在他看我的面子,答应只能多待一天,怕待时间长了其他村有意见。
“这也行,这也行!”堂哥欢天喜地地说着,匆匆离开忙别的事去了。
“没想到现在的乡村干部这样受百姓欢迎!”我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城里姑娘嫁乡下
打发走堂哥刚坐下,母亲对我说,隔壁邻居李叔家的小子志刚结婚了。
我的老家地处丘陵,全是旱地,以前乡亲们辛苦劳作一年,除了成本和上缴的税费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相当艰难。本村的姑娘往平川和城里嫁,外地的姑娘不愿来,村里2/3的小伙成了光棍汉。后来随着日子好转,小伙子们才陆续找到了媳妇。李叔家的小子结婚有啥稀奇的?
母亲见我没多大反应,接着说:“你猜那媳妇是哪里人?是侯马市里的呢!”
侯马是晋南赫赫有名的城市,城里的姑娘嫁到我们这偏远的乡村里?好奇心让我去探个究竟。
走进李叔家那门上贴着大红喜字的院落,寒暄落座后,美丽俊俏的新娘为我端上了一杯热茶。
“你是城里人,咋就想往村里嫁呢?”我开门见山地问。
落落大方的新娘子笑盈盈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姑娘是与志刚在网上聊天相识的。志刚的真诚善良、勤劳朴实让她芳心暗动。有一次,姑娘和伙伴受邀来村里游玩,看到村里实施“村村通”工程,柏油路铺到了村民家门口;许多村民家里有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电话和电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上级拨款建起了高程灌溉设施,把沟底的流水引进田地,旱地变水田;购买农机具国家有补贴,耕作基本实现机械化;种粮不收税费,还给补贴;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看病可报销75%;小孩上学免交学杂费;还有那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让她这个久居闹市的人耳目一新。这里的条件不比城里差多少,她当下就决定要嫁到这个小村庄。
她的决定遭到了家人和亲朋的一致反对。无奈,她只能硬缠软泡让母亲亲自来实地“勘查”。眼见为实,她母亲这才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同意了这门亲事。
“这门亲事能成,志刚小伙好是根本,咱农村光景越来越美是关键。”我总结性的一句话,惹得姑娘及在场人开怀大笑。
“姐,现在猪肉价这么好,国家对养殖户有财政补贴和能繁母猪繁殖保险,我和志刚想办个大型养猪场,托你找个内行给好好规划设计一下,行吗?”新娘子对我说。
我高兴地回答:“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告状户”成了“和事佬”
刚吃了中午饭,村东的崔大爷手里攥着几张纸找上了门。
“闺女,你是咱村的秀才,俺编了几句顺口溜,你看看哪不合适,给改一改。”
在老家,崔大爷算得上个“人物”。他的出名是因上访告状。当年村里发包果园,没中标的崔大爷认为是村干部从中得了好处,捣了鬼,于是便开始了漫漫的上访告状路,且一告就是3年。于是,村里谁对村干部有意见,都找他代理告状。崔大爷对村干部不满,自然乐意代理,专和村干部“作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告状专业户”。提起他,县、乡、村的干部没有不头痛的。
近几年,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农村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村干部谁当,由村民手中的选票来定;财务公开,每花一分钱都有村民代表监督;“一事一议”,让村民对兴办公益事业有了发言权。自己的事情自己定,农民真正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自然心平了、气顺了,上访告状的事少了。崔大爷也没了代理告状的差事。
不过,在代理上访告状的过程中,崔大爷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村里看到他这一长处,让他当起了义务“法律宣传员”和“纠纷调解员”。崔大爷说心里没了气,愿意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出把力,当仁不让,乐呵呵地接受了“委任”。每天忙着出法制宣传板报,调解邻里之间的纠纷,干得有模有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和事佬”,受到了县里的表彰。
崔大爷让我看的稿子,是自编的宣传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的打油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我改了其中的几个字,使其更压韵合辙,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崔大爷接过稿子细看后,连连说好:“还是闺女的水平高,这一改念着更顺。我这就去抄写到法制宣传栏上。”
日落时分,我离开老家,返回县城。成熟的麦香从车窗飘进,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回首眺望生我养我的乡村,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宛如一幅美丽动人的风景画。这次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切地感到,农村综合改革不仅使父老乡亲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精神世界的变化更让人震撼和激动。作为一名财政人,我更加理解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看到了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结出的丰硕果实。我为自己是一名财政人而欣喜,为能参与到这场改革的洪流中而自豪!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