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进出口贸易顺差仍在扩大,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收支持续失衡下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与今年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1%,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累计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758亿美元。
(一)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增速仍居高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万亿元,名义增长15.9%,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看,消费...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07年第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进出口贸易顺差仍在扩大,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收支持续失衡下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与今年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1%,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累计顺差18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扩大758亿美元。
(一)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投资增速仍居高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3.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4万亿元,名义增长15.9%,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同比放缓0.3个百分点。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看,消费支出增速上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8%,同比降低2.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位。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万亿元,同比增长25.7%,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回落1.6和0.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8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分别比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回落1.8和0.3个百分点。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1.1%、29.3%和24%,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最快;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1.4%、36.2%和29.6%,其中中部地区投资增长最快;城镇和农村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1.2%,城镇投资增速依然快于农村。
进出口贸易继续较快增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累计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增长27.1%,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9.1%,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57亿美元,已经超过上年全年水平。
(二)三次产业均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万亿元,增长4.3%,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万亿元,增长13.5%,增速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万亿元,增长11%,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初步统计,全国夏粮产量同比增长1.3%,早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可望继续增产,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正在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7.4%,涨幅比上半年和上年同期分别上升8.6和17.7个百分点,上涨幅度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7%,比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与当前金融市场较为活跃、企业投资收益增长较快、上市公司从今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关。央行5000户工业企业调查显示,前三季度,企业产品销售利润同比增长25.7%,而企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66.5%,增幅差达40.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缩小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增长78.7%,高于非上市公司22.5个百分点。
(三)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各季平均同比涨幅逐季扩大,分别为2.7%、3.6%和6.1%。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加快,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价格相对平稳。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10.6%,拉动CPI上涨3.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0%,拉动CPI上涨0.6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涨幅扩大,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前三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4.9%,拉动CPI上涨3.5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7%,拉动CPI上涨0.4个百分点。从基期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看,新涨价因素已经超过基期因素。前三季度,基期因素为1.9%,比上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2.2%,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有所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略有回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前三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3.8%,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4.1%、3.6%和3.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9%、2.7%和2.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6.4%,其中各季同比分别上升4.2%、6.2%和8.7%。进口价格涨幅回落,出口价格涨幅提高。9月份,我国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3%和6%,贸易条件指数为103.6,较上月明显改善。
(四)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财政预算收入(不含债务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31.4%,比上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合计3.5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国财政支出2.9万亿元,同比增长25.3%,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9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36亿元。财政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税收收入快速增长;二是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关税对于财政增收贡献很大;三是股市持续活跃,印花税收入较高;四是加强地方税收征管以及政策调整效果明显,地方税收增长突出。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
前三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206家,同比下降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4336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367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外债增速放缓,登记外债余额首次出现负增长,短期外债占比也首次下降。
(六)行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
一是部分高耗能行业虽然仍在高位运行,但生产和出口增幅均有所回落。第三季度,占工业能耗70%的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19.6%,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投资1—9月累计增长22.6%,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8月累计增长79%,明显回落。此外,铜、铝、铅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量下降幅度均超过50%,钢材出口也自7月以后呈环比回落趋势。
二是煤电运供应继续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原煤、原油、发电量和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1.0%、1.4%、16.4%和11.7%。但总体看,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明显改变,经济增长在产业上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前三季度,工业比重继续上升,服务业比重继续下降。而在工业内部,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
三是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增速为13%,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是前三季度中增速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房地产业的结构也有所改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全国经济适用房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同期加快21.6个百分点;占住宅投资的比重为4.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656个城市中已有586个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占89.3%。尽管房地产投资加快增长,但由于住房需求持续旺盛,供求关系仍趋紧张,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加快上涨势头,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较高。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9%,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6%,涨幅比上月低0.3个百分点。分地区看,深圳、北海、乌鲁木齐、北京等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较高。
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未来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初步预计2007年GDP增长超过11%,CPI在4.5%左右。
(一)投资需求仍将较快增长。一是企业家对市场需求继续持乐观态度,投资意愿上升。央行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有29.2%的企业家认为市场需求旺盛,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4和4.7个百分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2.1和2.7个百分点,创近10年来最高。二是企业设备利用水平继续保持高位。调查显示,4%的企业设备超负荷运转,83.7%的企业设备水平利用“正常”。三是投资资金充裕。一方面企业盈利状况继续维持高位,29%的企业认为本季度“增盈”,是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另一方面,银行经营状况不断向好,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意愿比较强烈,央行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银行业景气指数相比历年同期大幅提升。此外,国内直接融资发展加快,资金供给的约束趋于减弱。在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均有所增强的情况下,投资仍将维持较快增长趋势,有出现反弹的可能。三季度以来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累计新开工项目17万个,同比增加1.8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连续5个月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二)消费需求有望加快。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着力增加收入和提高消费倾向的各项政策正在逐步发挥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提高,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持续高于GDP增速,为消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支撑。加之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下的乐观预期及财富效应等因素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预期未来一段时期消费仍将保持稳中趋旺的态势,但物价上涨有可能对实际消费增长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未来加快农村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仍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点,同时也需从现实的购买力结构分布出发,全面地、多方位地开拓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
(三)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次贷风波加大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可能依然较大,我国贸易多元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贸易形成的影响,外部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从国内看,由于近几年供给和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进口替代能力显著提升,增加进口的难度有所增加。当前包括扩大消费内需、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外汇管理政策等在内的一揽子结构性调整政策和汇率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但其效应将是逐步和渐进的,国际分工格局调整及国内储蓄率较高等深层次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总体来看,在外部需求增长依然较快,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增速有望逐步放缓。
(四)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须关注。一是粮食价格引发价格上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国际粮食供需趋紧,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及工业用粮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供给总体偏紧的状况仍将持续,有可能继续推动CPI上涨。二是能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国际上,油价不断走高。从国内看,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是合理反映我国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平衡增长能力的必然要求。但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会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压力。三是从劳动力成本看,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工资上行压力将增大,平均劳动报酬已连续七个季度超过GDP名义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总水平。此外,通货膨胀预期继续强化。
报告指出,造成当前国内流动性总体偏多的直接原因来自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从深层次看则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密切相关。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并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取时间。因此,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利用好当前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增加公共消费性开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投资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等投资适度增长。继续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适当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引导和鼓励企业适当降低积累比例,优化企业、政府和居民收入分布结构,促进消费增长。继续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高和强化环保及劳动保护标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