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财政杂志社、中国财经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财政与高科技园区发展论坛”在长沙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提出:高科技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财政主动介入、积极支持高科技园区发展,有利于破解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瓶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财政部有关司局领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中心高级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院校的资深学者以及湖南省内部分园区负责人等出席了论坛。
湖南财政支持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
湖南省政府党组成员、财政厅厅长李友志认为,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洼地,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基地,已经日益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关键。湖南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发展的短板和差距在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同时,湖南发展的希望和潜力也在工业,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依赖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高科技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最佳载体,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财政作为国家调配经济资源、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支持高科技园区发展责无旁贷,必须站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找准定位,立足当前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瓶颈,创新财税支持政策,积极施为。
近年来,湖南省各级财政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本省实际综合运用财政担保、贴息、奖励以及无费管理等方式支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共有高新技术园区77个,基本形成了以长沙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现代工程机械等产业群,以株洲高新区为中心的硬质合金材料、现代电力机车等产业群,以湘潭高新区为中心的轻轨地铁、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2007年上半年,各高科技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1.7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9%,出口创汇13.7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的比重为43.7%,增长了26.2%。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
但同时,一些因素制约了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一是缺乏产业特色与分工,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二是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瓶颈制约明显;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快;四是随着“两法合并”实施,园区政策优势部分丧失。

财政支持高科技园区发展意义深远
发展高科技园区,聚集同类或产业链条关联密切的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组团规模化、土地使用集约化、资源利用效能化、产业配套系列化,从而实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机制创新等方面质的飞跃,由此形成的上下游结构完整、外围产业体系健全、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园区集群型”工业具有典型的新型工业化特征,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园区具有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双重特征,可以通过辐射、关联作用带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相邻产业的快速升级,成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强劲动力。
与会专家认为,由于高科技园区具有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的特征,这些都是市场无法自行化解的缺陷和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和扶持。高科技园区具有的外部性特征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进行补偿和协调,高风险性特征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进行有效化解,这就决定了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财税政策的支持。而且高科技园区的优势源于政策,优在体制,强在创新,政策扶持是国家高科技园区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中财税政策的支持加快了企业的成长,推动了园区建设,促进了招商引资和产业集群发展。在目前风险投资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财税政策的介入支持,有效化解市场风险,才能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资金流向园区。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需要财税支持政策的创新
专家们认为,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对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立足于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现实瓶颈,找准定位,创新财税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杠作用,有效促进各种资源向高科技园区聚集,并形成内生、持续的竞争优势,推动高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李友志厅长针对湖南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四大瓶颈,就财政如何主动介入高科技园区发展提出四条建议:一是以财政投入为支撑,缓解高科技园区的资金压力;二是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增强高科技园区的吸引力;三是以财税政策为引导,形成支持高新企业的政策合力;四是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强化高科技园区的辐射效应。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郑建新对我国现行促进科技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进行了介绍,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改革和完善主体税种,增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适应性;规范税收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运用税收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和产品;完善税收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中国财政杂志社社长宋爱武就财政如何支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宋爱武认为,由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风险性、外溢性等特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通过政策等手段的扶持,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科技园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似乎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症结所在。宋爱武认为,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功能不是创造产值,而是创造高新技术,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财政支持高科技园区的政策目标和着力点,就是要支持其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机制转变,支持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导园区从“制造”导向的发展向“创造”导向的发展转化,培育出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生命力的企业、企业家和产品,使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充分活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以自主创新为主要特征、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特殊区域。在政策或资金的具体投向上,应主要集中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机制的建立,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技术、社会公益型技术、前沿技术等的研究开发等方面。
财政主动介入高科技园区发展,是财政工作创新求发展的一种新思维模式。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欧阳煌认为,这种模式将逐渐改变“政府花钱,财政买单”的单一做法。如湖南省政府注资组建了湖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与省内四家单位签订了正式投资合同,投资总额近6000万元,助推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中心公共资源管理高级顾问彭龙运博士以印度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设计为借鉴,提出政府的作用应定位于服务市场,产业激励政策要有产业及其发展阶段的针对性,政府采购激励要权衡进口替代和公平竞争的利弊,财税激励要考虑企业在创建、成长和发展等不同阶段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研究员认为,财税支持园区发展要着力于实现大学校区、高新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融合发展,要以园区的优势产业为核心,打造产业链;要以各类园区为载体,优化环境,提升园区配套能力,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阐述了高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的交叉关系,认为集群是发展的动能,园区是发展的势能,要以高科技园区为有效载体发展产业集群,财税支持高科技园区的重点要放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上,着力打造创新型集群。
参加此次论坛,记者深刻感受到,湖南的发展已经并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轨道,湖南财政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有着高效、务实、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省内高科技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大势正猛。论坛上,官员、专家、学者对湖南高科技园区发展提出的客观、中肯的建议,亮点纷呈,见仁见智。这些真知灼见必然对湖南园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