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4 作者:财政编辑中心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去年10月,《中国财政》刚刚喜庆创刊50周年,到现在又迎来了出版第500期。回顾《中国财政》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着历届财政部领导的倾心关怀和热情鼓励,得益于全系统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饱含了几代编辑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有艰辛、有喜悦、有坎坷、也有收获,值此出版500期之际,我们将纪念创刊50周年的回忆文章作了一些删改后刊登出来,以飨读者,也以此答谢广大支持和关心《中国财政》月刊发展的领导和热心读者、作者。
50年来,《中国财政》伴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而日益成熟、壮大。几代编辑人员种下的这棵种子,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1990年9月,《财政》在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举办的全国期刊展览评选中荣获“整体设计奖”;1992年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期刊工作协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一直将该荣誉保持至今;1993年12月在中国财政学会举办的“全国财政系统刊物评奖”中荣获特等奖;1997年12月被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12月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期刊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创刊
1956年4月,财政部领导向党中央汇报...
编者按:去年10月,《中国财政》刚刚喜庆创刊50周年,到现在又迎来了出版第500期。回顾《中国财政》发展的风雨历程,凝聚着历届财政部领导的倾心关怀和热情鼓励,得益于全系统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饱含了几代编辑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有艰辛、有喜悦、有坎坷、也有收获,值此出版500期之际,我们将纪念创刊50周年的回忆文章作了一些删改后刊登出来,以飨读者,也以此答谢广大支持和关心《中国财政》月刊发展的领导和热心读者、作者。
50年来,《中国财政》伴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而日益成熟、壮大。几代编辑人员种下的这棵种子,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1990年9月,《财政》在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举办的全国期刊展览评选中荣获“整体设计奖”;1992年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期刊工作协会“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一直将该荣誉保持至今;1993年12月在中国财政学会举办的“全国财政系统刊物评奖”中荣获特等奖;1997年12月被中国经济期刊联合会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12月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期刊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创刊
1956年4月,财政部领导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提出了要在克服财政工作中某些落后状况、迅速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要提高财政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包括创办《财政》杂志以及筹办财政经济出版社、财政科学研究所等机构。
1956年10月,《财政》月刊创刊号同读者见面,由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杂志编辑部编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当时又称财政出版社)出版。刊物的创刊没有任何仪式,一切从简。创刊号“素面朝天”,没有任何装饰,显得非常简约庄重、朴素大方,只在封三刊登了刊物的“简单介绍”,提出了“刊物的内容应当密切结合实际;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展开自由讨论;努力提高刊物质量,使内容力求充实、生动,文字尽量简练、通俗”三点办刊要求,并把刊物定位为“财政业务性刊物”。
为了办好《财政》月刊,财政部领导不仅经常带头写文章、帮助刊物修改文章,对杂志的编辑工作经常给予具体的指导,而且注重研究刊物发展问题。四位编辑人员边探索、边实践,经过不懈努力,刊物内容逐渐充实,质量不断提高,并在推动财政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辑部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财政方针政策的宣传报道。创刊初期,几乎每期刊物上都发表财政部领导同志对工作的指示、讲话或专题文章。1956年到1957年,刊物就发表过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先念《关于1956年国家决算和1957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和在1957年全国财政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戎子和副部长关于国家预算收支平衡、国家信贷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的文章,金明副部长在财政部先进工作者和青年积极分子表彰会议上的讲话等。这些讲话和文章,在资讯信息很不发达的当时,对于指导当时全国的财政工作、提高财政干部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下功夫写好社论和评论。每当国家出台重大财政经济政策措施时,《财政》都会及时发表自己的社论。三是大力宣传工作经验和典型人物。编辑人员从当时国民经济底子薄和财政干部工作经验不足的现实情况出发,推出了许多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报道,还有学习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以及财政系统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在广大财税干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讨论与争鸣。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双百”方针,《财政》杂志积极响应,开展对财政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作问题的讨论。如创刊后的第二期,发表了崔敬伯所写的《试论财政科学中的“百家争鸣”》一文,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财政理论问题和工作问题的探讨性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1957年以后,国民经济逐步进入困难时期,中央对各部门报刊进行清理整顿,财政部主办的《财政译丛》、《人民税务》和《工业会计》相继停刊,《财政》杂志又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承担的宣传责任更加重大。1958年10月《财政》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1964年1月《会计》杂志创刊,《财政》杂志遂又改为月刊)。从改刊后的杂志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物资的匮乏,为了节约资源,改刊后的刊物纸张变薄了,目录上了封面,封二、封三也都用来刊登文章。但刊物质量并未因此受到丝毫影响,内容更加充实。
正当《财政》杂志稳步前行的时候,1966年8月《财政》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受审停刊,机构被撤销,人员被下放,财政部联系广大财政干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被一刀斩断。
复刊
文革结束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财政》复刊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1979年8月3日,财政部党组决定恢复出版《财政》月刊,并下发了《关于出版<财政>月刊的通知》,1980年1月,《财政》正式复刊与读者见面,并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财政部《通知》要求,各地普遍建立了通联组,指定了通讯员,负责为刊物提供信息、组稿写稿。同时,编辑部还在部内各司局也确定了联络人。这些具体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刊物同各地财政部门和部内各业务司局联络渠道的顺畅,也保证了刊物与财政系统、财政工作的密切联系。
复刊后《财政》月刊首先面临着在财政系统从思想上继续消除“四人帮”影响的重大任务。为此,1980年第1期发刊词之后的开篇之作就是卢之超撰写的文章《补好真理标准的讨论这一课》。文章对一年多前开展的真理标准讨论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要继续联系财政实际,补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真正解决人们的思想路线问题,跟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的新形势。
为了进一步办好刊物,1981年11月21日,财政部党组决定成立中国财政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作为部属司局级事业单位,将原由财政部办公厅主管的《财政》编辑部、《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划归杂志社主管,并任命钱度龄同志为副社长,左春台同志兼任总编辑。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财政理论不断更新,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财政宣传和财政研究任务更加繁重。整个80年代,杂志社领导带领编辑人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重点报道了财政改革方面国家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如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宣传1980年出台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出台的“划分税种、分级包干”及1988年出台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宣传加强财政综合平衡、积极消除财政赤字和切实搞好国库券发行工作;报道国有企业两步“利改税”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宣传策划工作,紧紧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主线,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基本方针,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政中心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改革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丰富、活跃刊物的内容,增强刊物影响力,《财政》举办了一系列活动。1986年9月10日,召开了纪念《财政》创刊30周年座谈会,财政部部长、副部长以及各司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回顾了30年历程,肯定成绩、指出缺点和不足,提出了对今后工作的希望和意见。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薄一波、王丙乾和张劲夫、吴波等财政部老部长祝贺。1987年6月,《财政》编辑部与中国财经出版社财政编辑室、《中国税务》编辑部、《财政研究》编辑部、财政部教育司成人教育处、财政部机关党委宣传处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财政知识竞赛。1989年5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财政》编辑部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了首次全国财税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大赛,这是建国四十年来财税系统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文艺活动,收到了八千余件作品,部分优秀作品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王任重、王丙乾、黄火青、方毅、杨成武等出席了展览活动开幕式,中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著名国画家黄胄、著名书法家沈鹏和著名摄影家朱羽君、何世尧等参与评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优秀作品随后汇集出版了全国财税系统书法绘画摄影大赛优秀作品选,邓小平同志亲笔为画册题写了书名《中国财政四十年》。李先念、薄一波、王丙乾、张劲夫、方毅等领导为大赛题词作贺。
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财政》杂志已经奠定了在我国财政宣传战线上的主体地位,在财政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财政改革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国库集中收付、农村税费改革等等重大改革措施接踵而至。这一时期,《财政》充分发挥广泛联系财政系统决策部门、学界、基层的优势,邀请各方人士,对改革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积极为改革出谋划策、摇旗呐喊。澄清了对改革的一些模糊认识,为改革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这一时期,《财政》还通过不断改进版式设计,活跃了版面、增强了宣传效果。1992年,杂志社领导专请财政部第一任部长薄一波同志重新题写了刊名,老部长写下的典雅、大方的刊名在当年第1期刊物上呈献给广大读者,给刊物增添了新的风韵。1997年,《财政》改名为《中国财政》,封面由简单的素面图案改为精美的彩色摄影照片,页码由16开本的48页改为大16开本的64页,增加了信息量。
2003年,国家开展报刊治理整顿,改革报刊管理体制,实行“管办分离”,《中国财政》由财政部主办的机关刊物改为财政部主管。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中国财政》认真按照金人庆部长提出的财政宣传工作要“为财政改革服务,为财政政策服务,为财政理论服务,为财政业务服务,为广大财政、财会干部服务”的“五个服务”要求,切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指导性、实用性的同时,积极同市场接轨,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强时代气息,以充实的内容、鲜活的文风,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逐步向现代化财经媒体转变,打造精品期刊、品牌。
创新
面对报刊市场治理整顿后的新形势,在部党组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中国财政》以创新为根本,经过不断努力,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为了提升刊物质量,扩大财政宣传阵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财政》在内容上狠下功夫。一方面,按照部领导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大做文章、做大文章”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利用财政系统的信息资源,围绕财政部的中心工作确定宣传重点,邀请决策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撰稿,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进一步强化了《中国财政》作为财政宣传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保持刊物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如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财政》以专题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了国家财政积极“做大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以及按照“五统筹”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所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又如2004年5月推出专题报道并发表评论员文章《以全新思路做大财政经济蛋糕》,积极宣传财政部领导班子提出的“做大一个蛋糕、用活两个存量、推进三项改革、完善四项制度”的新时期财政工作基本思路;7月又发表金人庆部长文章《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本届部党组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根据《中国财政》的绝大多数读者在地方的特点,突出刊物的实用性。地方财政干部经常来函希望刊物能多提供一些实用的政策信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特别是能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具有“金钥匙”作用的实用经验。为此《中国财政》把更多的眼光瞄准了基层读者,了解他们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反映地方广大财政干部的思想和心声。如《中国财政》重点介绍了基层财政干部普遍关心关注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扶贫、农民增收、化解乡村债务、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文章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写得具体细致,为推动县乡财政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外,适应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特征,增加动态,扩充信息。2006年加大了各地财政动态信息量,受到了地方财政干部的普遍欢迎。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了同地方的联系。2005年在全国范围重建了通联队伍,以通联组为纽带,将信息沟通的网络成扇面、发散性地深入到各省、市、县、乡,去捕捉财政工作中的亮点、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调查、采访,用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特色,使杂志有效发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推动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此外,大力提倡改进文风,增加刊物可读性。坚持走采编合一的道路,要求以生动鲜活的文风撰写采访稿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根据近几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市场环境,在发展方式上提出了“经营刊物”的理念。2005年《中国财政》顺应期刊出版市场化改革取向的潮流,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审美品味和信息需求,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封面设计、内文编排以及栏目设置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杂志由原来的64页扩版为80页,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和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中国财政》以全新的风貌面世以后,在读者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刊物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成功属于过去,奋斗没有尽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未来,《中国财政》所担负的财政宣传事业任重而道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再次创业,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进财政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