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许多地方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资产的处置权和收益权都归属这个机构。另一种模式是各种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产权,资产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权属仍然由各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由财政部门委托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管理。像广东南海、广西南宁以及乌鲁木齐市等地就采取的是第一种模式,只是具体的管理方法略有不同。上海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
实行第一种模式的地区主要是把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统一管理,没有涉及到医院、学校、报社、电视台等有收入的具有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的资产。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都设立了资产管理机构,尽管侧重点不一样,但对各单位的资产都集中管理,改变各单位资产产权关系,将各单位资产的产权集中到一个机构。这样,便于对资产管理监督,能够在各单位之间进行资产调配,解决了各单位资产占有不公的问题,消除了由于占有富余资产而带来的部门利益,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但这种方式不容易操作,难度很大,只适用于行政结构层次少的省以下的地区。第二种模式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与原来的管理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财政部门对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权难以落实到位,资产也难以在各单位之间调配,难以解决各单位占有资产不公的问题和资产利益部门化的格局。
全国还有地方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即资产产权仍然属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不收回产权和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权,对所有的经营收入都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进入财政专户。这种管理办法,难度也不小,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庞大,对各个单位的收入难以有效监管;二是仍然难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公,效率不高,不容易调剂余缺等问题。
根据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总体思路可在这两个管理办法的框架内,充分依靠各行政主管部门,形成三级管理模式。
首先,横向上实行分类管理。可将行政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财政部门可委托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管理下属单位资产,每一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管理可依据各类单位的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办法。第一类是行政单位(包括按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对这类资产所有产权集中到各主管部门,以利于建立资产调剂余缺的机制。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拥有各单位资产的详细资料,作为以后审批各单位购置资产的依据。同时,行政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须彻底分开,单独建账。非经营性资产由各行政单位具体使用和管理,不得擅自转为经营性资产,不允许出租,各使用单位保证资产安全和完整。经营性资产全部集中到各行政单位的主管部门,由各行政单位的主管部门成立或委托机构统一经营,经营利润进入财政专户,财政资产管理部门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营活动定期审计。行政单位不允许拥有经营性资产。这样可以打破资产利益部门化格局,建立资产调剂使用和共享机制,减少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对非经营性资产可首先在各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之间调剂余缺,必要时在各主管部门之间进行调剂。这种管理方式既便于操作,阻力小,又能突破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难点,消除资产利益部门化的问题,抑制行政单位多占资产的冲动。第二类,既有财政拨款,又有创收的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报社、电视台等。对这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主要是建立重要资源共享机制,但不集中产权,不剥离经营性资产,以激励这类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效率。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履行资产监督权以及对不动产及高价值资产的处置审批权,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进行资产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事业单位保证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必须拥有这类单位的资产的详细资料。第三类,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资产管理部门主要履行资产监督权以及对不动产及高价值资产的处置审批权,防止资产流失,产权属于各使用单位,不剥离经营性资产。同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其次,纵向上形成完整的管理链。将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环环相扣,实现从资产购置到资产处置的全方位管理。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相结合,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是确定新的预算年度预算购置资产的基础和前提,根据零基预算规范,在确定各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预算时,要通过资产管理部门了解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的情况,根据存量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控制增量资产,不得超额配置。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预算批准后,要由政府采购部门统一采购,然后交付单位登记使用。资产管理还要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要把资产管理落实到日常财务管理中去,在制度上要与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相协调,相统一。此外,还要把资产管理与价值管理结合起来,掌握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价值变化情况,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 戴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