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县财政部门重新界定财政支持的领域和范围,打破“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的传统思想,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且规模较大、效益突出、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加大对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以及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型、扶贫型、农产品开发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全县民营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8亿元,上缴税金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7%、114%,分别占GDP和工商税收的55.3%、97.4%。
服务创新,找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一是发挥财政职能,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利用自身的经济监督、财务管理的职能,帮助民营企业加快实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对财政投入资金跟踪问效的管理中帮助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加快向公司制转变;对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帮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同时利用财政信息渠道,帮助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和资本运营,建立企业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营造规模优势。二是扶持建设民营经济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开发扩基地,突出特色强基地”的思路,同时遵循地区分工的要求,把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在最佳区域内,做到自然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财政部门重点支持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对园区主导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支持对园区具有明显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扶优扶强。2003年支持平泉镇、七沟、南五十家子和北五十家子设立了4个民营工业园区,制定了园区用地、收费、招商、人才、环境和其它方面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28款72项,4个民营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5家,实现产值4亿元,税金2000万元。三是着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粗延长产业链,强化带动效益。充分挖掘龙头企业的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潜力,发展壮大了一批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对这些企业在贷款、用地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组织同类企业联合携手,对优势行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对杏仁露、活性炭、食用菌三个特色产业,通过组建协会的形式统一组织起来,并成立了特色行业监管办公室,建立健全了协会的自律章程和行业监管办法,各企业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规范运行,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加大对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扶持力度。在优势产品集中产区,有重点地建设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抓住地处冀、辽、蒙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关内外商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制定了“市场兴县”战略。近年来,通过采取引资建市、招商兴市、环境保市等举措,市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市场为龙头、区域市场为骨干、遍布城乡的各类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常年市场交易额达到13亿元,其中榆树林子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量达到8.6万吨,交易额1.15亿元。专业市场的培育与建设,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全县呈现出了“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喜人景象。
管理创新,狠抓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以股份合作、专项补助、资金配套和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信贷资金、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甚至社会闲置资金、外资等投入民营经济,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使民营经济的增长由追加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水平的状况向提高投资功效,低消耗、多产出、高效益的状态转变。近年来,为承德避暑山庄企业集团公司、承德润隆食品有限公司、承德森源食品有限公司、承德哈露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民营经济实体争取贷款贴息资金317万元,引导信贷资金8500多万元投入到食用菌、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有效促进了民营企业的提档升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根据中小企业成长的需求、服务市场的发育状况和当地财政实际情况,支持民营经济协调部门组建或改组设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推动其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诊断、咨询、信息和培训服务。三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和落实资本金,逐步扩大担保业务范围和规模,增加业务品种,提高信用贷款担保的比例,拓展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聚集社会资本,壮大民营企业实力。2004年,平泉县组建了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入股的市场化运作形式,县财政出资148万元,向企业募集股金380万元,总股本金达到528万元,担保能力达到2500万元以上。担保公司的成立运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四是加大监管力度,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加大有关财政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民营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有关信息,为其享受财税优惠政策、获得资金支持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收费公示制度,制定收费目录,把收费项目、依据、标准等向全社会公布,并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以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彻底脱钩为重点,完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票款分离”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预防和杜绝“三乱”行为,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成立集中缴费服务大厅,严格“收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对年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均纳入“一站式”收费范围,并实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2月底前由县政府组织物价、财政、民营局等部门核定收费限额,上级明令取消的收费项目,坚决予以取消,保留项目做到了公开透明,从而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与此同时,发挥好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职能,组织面向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督促、指导民营企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平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科技创新,占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一是通过项目补贴或根据技术服务收入额进行补贴等形式,对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机构进行扶持,推动这些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二是选择部分产业集中度高、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进行技术创新支持试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依托试点区域的强大实体经济和产业集群优势,成立资源共享、事业共创、风险共担、成果共有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开展关键性技术的开发和攻关,帮助中小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三是积极推广“企业+科技+基地”的方式,以企业为龙头,以高科技为手段,精心实施好产品品种、品质、技术等更新工程,使企业的效益、科技的成果共同结合,形成产业增效、财政增收的财富效应。自2003年开始,县财政每年至少拿出3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加强食用菌科研机构建设和科技公关,抽调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食用菌菌种评审委员会,对菌种的引进、试验、生产、销售进行监督把关,确保菌种安全。同时为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食用菌技术创新的奖励。几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15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开发、示范与推广,加快了科技兴农的步伐,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平泉县食用菌液体菌种、珍稀品种黄伞分离和栽培、香菇免割保水膜等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生产,推广食用菌品种8个系列30多个品种,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