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比上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是1996年经济“软着陆”以来增长速度最高的。对中国经济高增长国际社会一直保持警觉。当前,国内也有部分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经济已经驶入过热的快车道。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当前中国经济在偏快区间运行,但偏快不等于说全面过热,应该正确看待
首先,当前的“快”有历史必然性,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当前仍处于这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增长惯性比较强。从年度看,2003-200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0%、10.1%和10.2%,一直处在历史的高水平上。
其次,当前的“快”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持。经过近三年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渐趋宽松。一方面,农产品供求改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也得到初步扭转,市场物价总水平相对稳定,涨势相对温和,通胀率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资金比较宽裕。目前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已经超过10万亿元,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9411亿美元,外资流向中国也保持较大规模,1-5月外商实际直接投资达到230亿美元,同比增长2.8%。整个经济环境的宽松为经济增长加速提供了可能。
第三,当前的“快”是外部形势好在我国的反映。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在继续,世界经济持续看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达到4.9%,比2005年快0.6个百分点;国际贸易增长8%左右,也快于上年。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加速,外部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当前的“快”与行政性推动力量较强密切相关。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一五”开局“两个效应”叠加,形成了所谓的“政治周期”,由此而形成的行政性推动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
二、衡量经济是否过热,不能仅仅看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应该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总体是好的
首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8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增幅同比上升8.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75,比上年同期提高15.66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12.58%,提高0.8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32%,提高0.6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27%,提高0.0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38次,提高0.18次。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继续回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8.1%,增幅同比回落31.2个百分点。从这些宏观、微观的经济效率指标来看,应该说目前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是好的。
其次,从经济运行的约束因素来看,前两年经济运行的约束因素主要是煤、电、油、运,目前看来这些因素没有继续加大,反而在逐渐缓解。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运、销量持续增长,全社会煤炭库存继续增加,煤炭价格总体稳定。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查表明,上半年原煤产、运、销量同比分别增长8.3%、3.4%、4.4%,全社会库存比年初增长9.4%。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302.13元/吨,同比下降1.3%,发电用煤平均售价212.19元/吨,同比增长0.6%。煤炭供应能力超常增长,但需求增长趋缓。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煤炭需求增幅回落。电力供求也趋于正常。目前看来拉闸限电不再像前年有20多个省,现在只有云南和广东还有少数省存在春夏用电高峰时期拉闸限电情况,其它地区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运输状况基本上能够得到保证。
第三,物价基本稳定,市场销售情况良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回落9.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其中6月份上涨3.5%),回落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回落3.8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稳中有升。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实际增长12.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今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形势不错,基本面是好的,言经济全面过热为时过早。虽然如此,我们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也不能掉以轻心。一是银行信贷增长过快,银行体系流动性过于宽松,信贷进一步扩张的压力和潜力都很大。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投资增速超过35%的省份达到14个。从发展势头看,新开工项目继续大幅增加,投资在建规模偏大。上半年,新开工项目98850个,施工项目170777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18341和3155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增长22.2%和26.6%。三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上半年,进出口顺差达到6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亿美元,增长55.0%,贸易顺差的加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更加突出,外汇储备急剧扩大,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亿美元,比年初又增加1222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外汇占款增加较多,人民银行被动性投放基础货币,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减小,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多。
三、目前应防止经济运行由偏快转向过热
以上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当前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主观原因则是各地竞相发展,攀比增长速度的冲动十分强烈。地方政府的冲动与资金的宽松相结合,推动投资加速增长。从更深层次原因分析,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这些问题既加大了经济波动的危险性,积累了金融和通胀风险,也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调控措施,防止经济运行由偏热转向过热。
首先,统一认识,上下一心。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带有宏观性,前期的调控政策也更多地体现了预调控和结构性的特点,因此,地方和企业对形势的判断与中央有差距,感觉不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下力气切实把各方面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上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为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思想环境。

其次,重点要管好“两个闸门”。对于信贷闸门,要通过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继续做好外汇占款的对冲操作、继续加强窗口指导等措施看紧看好。对土地闸门,一是要加强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调节,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分成的新措施;二是要切实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重点是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批地、越权批地、“先用后批”、“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行为,让违法违纪者得不到好处。
第三,在发挥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一是要适当控制国债投资进度,已开工的国债项目能减缓的要适当减缓,未开工的项目能延迟的要适当延迟。二是要减少一般性建设支出,更多地增加社会发展支出。加大公共财政转型力度,把更大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改善社会保障上,而一般性支出宜适度从紧。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一是要围绕打破人民币升值预期多做工作;二是适当调低出口退税率;三是扩大国内紧缺的一些战略性物资的进口;四是尽快出台并实施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政策;五是切实加强外资进入房地产业、并购国内企业和投资股市的管理,堵住各种变相的热钱流入。
第五,继续加强新开工项目控制。要坚持从严执法,用好资源、环保、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低水平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