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北经济自2003年以来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2005年GDP突破1万亿大关。与此同时,经济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8.90%上升到2005年的10.23%,3年间提升了1.33个百分点。但是,河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指标在全国位次居后的局面却没有改变,2005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居第29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财政收入征收强度和GDP的结构与质量。这几年来,河北财政收入每年增长速度都远高于GDP增长率,虽然个别地方存在财政收入年终“留尾巴”的情况,但也有地方存在“收过头税”的现象,两相抵消,总体上应当说征收强度是适度的。因此,应当在GDP方面去找原因。
从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看,可以说河北产业结构在多层次上都不利于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首先,三大产业结构制约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2004年,河北三大产业比例为15.6∶52.9∶31.5,其中,一产比重居全国第1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居全国第8位,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三产比重居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由于一产基本上不提供财政收入,三产提供财政收入比率远高于...
河北经济自2003年以来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2005年GDP突破1万亿大关。与此同时,经济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8.90%上升到2005年的10.23%,3年间提升了1.33个百分点。但是,河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指标在全国位次居后的局面却没有改变,2005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居第29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财政收入征收强度和GDP的结构与质量。这几年来,河北财政收入每年增长速度都远高于GDP增长率,虽然个别地方存在财政收入年终“留尾巴”的情况,但也有地方存在“收过头税”的现象,两相抵消,总体上应当说征收强度是适度的。因此,应当在GDP方面去找原因。
从产业结构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看,可以说河北产业结构在多层次上都不利于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首先,三大产业结构制约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2004年,河北三大产业比例为15.6∶52.9∶31.5,其中,一产比重居全国第17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居全国第8位,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三产比重居全国第2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由于一产基本上不提供财政收入,三产提供财政收入比率远高于一产,一产和三产比例与全国平均值相比前者高、后者低,虽然数值不大,但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有影响。按河北2005年的经济规模计算,GDP的一个百分点就是100亿元,如果是第二、三产业,大体可以提供20亿元的财政收入,河北一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三产低于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由此少提供8亿元财政收入,进而使当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降低0.08个百分点。其次,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利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河北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是传统产业多、现代产业少(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3%),上游产业多、下游产业少。一般而言,现代产业和下游产业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高于传统产业和上游产业,因此,河北二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两多、两少”,决定了河北同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同量的资产存量所产出的GDP相对较少,同样规模的GDP所提供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第三,第二产业产品结构同样不利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河北工业产品结构特征是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低的多、科技含量高的少。这“三多、三少”,进一步决定了河北同等生产规模所产出的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少,而同等工业增加值所包含的利润量相对较少,进而影响GDP中增值税、所得税及其附加的入库量。
以上分析表明,河北之所以GDP总量居全国第六位,而人均财力、人均财政支出和人均工资水平却都处于20位以后,除了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相对较多以外,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层次低,由此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如果进一步分析,在经济结构的几个层次中,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影响最大的不是三次产业结构,而是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和工业产品结构。所以,河北必须在二、三产业方面深入分析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原因,并相应采取对策。
从经济效益水平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影响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国平均水平8.23%,河北为6.04%,比全国平均低26.6%;大中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国平均水平7.44%,河北为7.09%,比全国平均低5%;河北36个主要行业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有24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2/3。令人震惊的是,列为河北十大主导产业的8个工业产业(其余两个分别是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中,竟然有7.5个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6%-80%不等。这组数据表明,占河北2004年GDP52.9%的第二产业整体经济效益比较低,不仅制约企业现实竞争力、长远发展后劲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而且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难以提高。按照2004年河北第二产业规模,成本费用利润率每一个百分点代表47亿元的利润,影响14亿元的财政收入。利润率低10个百分点,就会影响140亿元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4个百分点。2005年,河北经济总量占全国第6位,而企业所得税收入总量在全国占第9位,企业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居第11位,也间接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差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河北第二产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差,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结构层次低以外,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和经营管理粗放所致。河北3/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科研开发机构,而成本费用利润率普遍较低,则直接说明工业企业包括人力资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在内的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比较低。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又是关乎一个地区居民能够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多少实惠的关键指标之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地发展经济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现“五个统筹”,需要十分关注和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构建和谐社会,化解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经济社会矛盾,必须以强大的财政实力作为物质基础,从而也需要十分关注和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此,必须把逐年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指导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中间目标之一。其中的关键是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为主要着力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个区域经济体的效益水平。
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重。之所以强调“并重”,而不是以其中某一方面为主,是因为河北经济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二、三产业发展余地还很大,必须重视新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河北二、三产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GDP总量中已经占到近85%,主要依靠外延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投入多、实惠少的问题,必须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效益、要实惠,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多下功夫。为此,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做到新建项目与技术改造项目“两手抓、两手硬”;新建项目的谋划和审批要突出重点支持现代产业、下游产业和精深加工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发展的政策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也不能满足于“有项目就行、能发展就好”,要以科技含量、效益水平为尺度在产业和产品层次上进行优选,在空间分布上要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在城乡经济发展关系上,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坚持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道路。城市化水平越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才会越高。然而,城市化水平不会凭空提高,必须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为基础。同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合乎规律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增加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上,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冀战略,全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当作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广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研发和创新项目,各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高度重视科学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并大力推广以科学管理促进效益提高的先进企业典型,带动所有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在政策措施上,要加强对经济结构多层次调整优化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示范引导,加强对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鼓励。
在政绩考核上,要兼顾GDP增长率、经济效益指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依此建立主要经济指标通报制度,强化政绩约束与激励机制。
(作者为河北省财政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