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6 作者:广东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广东省在科技利用上长期以“引进、消化、吸收”为战略,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对企业开发的扶持,形成了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目前,广东近七成的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八成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八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七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广东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8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产品规模居国内前列。
近年来,广东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粤”决策部署,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做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安排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战略产业,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增加科技投入。2001年至2005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达266.34亿元,其中,科学事业费安排72.6亿元,科技三项费用安排190.55亿元。从省级情况来看,“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当年省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
广东省在科技利用上长期以“引进、消化、吸收”为战略,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对企业开发的扶持,形成了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目前,广东近七成的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八成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八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七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广东省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8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产品规模居国内前列。
近年来,广东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兴粤”决策部署,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做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项目安排和资金管理工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战略产业,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增加科技投入。2001年至2005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达266.34亿元,其中,科学事业费安排72.6亿元,科技三项费用安排190.55亿元。从省级情况来看,“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当年省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均达到省委、省政府规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以上的要求,并逐年增长。2005年,省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达68亿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项费用3.11亿元,支持项目1442个;安排省挖潜改造资金4.36亿元,其中公开招标1.57亿元,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资金2.23亿元;安排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5100万元,鼓励原始性创新;安排专款4000万元,设立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公共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安排高科技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组织关键领域重点技术和制约广东产业发展的共性瓶颈技术的科研攻关。
推动核心技术创新。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要求,省财政以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公开招标、联合攻关的形式积极推进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突破,支持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项目,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从2002年开始,对省重大科技发展领域进行招标攻关,2004年实施粤港联合招标,招标攻关项目资金2005年达到3.4亿元;招投标范围涉及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领域。近两年,组织实施的“关键领域重点突破”专项,有效地带动了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对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新型区域性创新体系。科技活动机构的健康发展对广东企业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技术中心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2002—2005年,省财政安排资金共计2亿元,支持100家企业技术中心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目前,省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已达340家。拥有国家及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达到136个,在省外及海外设立开发机构83家。全省已建立了16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立了122个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如软件园、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等。同时瞄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前沿,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建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如广东省、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3亿元建立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各投资1亿元共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了一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在全省范围内19个地市建立了159个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搭建高效实用的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性创新体系正在发展壮大。
管好用好资金。为营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环境,在制度建设方面,广东省财政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对挖潜改造、科技三项、高技术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制订管理办法,并针对专门的项目管理以及招投标项目的评价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科技专项资金投入方面,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适当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倾斜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配合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确保资金安排的公平、公正,增强财政资金安排的透明度。省财政厅还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了使用财政资金的定期报告制度,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定期报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认真进行绩效评价,加强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的鼎力支持促进了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全省现已初步建立起与市场接轨、适应自主创新的体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2005年,广东的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在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8%;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行业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已有14家国家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和22家国家企业研究中心落户广东。
近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重大决策,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从机制创新、人才建设、资金投入、加强合作等多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并提出:到2010年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技术自给率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过35%,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在这一过程中,财政部门要继续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支持重点专项的实施,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管理体制,切实促进企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在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统筹使用,形成自主创新合力,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重点投向公共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方面。还要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的建设,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大力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
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修改完善现行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支持项目的初步审核和现场核实工作,严把项目审核关,防止弄虚作假,确保项目真实可靠。对扶持项目加强全过程监控,真正发挥资金的辐射和放大作用。建立健全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专项资金和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其中,重大专项实施后,每两年开展一次全面评估;科技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项目在完成后两年内进行后评估。自主创新专项的实施单位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按照规定做好专项资金使用自我绩效评价工作。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融资难题。按照鼓励创新、优化结构、各有侧重的原则,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对目前分散在多个部门的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形成既符合产业政策,又各具重点的科技资金使用计划,避免重复,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进一步扩大支持项目的招投标范围,确保财政资金安排的公开透明。除财政贴息外,还以多种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项目融资难题。如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利用风险投资公司的融资功能,为自主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充分发挥税收优惠、信贷优惠、政府采购以及以奖代补和滚动支持等方式,引导、鼓励和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推动高技术、先导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它投入为补充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新型科技投入体系和机制。对科技型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除据实列支外,允许企业将当年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专利费用等全额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国有、民营企业加大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进一步用好政府采购政策,鼓励政府部门优先购买本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有者的权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制定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一级单位)设立相应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占用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负责对所属下级资产占用单位的资产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科学配置,建立公共资产预算体系。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公共资产预算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置行政事业资产过程中,预算单位重点是审核资金的可行性,财政资产管理部门重点是根据单位资产存量和履行职能需要,审核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这种合理配置资产的过程就是公共资产预算的编制过程。这样做,既有利于科学配置行政事业资产,又有利于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
强化监管,构建行政事业资产监管营运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应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中心(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科、股合署办公),负责行政事业资产的处置、调剂等事项,在确保行政事业资产的有效利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新购、新建的资产,应先从现有资产中调剂。可运用拍卖、联营、租赁等形式实现资产的流动,激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促使资产占用单位及时清理闲置资产,在行政事业性资产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据此,应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集中处置与调剂转让市场,将行政管理与市场经营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拿出来进行交易,通过所有权变更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强化手段,构建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信息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占用资产单位的情况;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网络平台;建立行政事业资产数据库,涵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所有相关信息;构建行政事业资产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