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刘力真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2004年,中国的出口额达到5934亿美元,排名居世界第三。但在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事实:出口总额中自主品牌不到10%,其余大部分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和“洋品牌”。大量企业为国际名牌作OEM(委托生产),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中国货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品牌竞争力极弱。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除各种歧视性外部因素外,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长期处于数量和价格竞争的低水平状态,也是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我国企业想要真正提高国际地位,长远做大做强,就必须摆脱技术软肋,拥有核心竞争力。
OEM战略模式非长久之计
确切地说,OEM实际上是一种“代工生产”的方式。其含义是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就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加工任务的制造商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被称为OEM产品。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有OEM存在,但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近年来OEM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速度遍布我国众多大小企业。无可否认,当企业条件不够成熟时,不妨先做贴牌,因为选择贴牌战略有利于发挥企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我国企业具有...
2004年,中国的出口额达到5934亿美元,排名居世界第三。但在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事实:出口总额中自主品牌不到10%,其余大部分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和“洋品牌”。大量企业为国际名牌作OEM(委托生产),在国际市场上许多中国货是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品牌竞争力极弱。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除各种歧视性外部因素外,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长期处于数量和价格竞争的低水平状态,也是重要的内部原因。因此,我国企业想要真正提高国际地位,长远做大做强,就必须摆脱技术软肋,拥有核心竞争力。
OEM战略模式非长久之计
确切地说,OEM实际上是一种“代工生产”的方式。其含义是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就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加工任务的制造商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被称为OEM产品。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有OEM存在,但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近年来OEM以一种非同寻常的速度遍布我国众多大小企业。无可否认,当企业条件不够成熟时,不妨先做贴牌,因为选择贴牌战略有利于发挥企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我国企业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以贴牌进入国际市场不需大量谈判,没有差异整合期,也不需要较多的资本。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断依靠低成本夺取市场的我国制造业同时也伴生了做企业的一种惯性思维:做一个行业只要嫌点加工费就够了。在这种思维下已兴起了众多产业,并演化成一种产业和企业发展模式:跟随产业机会,低成本切入,以薄利多销为基本经营理念,通过模仿生产,以低价格产品冲斥市场获得投机性利润。这种模式无法使任何一个企业获得足够多的利润支撑其向产业纵深发展,无法建立足够的技术储备,无法前瞻性地开启产业发展新的方向,而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毫无行业话语权。我国80%的彩电出口靠加工贸易,其中来料加工占整个贴牌的30%,核心技术为国外几大跨国公司所掌握,很多产品都要向它们缴纳相当多的专利费。因此,掌握核心技术,把产业链条往中游、上游延伸成为我国大量贴牌企业的当务之急。在这一方面,格兰仕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格兰仕通过OEM方式曲线占领市场,然后加大研发力度,从单一的OEM战略逐渐走向OEM和自有品牌相结合的宽阔大道。1993年—2003年,在产品出口总量中,格兰仕自有品牌与贴牌之比由1:9发展到3:7再到4:6,逐年上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的迫切要求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已经涉及2/3以上的出口企业和1/3以上的出口商品,因其导致的我国出口企业损失已经超过了反倾销。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构建了以技术法规、标准、认证等技术为主要方式的新型市场准入体系,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出口构成了技术壁垒,削弱和制约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例如,格力1991年刚刚进入欧美市场时遭遇到了德国的GS安全认证标准和欧盟的CE标准,企业在聘请咨询机构、培训员工和改进产品上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仍然无法摆脱这些标准修改、更新的进度。另外,我国的出口机电产品也面临欧盟的“绿色壁垒”:《关于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2004年8月13日生效)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2005年7月1日生效)将影响我国3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而这两项指令在2004年8月13日已成为法律,不能通过WTO协调机制谈判解决。
技术壁垒同时存在着避害性和趋利性两重特点。从中长期来看,一旦出口国产品达到进口国特殊规定和标准后,进口国的消费者对于出口国产品的信心将显著增长,进口需求也将有一个增幅上的巨大飞跃。然而多数机电企业在面对欧盟“绿色壁垒”时抱着无所谓的消极态度,甚至准备放弃欧盟市场,殊不知只有环保才能与世界同步,“绿化”才是大势所趋。我国企业应把技术壁垒造成的阻碍和压力,转化为增加技术投入的动力,力求从着眼于产品的三流企业发展为注意品牌的二流企业,并进一步升级为制定标准的一流企业。
通过自主研发和跨国并购掌握核心技术
现阶段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利用外资与接受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但是跨国公司所掌握的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引进的。实践告诉我们,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避免了投产后要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外方。从长远来看,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是意义深远,企业只有通过研发投入和自我创新,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才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为少数的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厂商,华为在电信网、IP网、无线电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华为自己一步步积累出来的,而那些把技术买过来的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一项内部统计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在电信级IP网络解决方案及下一代转型产品方面,华为累计投入超过8亿美元。仅数据通信一项,2005年一季度华为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4亿人民币,预计全年投入将超过2亿美元。高研发投入当然给华为带来了高回报:2004年华为的NGN(下一代网络)已经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端口出货量24.5%),全球20多个国家的100个NGN商用网络由华为承担。目前网络运营商纷纷转型,华为正是看准了这一趋势并进行了大幅研发投入以争取领先。“ME60系列多业务控制网关”正是全球业界瞄准这一方向第一款诞生的产品,且已经通过BT(英国电信)认证部门组织的严格入网测试。入选BT首选供货商名单,把华为推进了世界一流电信设备商的俱乐部,而华为即将赢得的不仅是数十亿英镑的订单。
一直充当汽车进口国的中国,已经开始扮演出口国的角色。在经历合资品牌排挤“中国制造”的教训后,民族品牌开始担当起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角。我国民族汽车出口成功的关键在于:在小型汽车市场有着无可匹敌的价格优势,对国外消费者来说很有诱惑力。当然,随着世界汽车巨头选择中国为生产基地,民族汽车还必须靠它的技术来打败国外的对手。我国这一轮出口潮具备自主开发并掌握核心竞争力等特点,以生产中小型车为主的长安汽车集团为例,它正沿着技术路线积极布局,在欧洲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开发中心,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自己服务,已经研制和开发出了CV9车。目前,长安汽车集团在荷兰、意大利都有合作项目,而且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大的国外投资商之一,投资额超过一亿欧元,并且主要用于技术开发。除了打造一线核心技术外,打造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技术”也应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的选择,在这一方面丰田是可以参照的榜样。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两次石油危机让生产小型省油型的丰田大举进军美国市场,2004年它还在不断迎合美国主流消费者的需要,如它在美国汽油价格不断刷新纪录的情况下设计出的油电混合动力Prius,已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品牌。综上所述,用市场换取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做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企业定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深更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批有胆有识、锐意进取的中国公司,掀起了一波跨国并购的凶猛浪潮,继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全球500强的行列后,海尔竞购美泰和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使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此外TCL、上海汽车、盛大网络、浙江华立等优秀企业并购对象也都是跨国公司,主要指向是获取技术,而不是资源。
随着大批跨国巨头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保护期之后,我国企业原有竞争优势遭到严重的冲击,倘若不能在核心技术或自主研发上快速提升,许多民族产业将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在这一严酷的形势下,海外收购成为一批中国企业获取核心技术的最新选择。虽然代价昂贵,但海外收购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何况时间不等人,努力追赶跨国同行的中国公司应形成一种共识:时间成本重于经济成本。从获取核心技术的角度来讲,海外并购的重要价值在于中国公司得到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倘若整合工作做得迅速得当并增强研发,最终可以掌握核心技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公司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快追赶跨国公司。
当然也必须指出,全球商业史上的若干案例一次次证实并购是有风险的;但无论如何,跨国并购仍不失为获取核心技术的快捷途径之一,只能勇敢面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不摆脱技术软肋,不突破技术瓶颈是走不长走不远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中,中国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