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近几年来,汽、商品房、信息产品、文化教育、餐饮等五大消费热点一直支撑消费市场的活跃与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新的一年,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均关系到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小,关系到消费能否成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为此,本刊记者对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五大消费热点将会有所变化
(一)餐饮消费——热点持续。据统计,2004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继续保持了旺盛增长势头,全年增幅将达到2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9个百分点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左右,约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于餐饮业市场的火爆,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左右。餐饮业成为2004年国内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也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有专家分析,以下各种因素预示,2005年我国餐饮业将会继续红火。
——社会经济交往活动增加,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近两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内餐饮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外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急剧增加,国内商务会展活动逐步增多,推动了餐饮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汽、商品房、信息产品、文化教育、餐饮等五大消费热点一直支撑消费市场的活跃与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新的一年,五大消费热点能否持续?持续的时间长短和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均关系到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小,关系到消费能否成为经济的第一推动力。为此,本刊记者对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五大消费热点将会有所变化
(一)餐饮消费——热点持续。据统计,2004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继续保持了旺盛增长势头,全年增幅将达到2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高9个百分点左右,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左右,约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由于餐饮业市场的火爆,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个百分点左右。餐饮业成为2004年国内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也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有专家分析,以下各种因素预示,2005年我国餐饮业将会继续红火。
——社会经济交往活动增加,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近两年,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内餐饮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外社会经济交往活动急剧增加,国内商务会展活动逐步增多,推动了餐饮业快速发展。
——餐饮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质量提高将进一步活跃市场。一是餐饮业的连锁经营、网络营销、中心厨房、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餐饮,引导绿色消费。三是强化了饭店与餐饮业管理,加快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的转变步伐,尤其是做好品牌经营和技术创新两大文章。四是以社区餐饮为载体,便民利民的餐饮消费、休闲消费快速增长。
——服务消费的比重将大幅提升。2003年我国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32%,为近年较低水平,2004年这一比重可提高到34%,2005年将进一步提高到35%左右,恢复到1995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二)信息通讯消费——旺销依旧。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9月底,全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装电话96.2台,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09.1台。随着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类商品销售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需求大幅度增加,信息技术商品化已为电子产品注入新的商机。信息家电、通讯设备、计算机、数字彩电等继续走俏。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开展的网上商场、网上购物、网上服务、网上教育、网上国际贸易等渐成热点。据全国限额(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2004年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2%,增幅居各类商品销售之首。
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是我国信息产业在新世纪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将会快于国民经济增速的速度发展。信息化将作为21世纪的发展重点,信息网络及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的发展速度将更加迅猛。有专家预计,今后5年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翻两番,以信息产业翻两番来保证国民经济翻一番目标的实现。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令人乐观,加上家用电子市场从城市市场向国际市场和农村市场扩展,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今后两年我国家用电子市场的总体运行格局将是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格局。
(三)文化教育消费——方兴未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增长11.6%,其中,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2%,教育支出增长9%。另据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根据连续数年多项关于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与之相对应的是,世界多数国家在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因此,我国文化教育消费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提高速度都大大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同发展阶段的水平,也大大高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子女教育状况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生活道路密切相关,大多数家长都愿意把钱花在子女的教育上。
(四)住房消费——热度不减。有资料显示,1998年以来,我国城市住宅投资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住宅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到2003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2平方米。2004年1—11月,商品房销售6546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个人购买商品房6136亿元,同比增长34.1%。有关专家预计,2005年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25—28%的较快增长,在投资和消费双重买房需求的推动下,商品房销售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商品房仍将成为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导产品。从潜在需求看,我国现有城镇居民4.9亿人,到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城镇居民将增长到8亿至8.5亿人。在此期间约有3—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原有城市人口同样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据初步测算,我国2020年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达35平方米。也就是说,每个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0平方米以上。从有效需求测算,不算农村进城经商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只计算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如果假定有20%的城镇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而且每户只想增加20平方米,这个现实需求总量就是5.4亿平方米。
(五)汽车消费——低谷徘徊。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汽车消费开始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2003年,我国汽车销售440万辆,同比增长34%,居世界第三位。专家预计2005年汽车销售不会明显回暖,家用轿车低迷增长的趋势将贯穿全年。制约汽车消费热度减弱的主要因素,有关专家指出:一是入世5年的保护期临近结束,2006年我国进口车关税将由70%降为25%,许多人预期熬过2005年,进口车和国产车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购车需求被有意推迟。二是全球能源价格暴涨,2005年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汽车油耗成本提高已成为制约汽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2004年,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加剧,国际市场油价高涨,我国先后几次对汽油和柴油出台了价格上调的措施,而且幅度较大。油价上涨使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一项调查表明,油耗已成为左右人们购车的第三大影响因素。三是连续两年汽车销售高速增长之后,受基数和新增需求影响,会有一个回落期。目前大城市轿车的购买力已经释放。四是频繁价格战打破了消费者对车市的价格信心,汽车价格一再下降,加剧了潜在购车者的观望心态,“买涨不买落”又将重现汽车市场。
如何驱动消费快速运转
(一)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就较长周期而言,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改善供给,不仅有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也会促进消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无疑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教育的投资,将有效改善人们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倾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低档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将有助于扩大住房消费;发展服务业,会带来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等连锁反应。
(二)提高居民收入是驱动消费的直接手段。由于城乡居民消费的多与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消费首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这包括: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发展农产品流通,真正使农民从农产品价格回升中得到好处,从而确保农民增收再上新台阶;根据各地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其次要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第三,鼓励消费增长,推动消费升级。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清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要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渠道,为扩大农村消费创造条件。
(三)通过间接手段刺激消费。在人均GDP迈上1000美元的台阶后,政府可以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供更为完善的消费环境,减少阻碍消费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间接刺激消费。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的起征点应该适当上调,这将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和整个社会分配,促进低收入人群消费;而在消费和个税优惠的关系上也应该做出调整,类似于捐赠这种直接的社会收入分配调整也应该在税收方面得到鼓励。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让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样才能扩大消费意愿,应该特别重视建立农村的医疗和教育保障体制,并适当提高城市低保,完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
(四)发展信贷消费,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一要破除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信贷消费观,引导和推动居民消费观念从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的转变。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渐完善消费信贷服务,培育信贷消费市场。三要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资金,提供良好的信贷消费环境。
(五)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升级消费结构,扩大居民即期消费。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私人住房消费。可按照“中央让点税、地方让点费、企业让点利、银行让点息”的思路,加强土地市场调控,强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价与居民收入更加适应。二是引导汽车消费。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统
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统一的管理制度及收费制度,并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服务对汽车消费的作用,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汽车信贷抵押以及保险服务,鼓励保险业推进汽车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保险费率市场化。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