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廖晓军
[大]
[中]
[小]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是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同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意义,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是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同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意义,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
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去年农业综合开发在历年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2亿斤,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的趋势,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于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见》强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既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也是对农业综合开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根本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与其他开发方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财政支农建设资金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单独设置农业综合开发机构的重要原因。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历程。在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了这个根本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就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偏离了这个方向,农业综合开发就会失去立足之本,丧失生命力。在这个事关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明确的认识,决不能有任何动摇。
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于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实践在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现在有些问题看得更准了,要注意总结经验,抓住几个带有方向性的事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地向前推进,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充分认识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的责任。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同时,为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较大幅度地降低配套比例之后,在地方财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近年来地方各级财政应配套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额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但是,仍有一些地区配套资金落实得不好。究其原因,既有财力困难的因素,也与这些地区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存在过于依赖中央财政投入的倾向有很大关系。中央反复强调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并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地方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按政策规定足额配套,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上述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真正地而不是口头上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体现。如果一味强调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导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不断减少,最终会影响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会影响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地方各级财政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地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
(二)严格控制开发范围。切实遵循总量控制、适度进出、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开发县管理,严格控制开发范围。这是避免资金分散,突出开发重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国家农发办核定的各省(区、市)开发县总数,一律不得突破。申请新增开发县的省(区、市),必须相应先退出等量开发县。对申请的新增开发县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严格组织评估,评估时不仅要看新增县的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还要将开发资金用于新增县和用于现有开发县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取消开发县的,开发县总数相应减少。对于退出农场的省(区、市),今后原则上不增加开发县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开发县轮换、末位暂停等措施,加大各开发县的投入规模。在当前一些地方要求新增开发县呼声仍然比较高的情况下,重申和强调这些原则和要求很有必要。
(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进一步加大对主产区的投入,不仅新增资金安排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部分要达到80%以上,存量资金也要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用于主产区的比重。同时,对各个农业主产省(区)及粮食主产省(区),要结合其工作水平、配套能力等因素,实行区别对待。各粮食主产省(区),都要确定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粮食主产县(市),增加对粮食主产县(市)的投入。非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也要切实加大对本地区粮食主产县(市)的支持力度。
(四)着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新增资金,主要集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安排粮食主产省(区)的存量资金中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资金,也要比去年有所增加。要坚持按区域或灌区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开发,减少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投入标准和建设标准,注重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同时,要把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对位于农产品优势产区内申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在同等情况下予以优先安排,努力把项目区建成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尤其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基地。粮食主产省(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重点支持《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中的标准粮田建设。对该《规划》中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484个县(农场),其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的县,要作为粮食主产省(区)的重中之重,进行重点倾斜,着力支持其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粮田。
(五)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积极扶持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增强对优质农产品基地特别是优质粮食基地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定扶持的龙头企业,要着重看其带动基地发展尤其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同时,完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适当加大扶持力度。
(六)加强中型灌区和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加强与中低产田改造紧密相关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林网、草场改良、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土地复垦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之一。要突出重点,按照各类项目的特点分别确定各自的区域重点、扶持范围和重点建设内容,实行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治理。逐步提高单个项目投资建设规模,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这些项目中由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地方各级农发办(或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项目管理,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七)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在其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当前中央强调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作出了明确部署,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财政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抓紧制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改革创新开发机制,强化资金和项目科学管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系财政部副部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