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李惠贤
[大]
[中]
[小]
摘要:
虽然离开家乡在首都生活五十多个年头了,但每年的春天到来,心底里就情不自禁地躁动着一种兴奋。“中国有机白毫茶之乡”——家乡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那满山滴翠的茶园,使我相思牵挂。
于是在早春三月,我忍不住要回魂牵梦萦的家乡一赏凌云白毫茶园的风光,好好品尝凌云的白毫茶。翻山越岭5小时,终于登上了海拔800至1500米、方圆2000亩生态自然保护区内的沙里浪伏三波百洞山——这里是凌云县白毫茶园之一。
春来茶绿,真是绿色的海洋,绵绵群山全被绿色包裹,阵阵茶香扑面而来,香气逼人。看着满山的白毫茶,看着茶农品尝丰收的喜悦,我这年近80的老翁,数小时登山的疲倦顿消,神清气爽。
离开茶园,下山直奔茶馆,那杯凌云特有绝品的春茶,更回味无穷。
这就是凌云白毫茶!凌云县的海拔在210米至2062米之间,在凌云县境内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适宜生长白毫茶,这种茶叶经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后品质独特,外形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持久,汤色碧绿。早在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食品展览会上就获二等奖,解放后被国家农业科研部门多次评为名茶产品,两次被审定为全国52种名茶之一。被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誉为“茶中极品”,被农业部茶...
虽然离开家乡在首都生活五十多个年头了,但每年的春天到来,心底里就情不自禁地躁动着一种兴奋。“中国有机白毫茶之乡”——家乡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那满山滴翠的茶园,使我相思牵挂。
于是在早春三月,我忍不住要回魂牵梦萦的家乡一赏凌云白毫茶园的风光,好好品尝凌云的白毫茶。翻山越岭5小时,终于登上了海拔800至1500米、方圆2000亩生态自然保护区内的沙里浪伏三波百洞山——这里是凌云县白毫茶园之一。
春来茶绿,真是绿色的海洋,绵绵群山全被绿色包裹,阵阵茶香扑面而来,香气逼人。看着满山的白毫茶,看着茶农品尝丰收的喜悦,我这年近80的老翁,数小时登山的疲倦顿消,神清气爽。
离开茶园,下山直奔茶馆,那杯凌云特有绝品的春茶,更回味无穷。
这就是凌云白毫茶!凌云县的海拔在210米至2062米之间,在凌云县境内海拔800米至1500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适宜生长白毫茶,这种茶叶经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后品质独特,外形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持久,汤色碧绿。早在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食品展览会上就获二等奖,解放后被国家农业科研部门多次评为名茶产品,两次被审定为全国52种名茶之一。被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誉为“茶中极品”,被农业部茶叶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评为名优茶。近年来多次获得殊荣,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银奖,第三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凌云白毫茶堪为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小小的一片片茶叶承载着世世代代的凌云人民太多的梦想和希望。直到最近这几年,凌云县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凌云白毫茶推向市场,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茶叶成为凌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当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数百元,凌云人民才从一片片茶叶中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把白毫茶产业作为谋求农民增收的一项发展战略
凌云县地处桂西北右江革命老区,邓小平起义的地方。是个“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收入低,县财政十分拮据。可那漫山遍野的白毫茶,真的是个宝。由于茶叶产自最佳的生态环境,没有污染源,区域内的大气、土壤质量均符合国际绿色食品的环境标准,自古以来名声在外,求购者甚多,有市场,有销路。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采用小农种植为主的传统种植办法,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市场意识也比较淡漠,白毫茶没有形成一个大产业,没有给当地农民增加太多的收入。
如何让凌云县的白毫茶香飘全国、香飘世界,是时常萦绕在各级政府领导心头的一个问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亲自带队到各个大中小城市去了解茶叶市场,在市场上的所见所闻让他们顿感满腹酸楚:凌云白毫茶在市场上质量反响是最好的,可是价格却是最低的,除了广西本地人有喝它的习惯,以及少数人零星购买作为土特产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外,外省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它不了解,也就是说知名度不够,所以市场不接受。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蕴藏着无限商机。通过外出考察,决策者们一致认定了白毫茶极具市场开发价值。回来后,他们又到一个个产茶的乡镇、村屯去走访,了解第一手资料。一个宏伟的发展蓝图已经了然在胸。2000年3月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本届政府要把白毫茶作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切入点,确定了白毫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并提出具体奋斗目标:全县人均种植茶叶要达半亩,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2000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数百元。
教农民学会跳“国标舞”实行全程质量控制 做到品质至上
如果说把白毫茶当作人民脱贫致富的切入点是科学的发展战略,那么实现战略的手段必须是让凌云白毫茶真真正正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知名的茶叶品牌。
要做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品牌,首先是要把好质量关,这得从源头做起,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过去凌云虽产白毫茶,但毕竟都是高山野地野生的,即使是种植也是小打小闹,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形不成规模,不但数量少,而且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大量栽培,扩大种植面积,采用无公害种植。县委书记韦瑞灵反复强调要按照国际标准种植,改进传统的耕作模式,做到茶叶必须产自最佳的生态环境,并要求有关部门选择种植基地时,一定要按照国际绿色食品的严格标准,做到土壤、空气、水质及周边环境均无污染。选择的基地全部经过专家进行环境监测,经过认证后才能种植。地势均在海拔600—1500米的崇山峻岭之间,年平均气温19.5℃,周围的溪水四季长流;茶农采用的茶种全部属于国家级的优良品种,县财政投入一些资金引进;管理中推广生物技术,不能采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使用的肥料全都是农家肥、有机肥,这就避免了有毒药物的掺入,做到无公害生产。
为了实施国际标准,让农民按照“国标”种茶,首先必须提高茶农素质。县里培养了上千名农民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各个环节,举办各种茶叶种植培训班,请农民来参加学习,共培训茶农上万人次。刚开始,很多茶农不想按标准化去种植,嫌麻烦,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他们认为把茶种得好、产量高、能解决温饱就行,用不着这个标准那个标准。有一次,韦瑞灵书记去沙里乡浪伏村考察,看到一位青年茶农不按照标准化种植,喷药杀虫,点药催长,茶苗无一存活。他不讲大道理,下决心在那里蹲点几天,手把手地教。后来,茶苗全部成活。这犹如一剂猛药催人警醒,农民心服了。韦书记才开始讲道理,动员茶农自觉地按照国际标准种植,他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我们的茶叶生产如果不按国际标准,在市场上将会卖不出。他还用报刊上报道某地生产的茶叶因为生产管理没有达到国际标准,农药残留超标,痛失即将到手的几百吨出口订单的事例教育农民。慢慢地农民接受了标准化生产,明白了标准化生产是今后茶叶生产发展的趋势,在农村掀起了一股标准化耕作的热潮,“达标了没有?”这句平常的话语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韦书记还亲自率领农业科技人员到茶叶基地去为茶农解决肥源问题,茶叶的种植面积扩大了,有机肥来源比较困难,他和科技人员想出办法:用黑泥。黑泥肥效高,有利于茶叶的生长,病虫害少,生产成本低。茶农高兴得不得了。
就这样,按照国际标准化种茶保证了质量和规模,茶农种下的白毫茶,青翠欲滴,长势强劲,始终保持野生白毫茶天然无公害所特有的清香味,保证无农药残留,无虫害,原汁原味,口感好。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检测,确认是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有机茶”,是完全意义上的安全食品。
政府还从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聘请10多位茶叶专家到凌云工作,成立“茶叶智囊团”,每年从各大专院校引进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充实到茶叶生产第一线,派出多名专家、技术员、从事茶叶经营第一线的经理外出进修、学习、考察,学习别人的长处。
针对县里茶叶加工厂原来使用的杀青机械落后、鲜叶损失比较大的现实,县委县政府又组织引进蒸汽杀青生产线机械设备数套,使茶叶不变色,外部美观,形态鲜嫩,保持应有的营养成分,同时在包装设计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精美,使凌云优质茶向高档次加工方向发展。
营销致胜 文化引领 品牌争霸
成也市场,败也市场。凌云县委县政府领导清楚地看到,解决了质量和产量问题,如果还按照以前靠二手代理商去销售的经营老路走,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走向穷途,必须开拓自己的市场。韦书记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果断提出“大市场”的经营思路,采取了“走出去”的方针,选择了广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作为主打市场,并尝试在部分省份的省府等地设立特许经营销售方式。接着由县政府牵头,采取了一系列营销动作。
首先引进国际先进的品牌管理经验,解决凌云白毫茶的核心概念,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政府对凌云白毫茶品牌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传播,广告词为“喝好茶就有好身体”,有力地向外传递了喝好茶就身体健康的核心理念。之后,充分利用公共关系、促销手段,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凌云白毫茶成为新闻热点,全国数十家媒体均对凌云白毫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报道,使凌云白毫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凌云白毫茶品牌进入了中国茶叶企业知名品牌之列,同时成为广西著名商标。县委县政府领导倡导合作竞争精神,韦书记亲自带领同事们去招商,与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家缔结战略联盟,大力发展销售网络,共同做大市场蛋糕,实现共存双赢。有个广东的茶叶老板,从事茶叶经营多年了,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也有市场销售网络。从媒体了解到凌云有好茶,经过考察认为凌云白毫茶前景广阔,就决定投资数百万来经营凌云白毫茶,在北京马莲道茶城设立直销点,直接为凌云的茶叶生产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对凌云白毫茶感兴趣,现在凌云的白毫茶已经打开了北京市场,以这个直销点为中心,把产品辐射整个北方市场。目前在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都有凌云白毫茶的销售公司,还在东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并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个庞大的“茶产品航母”慢慢浮出水面。由于销售量上了规模,带动了全县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业,采取了“龙头企业+种茶基地+茶农”的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及时组织产品上市,使得价值能够在产业链内合理分配,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预计能给每个农民增加收入100元。
(作者为中国财政杂志社退休干部)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