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4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进入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马家弄村,满目青竹绿树,苍翠欲滴,山溪淙淙,清凉澄澈,各种楼式村舍,或依山或傍水,错落有致,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自来水进入庭院,路灯伫立路旁,户前路边安放了垃圾箱,高家堂村还建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昔日只有城市才有的健身公园、文体活动中心也在这里安家。来到溪龙乡横山村,又是一番风景。绿树成荫,掩映着多姿的农舍楼房和清洁的硬化街道,房前屋后街旁,遍植花卉苗木,白茶绿茶苗丛丛鲜绿,毛竹、香樟、马挂木亭亭玉立,村落在附近万亩茶场的映衬下,更显得清新和富饶。
这是安吉县一些乡村环境整治后的情景。记者从所见所闻中,具体感受到“五改一美化”(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线,美化环境)带来的可喜变化。村庄再不是当地人过去所形容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的旧容貌,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正在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接纳现代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初响起步声。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安吉县的村庄环境建设已累计完成道路硬化230万平方米,整治河道砌筑驳岸1.26万米,白化外墙113万平方米,拆除破旧房屋35.6万平方米,填埋露天粪坑3233处,新增垃圾箱5082...
进入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马家弄村,满目青竹绿树,苍翠欲滴,山溪淙淙,清凉澄澈,各种楼式村舍,或依山或傍水,错落有致,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自来水进入庭院,路灯伫立路旁,户前路边安放了垃圾箱,高家堂村还建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昔日只有城市才有的健身公园、文体活动中心也在这里安家。来到溪龙乡横山村,又是一番风景。绿树成荫,掩映着多姿的农舍楼房和清洁的硬化街道,房前屋后街旁,遍植花卉苗木,白茶绿茶苗丛丛鲜绿,毛竹、香樟、马挂木亭亭玉立,村落在附近万亩茶场的映衬下,更显得清新和富饶。
这是安吉县一些乡村环境整治后的情景。记者从所见所闻中,具体感受到“五改一美化”(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线,美化环境)带来的可喜变化。村庄再不是当地人过去所形容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满地堆”的旧容貌,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正在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接纳现代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初响起步声。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安吉县的村庄环境建设已累计完成道路硬化230万平方米,整治河道砌筑驳岸1.26万米,白化外墙113万平方米,拆除破旧房屋35.6万平方米,填埋露天粪坑3233处,新增垃圾箱5082个,新增绿化面积47.6万平方米,三年共计完成362个自然村的环境建设工作,受益人口达15万多人,占全县农村人口41.8%。高家堂村已被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批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县“村镇环境改善项目”荣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从“五改—美化”到“千万”工程
安吉县地处浙江北部山区,全县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辖10个建制镇、5个乡和1个省级技术开发区,共248个行政村、3216个自然村。2003年全县财政收入7.0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402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城乡建设差距拉大。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村庄环境建设和农村改水工作。村庄环境建设以“五改一美化”为主要内容。2003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统一开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吉县又在“五改一美化”的基础上衔接转入,在全县确定了“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的工作目标,按照省定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把工作继续引向深入。
做好统筹规划。在过去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以“千万”工程为契机,根据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把整治和创建工作与下山脱贫、异地致富、基本农田保护、宅基地整理、旅游开发、生态村建设、康庄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相结合,统筹制定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示范村”总体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并在今年全部完成。突出增加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考核内容,为“示范村”创建和村庄整治提供可靠依据,以确保规划全面顺利实施。
坚持民主决策。“千万”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但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周密筹划,深入宣传,耐心教育,严把政策关,妥善处理涉及农民利益问题,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整治方案必须事先征得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才能实施;涉及农民出资出劳等事项,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实行民主决策。
试点引路,全面推开。“五改一美化”的实践已证明这个办法行之有效,当各村看到示范效果好,确实是为农民造福,就形成村看村、户相比、要求干的局面。这次决定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重点建设好25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带动200多个行政村,全面搞好全县村庄整治工作。
加大投入力度。不论开展“五改一美化”,还是实施“千万”工程,都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投入,特别是经济薄弱的村,更需政府多些支持。在以村和农民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县政府今年继续安排1000万元作为以奖代补资金,提高示范村奖励标准,激励村镇推进“千万”工程。
建管并重,重点抓长效管理机制。村庄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整治是手段,是开始,管理是过程,是持续,只有经常性管理,才能巩固治理成果,使农民长期受益。山川乡为巩固以往村庄整治成果,采取定制度、定人员、定经费的办法,制度上墙,有奖有惩,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还采取党员就近分段负责路段环境保护的办法,效果很好。安吉县过去曾制定过办法,并开展过长效管理“回头看”、评比定级、以奖代补等活动,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以村为实施责任主体、乡镇为管理、监督责任主体和县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为考核主体的三级管理网络。
合理安排财力增助力
安吉县财政局是县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从“五改一美化”筹划开始,就参与了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站在建设公共财政的高度,把它定位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拓展山区农业发展空间的公益事业,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预算,筹集资金并确定使用办法,积极支持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难度高,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开始筹划时,初步估算一行政村需要安排50万元左右的资金。照此预算,200多个行政村就需要1亿多元,如果全由财政安排,财政是承担不起的。于是,县财政局在第一时间就介入了县政府组织的调研组,抽调了专业力量,配合对当时的264个行政村的环境水平、产业基础、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他们分析,从村镇经济发展情况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2001年为4075元)看,村镇和农民大体是具备开展环境整治力量的,而且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应该是主角;如果由政府为主,全部由政府出钱,就会助长推托依赖思想,反而会把事情搞坏;同时,政府给予一定支持也是必要的。财政局适时向政府提出了以各村自筹为主、政府配套资金予以扶持的建议,并为政府采纳。县财政于2001年和2002年每年从预算内外安排500万元,2003年增加到1000万元。为支持“千万”工程的实施,2004年继续安排1000万元。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也有讲究,不是作直接投入,而是“以奖代补、以奖促投”,即所有奖励资金要到主管部门考核结果公示并为政府批准下达后,县财政部门才予拨付,并通过乡镇财政直接拨付到优良和合格的村。
实践证明,县财政的处置安排是妥当的,效果很好。截至2003年,在全县1.04亿元的总投入中,县财政占15%左右,乡财政占5%,80%的资金来源于农村、农户和社会资助。县财政以少量的资金和有效的使用方式增进了村镇的积极性,促进了资金筹集,推动了村庄环境建设有效开展。溪龙乡对评选出的先进村,在获得县奖励的基础上再匹配资金奖励,如一等奖县里奖7—10万元,乡再奖5—7万元,既鼓舞了村民的积极性,又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当“示范村”建起后,外村前来参观的村民看到确实是件大好事,纷纷要求村干部赶快组织干。一些企业、单位和在外地工作、经商的人,得知要美化家乡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也纷纷捐助。溪龙乡一企业一次捐资6万元,横渡村一在外经商的老板捐资2万元。
村庄整治带来农民增收
在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各乡镇、村庄注意把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既为农民增加收入,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安吉是全国著名竹乡和白茶产地,一些村镇把环境美化同培育竹林、茶园等结合起来,营造浓郁的竹文化和茶文化,进农家、品白茶、观竹海日渐吸引游客,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山川乡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作为特色产业来抓,目前已形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竹产业加工链、20万户竹林鸡养殖群、12万盆高山蝴蝶兰种植规模。投入61万元开通了竹海观光大道,投入80余万元进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各种竹产品产量和质量,谋划竹制品工艺展,改家庭养鸡为竹林养鸡,创竹林鸡品牌等等,多方面为农民增加收入。溪龙乡在全面整治的基础上突出绿化,发展庭院经济,院内院外、街旁路边,见缝插针,栽花卉养盆景,植竹木育茶苗,既美化又可出售赚钱,随卖(砍伐)随栽,周而复始。
农户家庭卫生了,村庄环境更优美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涌入。特别是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乐”活动,深受苏、沪、杭等大中城市游客的欢迎,农户成了上海市老干部休闲疗养的分散基地。各乡村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和增收途径。到目前为止,安吉的“农家乐”已扩展到天荒坪镇、报福镇、鄣吴镇和山川乡等乡镇,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天荒坪镇大溪村的45家农户办起餐饮等服务业,每天可接待用餐人员3000人,住宿800人,“农家乐”的年收入达600万元,全年人均纯收入的62%来自“农家乐”。据统计,全县旅游人次2000年为102万,2003年上升到202.3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亿元上升到5.44亿元。今年以来,全县农民旅游增收1.25亿元,人均增收380余元。
通过整治,近年来的安吉县出现了“五个多起来”:来拍摄影视片的多起来,旅游度假的多起来,投资办企业的多起来,购房居住的都市人多起来,进入沪杭大都市的绿色农产品多起来。村庄整治普遍激发了广大村民快致富、再创业的欲望,为发展农村经济激发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建筑业、运输业、个私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全县有3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办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超过1.7亿元。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3.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30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5402元,增长9.6%。
道路畅通、河水清澈、环境宜人也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逐年增加,全县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从2000年的1011万美元和502万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26065万美元和9108万美元。
“五改一美化”推动了村庄环境建设,为农民改善了居住环境、增加了收入,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的逐步实现,安吉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将会更上层楼,农民从中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