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王美扬 应建武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浙江省永康市财政部门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用足用活财政政策,把有限的资金和可用的政策措施用在“支点”上,充分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促进经济与财政的良性循环发展,取得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双赢效果。财政总收入1999年至2002年分别为4.01亿元、5.8亿元、8.01亿元、10.1亿元。2003年即使在非典疫情、高温干旱、电力紧缺的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6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同比增长29.3%。
设立专项基金,培育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永康市抓住时机,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先后建立技术改造、科技产业化、外贸奖励、专利奖励等专项基金。在前几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基础上,2003年提高到近亿元,以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学进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争创品牌,夯实永康市经济发展基础,培育经济增长点。
——实行技改贴息及技改奖励政策,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对企业的技改投资进行财政贴息,以企业技改项目设备实际到位为计算依据,给予分类贴息。另一方面实行技改奖励,对技改投资力度大,项目进度快,技改效益...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浙江省永康市财政部门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用足用活财政政策,把有限的资金和可用的政策措施用在“支点”上,充分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促进经济与财政的良性循环发展,取得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收入跨越式增长的双赢效果。财政总收入1999年至2002年分别为4.01亿元、5.8亿元、8.01亿元、10.1亿元。2003年即使在非典疫情、高温干旱、电力紧缺的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6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同比增长29.3%。
设立专项基金,培育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永康市抓住时机,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先后建立技术改造、科技产业化、外贸奖励、专利奖励等专项基金。在前几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基础上,2003年提高到近亿元,以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学进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争创品牌,夯实永康市经济发展基础,培育经济增长点。
——实行技改贴息及技改奖励政策,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对企业的技改投资进行财政贴息,以企业技改项目设备实际到位为计算依据,给予分类贴息。另一方面实行技改奖励,对技改投资力度大,项目进度快,技改效益显著的企业,在项目实施当年或完工后次年给予新增税收30%的一次性财政奖励。此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技改热情,使他们更加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今,用科技嫁接传统五金制造业,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成为许多企业主的自觉行动。私营企业星月公司,在财政政策的引导下,坚持走科技之路,自主研发成功“星月一号”节约王摩托车发动机,省油50%以上,投放市场即受到消费者青睐,2003年纳税5402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连续6年蝉联了全市纳税冠军。据统计,1999年以来,永康企业投入技改的资金,每年都在10亿至20亿之间。2003年全市申报科技项目143个,新批技改项目102个,投资达18亿元。
——建立科技产业化资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永康市的五金工业特色明显,个私经济发达,经过几年发展,许多企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偏小,技术装备简单,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等。为使企业做强做大,永康市从1998年起建立科技产业化资金,对被认定为市级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认定当年给予专项补助;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给予专项奖励;以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网络、科研所、科技服务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等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到目前为止,享受科技产业化奖励的企业已有近100家,许多企业开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模扩大,档次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形成以电动工具、汽摩配、小家电、衡器、冶金不锈钢制品、防盗门、电动车等系列产品为主导的五金产品生产大市。2003年,电动工具年产量约2300万台,比上年增长16.1%,与日本、德国并称“全球三强”;防盗门约占全国产量的70%,成为全国最大的防盗门生产基地,尤其是电动车行业产销两旺,成为永康市的经济增长亮点。
——设立外贸发展基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04年安排外贸发展基金1500万元,比去年增加900万元,专项用于自营出口产品、对外招商、市场开拓以及对外开放中有功单位和人员的奖励。对企业在境外设立办事处、分公司、研发机构,以及自营出口企业赴境外参展,给予定额补助;在中央、省级财政补贴基础上,市财政对当年出口的产品进行再补贴;对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进行贴息等等,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永康市外贸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从1998年的16家增加到140多家,自营出口总额达到4.69亿美元,同比增长85.7%,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2004年国家改革出口退税体制后,永康市对此项政策将作出相应调整,以便继续支持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注重品牌建设。为充分发挥品牌作用,促进企业争创名牌,近几年,永康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了“政策导入、财政注入、企业投入”的激励政策措施,2001年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企业专利申请奖励基金、争创著名商标奖励基金,制定了《关于鼓励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意见》,对获得地市级以及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30万元的奖励,极大地增强了企业争创品牌意识。至2003年底,全市已有12个新产品荣获省级“浙江名牌产品”称号。
组建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矛盾日益显现,企业要发展壮大,需扩大生产规模,巨额的投资造成企业筹资困难,特别是对缺少知名度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银行一般采取私有房产抵押担保和信用担保。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拿不出多少可抵押的有效资产和有效的信用担保,中小企业往往很难贷到款项。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令众多中小企业头痛的问题。一方面,通过非正常的筹资渠道,筹资成本过高,增加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凡进入本市工业园内的企业,在土地使用权(房产)未取得完全产权的过渡期间,企业没有法律认可的资产可提供抵押担保,无法取得贷款支持。针对这一情况,2001年12月,永康市在全省范围内较早组建了担保机构,按《公司法》的规定由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和五金科技工业园等4家单位出资成立永康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为五金科技工业园区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获得银行启动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两年多来,公司运行态势良好,已为近40家企业担保贷款上亿元,为中小企业增添了发展后劲。
沟通银企关系,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置换,减轻企业负担
国家专业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后,为规避信贷风险,择优信贷,企业贷款到期,必须履约还贷,如要求转贷,即使银行同意,根据先还后贷的规定,企业必须在短期内筹集资金,先用于还贷,后再办理贷款手续,这一还一贷,一进一出,少则个把星期多则个把月,极大地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成本,同时也牵涉企业大量人力和精力。财政局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在银行与企业签订转贷意向的基础上,及时沟通,利用财政闲置资金,暂借企业用于还贷,待中小企业办理银行贷款后归还,实行封闭运行。为企业在短期内置换贷款,缩短了企业筹资还贷时间,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了银行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了信贷风险。几年来财政为企业置换贷款10多亿元,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
表彰纳税大户,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
永康市自1992年开始评比纳税大户并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至今已连续进行了12年。2002年由财政部门牵头制订了新一轮纳税大户评比奖励办法,凡在永康市境内守法经营、依法纳税,年度净上缴国税、地税部门的各项税收、附加、基金总数在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均可作为纳税百强和优胜单位的参评对象,按“排序法”从高到低,前100名为纳税百强企业,此后为纳税优胜单位。
对纳税百强企业和纳税优胜单位实行一系列扶优扶强政策,如财政部门在财政贴息资金方面、金融部门在融资方面、供电部门在用电增容和用电保障方面、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用地指标方面等等都给予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出资在城郊公路旁制作广告牌,免费为纳税大户做广告,在行政会议中心树立光荣榜。目前,评定纳税百强和纳税优胜单位已是社会上公认的含金量最高、可信度最大,影响力最广、最具公正性的一项评比,真正体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为企业鞭策自身、激励发展的动力,在全市形成了致力创业,奋勇争先的热潮。2003年,全市纳税额超百万元的企业233家,比2002年增加60家,上缴税收共计8.2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3.4%,有16家企业纳税额超1000万元,比2002年增加6家;纳税额在500—1000万元的有25家。第50名纳税百强单位的纳税额为387.7万元,比2002年的347.9万元增加了40万元,是刚开始评选时1992年第50名纳税额的13.7倍。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