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3年10月,我国粮油及副食品价格在短时间内普遍上涨,这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并引发了全国物价上涨,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省市物价部门已经临时启动粮油副食品价格每日报告制度,对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鸡蛋等商品实行全方位价格监督。人们如此关心粮食问题已经久违了,其实人们更担心的是会不会由粮价上涨而引发通货膨胀。那么,该如何看待此轮粮价上涨呢?
据记者了解,这轮粮油及副食品价格上涨是由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是在短期内猛然走高的。2003年1O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扬,每吨平均涨幅40至80元;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同比价位每吨上涨80至120元;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一些地区大豆收购价比“十一”前上涨了13.79%。由于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价格对市场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带动了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产品价格的上涨。
在分析粮价上涨的原因时,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王小广认为,粮价上涨是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前几年政府和农民主动地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结果,这是有效反映“农产品...
2003年10月,我国粮油及副食品价格在短时间内普遍上涨,这是自1997年以来的第一次,并引发了全国物价上涨,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省市物价部门已经临时启动粮油副食品价格每日报告制度,对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鸡蛋等商品实行全方位价格监督。人们如此关心粮食问题已经久违了,其实人们更担心的是会不会由粮价上涨而引发通货膨胀。那么,该如何看待此轮粮价上涨呢?
据记者了解,这轮粮油及副食品价格上涨是由粮食的涨价直接带动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是在短期内猛然走高的。2003年1O月16日至19日,我国主产区小麦价格突然强劲上扬,每吨平均涨幅40至80元;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同比价位每吨上涨80至120元;安徽省油菜籽和水稻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0%和10%左右;一些地区大豆收购价比“十一”前上涨了13.79%。由于粮食及农副产品的价格对市场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带动了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产品价格的上涨。
在分析粮价上涨的原因时,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王小广认为,粮价上涨是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前几年政府和农民主动地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和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结果,这是有效反映“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措施,由此导致粮价上升是合理的,符合预期。1998年至2002年间,我国的粮价在前期大幅回落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8.8%,粮食实际上已降到了超低的水平。粮价的回升正是粮价超跌回归,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另一方面,粮油价格的加速回升与因去年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夏粮减产较多和秋粮收成不佳有关,如油料作物在南方和北方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减少,导致了短期的粮油供求平衡的“松动”。但这只是短期性的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及库存均没有问题,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粮食不会形成持续性供不应求的格局。
粮食涨价不仅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而且通常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1985年、1988年至1989年、1993年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同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从去年9月底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来看,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2.8%、18.5%和20.7%的高速度。而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1%,且达到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8.5%;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等。因此,粮价上涨会不会成为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前兆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易宪容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目前粮价上涨引发的物价上涨,不仅要用全球眼光来看,而且要走出以往经济学理论的传统来看,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这次物价上涨的本质。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投资的快速增长。去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上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汽车与房地产开发等少数几个行业,还有少数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如钢铁业投资增长150%、纺织业投资增长626%,均达到了空前水平。投资的快速增长,需求旺盛,导致相关商品及原材料、燃料等供应不足,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二是去年以来银行货币超高速增长。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远超出同期91亿美元的进出口顺差与40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之和;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O万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而这些都是诱导货币供应过量,通货膨胀率攀升的重要因素。三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影响国内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去年以来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其中75%左右可以由国际能源价格来解释,而国内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大约50%左右也可以由国际能源价格来解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就此指出,中国对原材料和燃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还有这两年来美元贬值不仅推高全球物价,而且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资金四处流动,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引发价格上涨。
易宪容认为从上述导致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目前不会发生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造成的物价持续、大幅度上涨的通货膨胀情况。因为这次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发生在生产资料及农产品上,主要发生在那些过度投资的房地产业上。或者说,当前价格上涨的态势主要来自投资的高增长,而投资的高增长又是地方政府的驱动、银行扩大信贷的结果。除了引发商品房销售和汽车消费快速增长外,其他消费品的消费增长都不大,有些行业如餐饮业零售额增长幅度还有所回落,交通和通信均下降2%以上。这也表明国内的消费市场仍然处于最终需求不足、中间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过热进一步加剧,尽管在目前来看这些企业或行业效益不错,但一些行业泡沫将泛起,必然会造成大量产品过剩;同时,在这种投资过热的情况下,如果银行信贷过度地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那些手中资金过于充沛的大企业就会出现盲目投资、滥用贷款甚至违法挪用等问题,从而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说,目前这样的投资过热,不仅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反而会导致进一步严重的通货紧缩。
专家认为,虽然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仍然是最高的,但眼下粮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已经减弱,而且在相对过剩经济背景下,粮价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带动作用也不会像短缺经济时期那样强。虽然这次粮价上涨是由粮食减产直接引发的,但我国目前粮食库存依然比较充足,通过调节库存完全能够弥补粮食缺口,价格上涨幅度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之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社会零售商品的价格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对于包括粮食和农副产品在内的社会零售商品涨价没有必要感到惶恐,涨价还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相反,涨价对拉动消费、提高企业利润、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都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有利于改变城乡结构矛盾,有利于缓解“三农”问题。
对此,王小广分析说,我国多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的60%—70%都依赖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粮油价格的阶段性回升将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将改变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这种来自于市场调节的实际效应可能比政府花大力量增加对农业补贴的效应还要大。所以,千万不能因价格的一时上涨就认为农业的长期供给出了问题,恰恰相反,需要防备的是粮食生产的再度过快增长。
易宪容也表示说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件好事情。50多年来,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受到严重打压,巨大的工农产品价格差一直存在,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很简单,农产品价格不上去,农民的收入就无法增加。不增加农民收入,国内最大的一部分需求就永远处于严重不足之中。因此,目前解决“三农”问题,如何让市场促使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最为重要的一面,也是农民增收最好的途径。
无粮不稳。这种稳定不仅涉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也涉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专家认为,为了防止今年粮价出现大幅度上涨,关键是要抓好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阻止粮食产量出现继续下滑的情况。同时,要准确把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和力度,使之既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能防止局部经济过热的蔓延。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把价格总水平的涨幅应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具体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和规制措施,抑制公益、垄断及房地产部门的价格上升,降低城乡居民的消费成本,提高消费者的支出预期。二是加快公益和垄断部门的改革,以防局部经济过热。三是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采取容忍态度,政府在增加农产品产量上要减少干预,以防止出现新的农产品过剩,而对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则要严加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