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赵鸣骥
[大]
[中]
[小]
摘要: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长久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已降到15亿亩以下,是建国以来最低的;粮食产量在8800亿斤左右,是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人均占有量在670斤左右,也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造成粮食生产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利益驱动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生产粮食扣除成本后收入无几,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同时,近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把农业结...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长久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呈下降趋势。预计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已降到15亿亩以下,是建国以来最低的;粮食产量在8800亿斤左右,是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粮食人均占有量在670斤左右,也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造成粮食生产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利益驱动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生产粮食扣除成本后收入无几,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同时,近几年有些地区片面追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化为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甚至把压缩粮食面积作为工作考核指标,对粮食生产也有一定影响。据统计,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近17.1亿亩,到2002年下降为15.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了3000万亩。
二是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1996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以后,我国基本形成了10000亿斤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但由于多数农田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高产、稳产的农田少。同时,适应新阶段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需要的高标准农田少。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不巩固、不稳定的。据初步统计,2003年自然灾害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达50%以上,损失的粮食比上年多200亿斤左右。
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方面,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在调减粮食面积上做文章。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并适当提高保护价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的步伐,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全国的粮食种植面积。
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田”,才能有效地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要任务是在严格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不断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综合开发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直接、明确和有力的措施
(一)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本任务,着力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田”和“藏粮于库”相结合的转变。1988—2002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39869万亩,修建小型水库9720座,修建灌排渠系151万公里,新打和配套修复机电井102万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09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6954万亩;改良土壤23832万亩,机耕路53万公里,购置农机具82万台(套),新增机耕面积21288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1566万千瓦;营造农田防护林10905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6831万亩;扶持农技服务站29965个,培训农民10292万人次。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725亿公斤,棉花14亿公斤,油料36亿公斤,糖料233亿公斤。农业综合开发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突破10000亿斤大关,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对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还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长久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投入重点。农业主产区是指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提供较多粮、棉、油、肉、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集中产区。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主要靠农业主产区支撑。稳住了主产区,就稳定了全国粮食供给大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始终坚持按区域进行综合开发,以主产区为投入重点。开发之初期就定位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随着开发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主产区的重点投入也逐年增加。据测算,1988—2002年,农业综合开发对农业主产区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34亿元,占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的69%;在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29404万亩,占全国改造中低产田面积的74%;新增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557亿公斤,占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全国粮食生产能力的77%。农业综合开发以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有利于提高全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也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也是国家直接支持主产区农业发展的一笔为数不小、实实在在的投入,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对主产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粮食短缺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增加粮食产量,就增加了农民收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主动加大对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将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采取了有力措施: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据典型调查统计,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节约水电费等生产开支87元。同时,将中低产田改造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2002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0元。农业综合开发之所以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因为遵循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实行民办公助,重点投入与农民生产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小型农田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从而,农业综合开发在有效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
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新举措
(一)进一步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干旱和洪涝是威胁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其中以旱灾的影响最大。农业综合开发将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突出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探索旱作农业的路子,配套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基础设施建设,并改造一批与中低产田改造密切相关的中型灌区,以进一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基本农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丘陵山区人均达到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根据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将因地制宜地制定项目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将项目区建成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较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将适当扩大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范围,并重点扶持一批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和农业大县(市)。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将把中央财政新增资金的80%以上,集中用于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考虑主产区财政困难的实际,农业综合开发将进一步降低主产区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并突出解决主产区地、县两级财政配套困难,取消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财政配套任务。
(三)进一步创新农业综合开发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将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真正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辅助和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自我积累、滚动开发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已建项目工程,要通过移交、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及时明晰产权,将资产收益用于工程运行管护或继续用于滚动开发,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扩大贴息规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等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格局。
(作者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