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差,效益低,亏损严重。在清产核资中,一些地方甚至有50%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资产损失的情况令人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一些企业领导只顾眼前利益,仅关心会计报表的表面数据,追求自身在位的政绩,片面追求上级下达有关经济指标,如产值指标、扭亏指标,以及利润的大小,不顾企业资产的质量,盲目投资,重复引进,利用种种手段争项目。有一些面临破产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举债经营,甚至高息筹资,依靠贷款补窟窿,甚至不惜在会计报表上做假,不但造成已形成的大量损失和债权债务得不到清理,长期挂账,而且大量新的损失和债权债务还在不断形成,使窟窿越补越大,财务风险不断加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而当国有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或重大投资决策失误时,却无人为此承担责任也不追究领导的责任。
企业的资产损失和潜亏挂账严重地侵蚀了企业的肌体,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扰乱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改善清产核资方式,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管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将清查资产核实债务的工作列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目前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每隔较长时间才进行一次,使得企业大量损失和潜亏挂账,隐瞒了许多不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也不便分清领导的责任。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前任领导离任,下一任领导不认前任领导的账,虽然开展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和每年一次的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但在一般情况下,只是在表面上对账面的审计,很少做到全面彻底的清查,使累积的损失和潜亏未能发现或处理。建议取消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每隔几年一次大规模的清产核资,清产核资工作应作为企业的日常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每年检查一次。对每年的清产核资的工作质量高低作为企业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加强企业的外部监督,使企业的经济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财政、银行、税务、审计部门等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对每年未进行清查资产、核实债务或对清查出的各项损失不进行处理的,对虚报利润,骗取好处的行为要严格查处、特别对单位领导人要按会计法追究单位领导人的法律责任。从根源上杜绝资产损失、潜亏挂账的发生。
二、对已存在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处理,防止出现新的资产损失和潜亏。
通过清产核资清理出的不良资产,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估不良资产的现状,根据不良资产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将其盘活和处置。同时,要分析产生不良资产的各种可能因素,针对这些可能因素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及程序,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资产。我国国有企业已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清产核资,财政部门对符合核销条件的资产损失进行了审核批准核销。但对那些不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资产没有建立管理制度,这样的清产核资实际是不彻底的。因此,对企业清产核资剥离的不良资产应设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是加强监管,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防止出现不良资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清理出的不良资产按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不良资产进行评估、认定。在对不良资产清查、分类、评估和认定的基础上建立不良资产的档案,这样,可以分析每类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分清职责。科学管理不良资产,有助消化、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建议编制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理情况表,及时地把处理不良资产的情况反映在该表上,并定期向财政部门报告处理进程及处理结果。
三、改革企业干部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搞好国有企业,关键要有一批好的企业领导人。必须改革国有企业干部的选聘制度和考核制度,按公司法规范企业领导人的选聘,要承认和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年薪制,把企业效益与经营者收入挂起钩来。同时,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指标时,要改变以前以利润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全面科学的考核指标,将经营中资产质量的高低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并结合考核企业经营业绩、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企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合理性、企业的资产的管理效能、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家个人的素质和职工工作的激情等从定量定性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四、建立健金内部控制制度,实行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联签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发生不良资产和企业稳健经营的前提。资产损失和潜亏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与失灵,因此,“内控优先”是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首要环节,它可以使企业从根本和总体上把握和控制不良资产的发生。企业应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落实放在重要的位置,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要做到务实,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监控,围绕财务管理这个中心,有效地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实行重大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拨和其他重大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联签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供产销环节、投资环节等方面的各种漏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推进信用建设,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信用管理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中更显现其重要性。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将是决定其今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自身要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确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健康的发展理念,不赖账,不偷税漏税,不骗人。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对企业的经营交易过程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信用风险防范制度,将信用管理的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阶段,做到不受骗。三是构建市场经济新伦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市场经济新伦理;突出加大对信用的宣传力度,培植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盛、国家无信不强的观念,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讲信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强化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约束,形成对失信者的舆论压力,使失信者在社会上无以立足、无处藏身。四是不断推进法制建设,构筑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
六、构建有效的不良资产诊断和预警系统,及早识别和预防不良资产的发生
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未来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做到自我约束、自求平衡,以便快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严格监控自我运作状况,大大提高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对不良资产进行诊断和预警分析,是企业科学管理和稳健经营的原则,企业应选定若干能提前反映不良资产发生的征兆为监测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建立预警模型,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早发现不良的资产信号,向企业领导和决策者发出警报,提醒。促使决策者提前注意经营方向的偏差,进而加以防范,采取有效的防范与调整措施,使企业避免出现不良资产。一个有效的不良资产诊断和预警系统对于企业领导和决策者、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均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