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秦玉龙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工作全局,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生财、聚财、管财、用财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业务工作和文明创建齐头并进。2002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了4.66亿元,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首位,实现了连续多年财政收入高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2002年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
一、创新生财聚财机制,建设稳固强大财政
我区原为湖北省山区贫困县,我们一直把发展经济、壮大财力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旋律,靠扎实有效的工作,顺利完成了财政由自给型向贡献型、高速发展型的转轨。1992年全区财政收入过1亿元,1996年过2亿元,1998年过3亿元,2000年突破4亿元大关。“八五”期间,全区净上交中央收入2750万元,年均贡献550万元。“九五”期间,全区净上交中央收入猛增到39823万元,年均贡献7964.6万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认识到财政与经济互为作用,融合联动,坚持在培植财源与强化征管上寻求创新突破。“九五”期间,我们通过实施优势项目推进战略和引进联合战略,努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全区财政投入3亿多元资金向农业基础财源、工业骨干财源、第三产业财源项目倾...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工作全局,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生财、聚财、管财、用财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业务工作和文明创建齐头并进。2002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了4.66亿元,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市首位,实现了连续多年财政收入高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2002年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
一、创新生财聚财机制,建设稳固强大财政
我区原为湖北省山区贫困县,我们一直把发展经济、壮大财力作为财政工作的主旋律,靠扎实有效的工作,顺利完成了财政由自给型向贡献型、高速发展型的转轨。1992年全区财政收入过1亿元,1996年过2亿元,1998年过3亿元,2000年突破4亿元大关。“八五”期间,全区净上交中央收入2750万元,年均贡献550万元。“九五”期间,全区净上交中央收入猛增到39823万元,年均贡献7964.6万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认识到财政与经济互为作用,融合联动,坚持在培植财源与强化征管上寻求创新突破。“九五”期间,我们通过实施优势项目推进战略和引进联合战略,努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全区财政投入3亿多元资金向农业基础财源、工业骨干财源、第三产业财源项目倾斜,培育出了轻纺、化工、食品、建材、冶金、机电等6大工业体系,与过去“一支独秀”的卷烟一并形成了“七雄争霸”的立体财源格局。乡镇形成了稻花香酒业、矿产开发、饲料等8大工业财源体系,彻底改变了乡镇财源贫乏的状况。农业形成了“米袋子”、“菜篮子”、创汇农业三大体系,粮、油、果、菜、茶、桑等6大产业81万亩基地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面实现了转化增值。近年,我们又围绕产权制度、资本营运制度、经营者激励制度进行创新,完成了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在扶持财源项目发展方式上,我们另辟蹊径,一是利用财政间歇资金建立“对口支援基金”,专门对引进联合项目配套;二是发挥导向、聚集作用,吸引绩优企业出资组建了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平湖信用担保公司”,专门为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融资。随着4000万元“基金”的滚动投入和担保融资的投放,全区先后与全国10多个省市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引进了娃哈哈、汇源、海尔、均瑶等名企名牌共223个,累计吸引投资12.8亿元,盘活资产存量11.1亿元。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税收已占据了全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2002年入库税收24350万元,成了最具有活力的财政增收亮点。
在收入征管上,我们以效益财政理论为指导,以确保财政收入的安全、及时、效益为目标,以财、税、库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首创了“国库经收、税款直达、微机联网”的征收入库管理模式。通过直达国库为主、边远零星税收集中汇缴为辅和资金运行形式上全额自下而上解入区级国库的方式,推进了应税收入的按时、足额征缴,有力堵塞了“跑冒滴漏”的洞隙,为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财会管理模式,打造财政监管锐器
科学、先进的财会管理模式是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效益的法宝。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和反腐倡廉的政治任务,先后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激起深远影响并被广泛运用的新型财政管理模式,帮助我们算好了政治账和经济账。
1998年,我局针对乡镇机构改革后,一人一站、两人一所的乡镇单位无法依照《会计法》落实钱账分管规定,以及普遍存在的银行账户多,货币管理乱;违规账目多,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乱;违规违纪问题多,财务收支管理乱等诸多混乱局面,经过深层次分析后,构筑了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先导性、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科学管理机制——“零户统管”乡镇财会新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取消单位银行账户;收入直达财政专户,支出直达用款单位;集中资金结算、会计核算、会计档案;设立总会计、资金会计、统管会计、单位出纳;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收支审批制度、会计凭证审核制度、现金“双限”制度、“四定”票据管理制度等科学控管措施,掀起了乡镇单位史无前例的一场财务革命。随着这场革命的不断深入完善,有力规范了乡镇财会秩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廉政勤政建设。4年多来,全区乡镇共注销银行账户728个,财政账户127个,精减会计岗位480多个,归集单位财政性资金27700万元,节省财政支出3350万元。目前这一财会管理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花结果”。
一花引来百花开。继“零户统管”创举之后,全区财政系统的制度创新犹如雨后春笋。为根治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混乱局面,我们推出了政府性资金“三分两统”改革。全区上下一盘棋实行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资金统一进国库、支出统一分配使用。执收执罚单位在执收无票、截留无户的控制措施下,年均1.3亿元的预算外政府财政资金全部进了“笼子”。单位预算外收入长期游离财政监管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迎刃而解,因瞎支乱补带来的单位间、个人间的贫富不均、分配不公现象也得到了有效解决,进而实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下的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我们还积极在政府采购运行机制上寻求创新突破,推出了“预算统编,采购统办,资金统付,分类执行”的“三统一分”制度模式。近3年来,全区共实施政府采购项目143个,实现节支983万元,综合节支率达到了18.7%。2002年底,我们以《政府采购法》颁布为契机,率先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药品药械采购以及公有资产产权交易划归交易中心管理,必将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创新职能履行方式,一心一意为民理财
满足公共需求是财政的职能体现。我局始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致力改变职能上的“越位”与“缺位”,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忠实地做到为民理财,为民分忧,为民造福。
樟村坪镇是个典型的山区镇,交通闭塞,信息滞后,土特产难以变现,矿产品无法开发,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举步维艰。面对山区干部群众和山外矿产加工企业的呼唤,我局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议,将以前多个部门注资开凿的进山公路路基及所有债权债务整体接管,由财政融资修建接线公路至樟村坪长达40公里的矿山专用公路后,负责经营路产路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1年10月,这条投资达5000万元的山岭重丘高标准公路,在我局下派干部艰苦卓绝的努力下,终于全线贯通。随着年均200万吨矿产品的外销,山区独有的农特、矿产资源优势实现了向经济优势的转变。这一尝试也使我们在运用市场手段支持生产力发展上种了一块成功的“试验田”,有力保证了公路运行中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由此而增加相关税收4000多万元。
曾有一段时期,我区部分乡镇出现了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主动在支付手段上寻求创新。2000年6月,我局率先在湖北省实施了区乡公教人员工资直达个人的改革,推出了以“一体五分”为核心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公教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嗣后,我们又实施了全区2024名民政优抚对象补助直达个人账户,彻底解决了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申领补助不便的问题。
为维护农村的长治久安,我们按照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倾情“三农”,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近3年来,我们通过预算安排,累计投入5000万元资金,紧锣密鼓地完成了120个边远村的通路通电工程,解除了12万人的饮水难困扰,使全区农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益事业等疾步发展。我们充分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性贷款、贴息贴保等杠杆和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优势产业,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和农村财源建设的新路子。均瑶奶业集团落户我区后,我们把发展奶牛作为为企业配套和壮大农村财源的优势项目,通过15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以及70万元贴保资金到位,解除了农民养殖奶牛的风险,一举吸引民间资本4000多万元,使调出的种草耕地突破了10000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200多元,财政收入增加1000多万元。
四、创新文明创建思路,塑造人民公仆形象
我局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扎扎实实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局上下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断完善人格道德修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起了财政人的光辉形象。
厉行节约,纪律严明。局机关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倡导节俭之风。机关内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优美环境均为全局干部职工辛勤劳动所创造。全局上下压减消费性支出,投资40多万元新建的局域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建设也于2002年10月完成,高科技管理手段的装备使得文明创建锦上添花。全系统纷纷效仿局机关的创优做法,实现了机关、基层同步发展。
崇尚学习,朝气蓬勃。局领导率先垂范,班子成员组成的“中心学习小组”在“三讲”、“三教”活动中,坦诚相见,取长补短,锤炼出了一个“团结、开拓、廉洁、实干”的领导集体。干职工比学赶超,学政策理论、业务技能和法律常识蔚然成风,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的氛围日益浓烈。到2002年底,局机关90多名干职工已有68人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2人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5人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大专以上学历已占干职工总数的90%。近两年,局机关就发展新党员11人,党员总数达到了77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已成全系统爱岗敬业、崇尚文明、抢前争先的巨大推动力。
廉洁奉公,正气浩然。全局上下坚持政务、财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推进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局党组还根据工作需要,从不同层面聘任了30名“行风监督员”。经常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了干职工的免疫力。
服务群众,满腔热忱。我局在区直机关率先推行了“首问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无论是服务大厅,还是部门办公室,接待办事群众态度和蔼,百问不烦,文明敬语和禁语严格约束着每一名干职工,办事勤勉高效、雷厉风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局干职工近5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近万元,先后帮助200多名贫困学童完成了义务教育,帮助10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