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黑龙江省财政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施县级财源建设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善县级财政的紧张状况,就是兴省兴财的第一要务。抓好县级财源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谋为民之策、善做为民之事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我省县级财源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级财政状况有明显改善,2002年全省县级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比上年增幅高2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收入亿元县(市)增加到34个,比上年增加9个。但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年发展目标,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2003年是实施县级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完成打基础、迈大步,向更高层次跨进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两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十六大的总体部署,以创新的思维审视省情,挖掘比较优势,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手段来进一步推动全省县级财源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要靠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财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靠市场去寻找项目,同时也要靠市场去融资,利用市场机制解决财源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财源建设资金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存续企业和闲置资产吸引外商和个体业者投资办厂或转向经营,通过多种途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财源建设。要借船出海,利用利益纽带同国内外、省内外大项目、大企业以及名牌产品实行挂靠联,通过挂靠联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双赢”目标。
二要靠政策。政府激励对财源建设工作至关重要。要在继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方针的同时,不断创新推进方式,加大推进力度。对强县要给足政策,促其实现新的飞跃;对弱县要大力扶持,尽可能地在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挖存量、扫死角、清浮财,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促进县级财源建设晋档达标的政策措施。对于年度考评达标的县(市),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达标名次靠前的县市要给予重奖,以此激励和调动县(市)抓财源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全省县级财源建设均衡协调发展。
三要靠特色。搞财源建设要搞好规划布局,以避免思路雷同、产业趋同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例如,大庆周边地区县(市)可以大搞以石油为特色的财源建设;边境地区县(市)可以大搞边境贸易,开拓俄罗斯市场,并从中受益;其他县(市)要从本地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搞财源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紧扣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十条线”工作,特别是要围绕当前“大豆振兴计划”和“乳业振兴计划”的实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作好大豆深加工和乳品产业两篇大文章。只要突出重点,抓住特色,财源建设就能见效益、出成绩。
四要靠机制。我省两年来县级财源建设的实践证明,好的项目必须要有好的机制,没有好的机制,项目成功率就低。所以,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所有制束缚,把民营科技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积极创新和拓宽支持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的思路,通过贴息、担保等手段,支持非国有经济加快发展,使其成为财源建设的主体力量。
五要靠考评。县级财源建设要有组织部门的参与、配合,通过组织部门加大考评工作力度,完善考评办法,兑现考评政策,以推动财源建设向纵深发展。对于财源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给予奖励,并作为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财源建设工作思路不清、措施不力、政绩平平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要及时进行调整。这一条必须贯穿于财源建设工作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突出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的和谐统一。财源项目建设要真正体现经济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盲目地进行规模扩张。要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引导各地从过去注重抓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转变到抓经济质量、经济效益上来,建设有效的实实在在的财源。
六要靠典型。应根据财源建设不同阶段的新特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破解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要认真总结各地推进财源建设工作中的成功做法,积极发掘个案典型,并认真加以归纳和提升,努力形成一套由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上提炼的经验和典型群体。通过大力宣传推广这些成功经验,大造声势,积极为县级财源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