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和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保持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湖南财政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1989年的68.8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24.64亿元,年均增长15.02%。支出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得到保障。2002年全省社会保障支出(含公费医疗、社会保险、抚恤、离退休费)达98.93亿元,比1998年增加70.41亿元,年均增长36.47%,占财政支出比重也由1998年的10.42%上升到18.56%。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分税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农村税费等一系列改革卓有成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支持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财政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这些都为财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起点和基础。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但在好的形势面前,我们绝不能头脑发热,盲目乐观,而是要保持清醒和谨慎,看到困难和挑战。从湖南来看,一是总体水平较低。2001年,湖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少1489元,排全国第17位;人均财政收入315元,排全国第26位。全省尚有150万城镇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11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二是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拉大。1995—2002年,浙江、江苏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95%和25.25%,分别比我省高出19.49和13.79个百分点。1995年,福建地方财政收入比我省仅多9.21亿元,到2002年,这个差距扩大到了84.93亿元。三是财政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阻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财政收支矛盾将长期存在,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日益突出;财政负债居高不下,全省达360多亿元,财政风险逐步显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少花钱,多办事;只有艰苦创业,真抓实干,才能推动创新,取得实效。那种把艰苦奋斗归结为落后保守的思想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对实践也是极为有害的。当前,有的地方和单位不惜财力,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正是艰苦奋斗思想淡薄的表现;有的贪图享受,自满懈怠,畏难不前,正是艰苦奋斗意志薄弱的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对湖南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中部省份而言,更需要加倍努力,艰苦创业。其次,深化和完善财政改革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改革取得多方面的重大进展,但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还任重而道远。第三,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当前湖南财政收入规模小,收支矛盾突出,县乡财政还很困难。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做大“蛋糕”,建设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是我们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即使今后财政收入扩大了,也必须精打细算,节省开支,讲求投入产出效益。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贵在坚持,重在实践。一是要锐意推进财政改革创新。当前财政改革已处于攻坚阶段,改革的难度和阻力越来越大,畏首畏尾就开拓不了改革的新局面。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就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改革热情和干劲,勇于探索,百折不挠。要适应实践的发展,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不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要逐步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帮助县乡缓解财政困难;要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重点,继续完善各项支出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出管理机制;要加大“收支两条线”和综合预算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建立非税收入管理新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国有资本营运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二是要厉行勤俭节约。当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艰巨,急需花钱的地方很多。在相当长时期内,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将长期存在,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财政资金是人民群众的血汗钱,任何时候都必须倍加珍惜,锱铢必较,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要完善支出管理机制,严格支出控制程序,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精打细算,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上,用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财政部门要转变作风,坚持勤廉理财,带头过紧日子,真正把艰苦奋斗的思想和作风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