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出发,不断调整财源建设新思路,重点依托大企业、大项目,构筑开发区大而强的财源新结构。2001年实现区域性地方财政收入91618万元,2002年1—9月份,区域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9615万元,同比增长31.3%。
引进财源
几年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为中心,转变政府职能,全面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为引进财源创造条件。一是本着“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目标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了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建立了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加大了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审批事项由1050项精简到259项,精简幅度达75.3%,财政部门审批事项仅保留1项,顺利完成了行政工作提速。二是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把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作为加强财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依法治税和低收费的管理体制,面向工业企业的区属收费项目由原来的334项减少到目前的7项,企业年均减负4000万元。三是加大服务企业的力度,成立了经济管理和财政部门两支登门服务队,定期研究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外商投资综合服务中心、企业登记注册并联审批中心、收费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实现了“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个中心投诉”,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集中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本着“环境效益就是投资效益”的原则,拓宽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四条城区主干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抓好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登门招商;进一步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面向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开展登门招商;巩固和完善招商网络,进一步扩大开发区的影响;强化工作措施和考核,在财力安排上优化保障招商经费,在建立招商引资基金的基础上,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前湾港、黄岛油港、胶黄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国际国内电话交换站等一批大型交通通讯能源设施,形成了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暖、供气、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八大体系,使开发区投资硬环境进一步改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对外商的吸引力大大增强。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53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开发区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美国的美铝、芬兰的富腾、法国的罗纳普朗克、瑞典的伊莱克斯等15强来开发区兴办了19家企业。
抓住时机,开辟新兴财源。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财政增长的新增长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私营企业家和个私经济业户来区发展。抓住青岛迎办奥运会的机遇,增加旅游业投入,大力发展开发区旅游业;积极创办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高新技术项目的孵化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推进利税大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新兴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同时,随着大炼油项目的正式签约、青岛海湾大桥的正式立项,开发区内外部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筑、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开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财源
青岛开发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三美、松下为骨干的电子与家电行业,以高合化纤、中达化纤为骨干的化纤工业,以轻骑摩托、汽车活塞、颐中汽车为骨干的机械工业,以太阳玻璃、金晶玻璃为骨干的建材工业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80%以上,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家,企业产值超过110亿元(现价),占工业总产值的34.2%。新形势下要着力培育三大财源经济:一是以前湾港建设为龙头,抓港口经济。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港口运输、商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加大对国内外大贸易公司和著名船代、货代公司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招商力度,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二是以“三大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大工业经济。要紧紧抓住大炼油项目启动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化基地;积极配合中国一汽集团轿车项目,加快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建设,争取在汽车集装箱造船业有实质性突破;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三美、松下等大企业为依托,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三是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提高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按照“大手笔、出精品、创一流”理念开发薛家岛旅游渡假区,形成旅游亮点;抓住奥运机遇,发展旅游经济,争取多出名牌,多出精品,构筑适应新区大而强的财源新格局。
留住财源
留住财源,就是要确保财源不流失,及时足额征收入库。为留住财源,青岛开发区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建立了财政、国税、地税、国库、工商等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由开发区管委主要领导主持,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同研究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二是对区属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及时分析入库进度,检查入库级次,逐步实现税源监控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对澳柯玛、高合、松下电子部品公司等进出口企业建立关税联络制度,定期通报国家关税调整信息,收集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研究解决。四是开展专项检查,防止税收流失。在开展税源普查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企业动向,完善服务措施,重点对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定时进行拉网式检查,以防税收流失。五是配合有关部门通过推行土地公开拍卖,提高国有资产效益。建立了国土储备基金,更好地实现以地生财;积极开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盘活闲置资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积极推行“票款分离”制度,抓好非税收入监管。
要留住财源,关键是搞好服务。一是建立联系企业制度。开发区管委要求开发区每位副局级以上干部都要联系一家企业,财政局各业务处室都要联系几家企业,经初步排定,对不同行业的85户重点企业进行定时走访,及时帮助研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要送政策到厂、送服务到门,做企业的“贴心人”、“明白人”。二是建立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对重点税源大户实行动态管理,从税收入库数量、入库级次、增长幅度等方面,按行业对财政贡献前50名的纳税大户实行每月通报制度。并参照对外资企业的管理办法,对内资企业建立财政登记制度,使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纳入财政监管之下。三是要积极组建财政、国税、地税、工商、国库之间微机联网工作。通过国库部门及时掌握收入进度,通过国、地税部门及时监控企业的纳税申报、税收入库情况,通过工商部门随时查询企业工商登记情况,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应收尽收,加快开发区财源建设。目前青岛开发区五部门联网工作已经完成并正式运转,这必将为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